惠安文廟

惠安文廟

惠安文廟,即惠安孔廟(惠安縣學),坐落於惠安縣城中山北路西側,廟祀孔子,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惠安文廟
  • 占地面積:占地2895平方米
  • 簡介:祭祀孔子及歷代先賢的地方
  • 時間: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
簡介,歷史沿革,建築規制,人文歷史,

簡介

惠安文廟,是惠安清代祭祀孔子及歷代名宦先賢的地方。文廟建築布局規整,氣勢宏大,建築技藝精湛,石木磚雕工藝精美,集中體現了來自中國“建築之鄉”、“雕藝之鄉”的惠安匠工們精湛的建築雕刻技藝,是研究宋元時期孔廟建築規制和古代建築雕刻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惠安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立於1987年的惠安縣博物館也設於文廟內,收藏有歷史文物、民俗文物、石雕工藝品等。
惠安文廟所在地理區位

歷史沿革

文廟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12月-984年11月),迄今已逾千年。據惠安縣誌載,宋初置縣時(981年)就立廟學於縣治之左。北宋至元三百餘載四遷廟址,1076年(北宋熙寧九年)遷於皇帝驛(今惠安實驗國小),1136年(南宋紹興六年)再遷回原址。1182年(南宋淳熙九年)又遷於科山之陽(今螺城中心國小),於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毀於兵燹。迨至1295年(元朝元貞元年)方遷回原址重建,至1892年(清朝光緒十八年)歷經34次擴建、重修。
2004年底又著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重修,重修工作依據“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大成殿、兩廡等主體建築進行落架重修,並對周圍環境進行整治。全部工程於2007年春節前竣工,共耗資580多萬元,其中410多萬元來自惠安各界的熱心捐獻。

建築規制

文廟坐北朝南偏西15度,占地2895平方米。文廟以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照牆、欞星門、泮池、戟門、兩廡、大成殿、崇聖祠。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370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混合結構,均作如意斗拱。左右有明廊,前有月台檐柱正中有蟠龍石柱一對。附屬建築崇聖祠,分兩個院落,面積400多平方米。兩廡,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各180平方米。戟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面積206平方米,歇山屋頂,抬梁穿斗式混合結構,二斗三升斗拱重疊出挑,檐柱正中 亦有蟠龍石柱一對。戟門與欞星門之間廣場中為半月形泮池,石構欄,池上拱橋。現保存比較完整的大成殿、兩廡、戟門,是經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重加整修,大成殿又經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再次重修,廟內還存有重修碑記兩方。
據縣誌載,整座建築雕樑畫棟丹楹刻桷,高堂邃宇,軒峻壯麗。原來尚有附屬建築明倫堂(旁列“居仁”、“由義”二齋)、杏壇、饌堂、射圃、教諭廨舍、尊經閣朱子祠文昌祠、崇聖祠(旁列“名宦”、“鄉賢”二祠)、觀德亭號房等,可見當年之文廟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構築典麗,崇宏壯觀。

人文歷史

廟前十里外有一座山峰,山巔原為三塊大石對拱,舊稱香爐山。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惠安知縣黎笏認為此山峰頂無首,又正對縣堂正中,有礙本縣運途。遂集資鳩工于山巔增築尖頂,有如香爐中插上一炷香,預兆縣運興昌,人才鼎盛。因尖頂形狀如塔,高有二三丈,遠望正像“文筆朝天”,所以後來改稱文筆峰
廟後五里許有座蓮花山,峰巔有一花崗岩石形似含苞欲放的蓮花,而半山腰有塊岩石狀如蹲伏的三腳蟾蜍。傳說蟾蜍長年累月從不間斷地取山間清泉澆灌蓮花,終於使石蓮舒展開放,溢出無盡的芬芳。這陣陣香氣猶如翰墨飄香,散發到全縣各地。
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文廟重建時遂改變座宇,使其前後正好對著文筆峰和蓮花山。從此地靈人傑,文運興盛,全縣果然出了不少的人才,單就附近幾個村落就出有“六部”、“九卿”、“十八堂”等知名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