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簡介
惠安女穿著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臍,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每天在崇武做導遊的惠安女謝聰慧都這樣打扮自己,儘管她不太清楚這種服飾是誰傳承下來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視其為美,她也就穿上這種約定俗成的服裝了。這種服飾是哪個民族的呢?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惠安女服飾的色彩與樣式和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服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們戴上斗笠,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們短小的上衣,特別像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惠安女喜歡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從色彩上看,和雲南水族的服裝幾乎是一樣的。逢年過節婦女們都梳蝴蝶型的髮式,因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
圖騰,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麼關係呢?人們眾說紛紜。確實是有人這樣說,這種根據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在這個地區從1951之後的十幾年間,發現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跡,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岞村的山上也曾發現一處所謂的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東西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在福建這裡生活著古代
百越族人,主要是閩越人。
歷史演變
惠安女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發展過程一直是中外人類學、民俗學專家關注的課題。其來源有種種傳說,尚無定論。據史料記載,清代中後期,惠東婦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長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褲。衣長、胸、腰背寬闊,下沿稍呈弧形外展,與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長式挖襟衫)類似。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長,故名“接袖衫”又名“捲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為的是讓新娘入洞房時提起長袖以遮掩一臉羞紅;過了3日,才在長袖一半處翻卷逢住固定。到了清末“接袖衫”各部分略為收縮,衣沿弧度加長,臂圍寬度加闊並向外彎展,腰圍處的中式紐攀減少,兩個連在一起,袖口繞藍布邊。領圍上刺繡圖案由簡變繁,領根下方形色布改為三角形。胸、背中線兩側綴做兩塊方形黑色、深褐色綢布,其四邊各鑲接一塊三色形色布,改稱“綴做衫”。褲子為“大折褲”又名“大筒褲”,俗稱“漢裝褲”。褲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藍色的。褲腳寬約1.2尺,褲頭約2尺,縫一道5寸的藍色布邊。其樣式從清代中後期至今沒有多大變化,惟質料由舊時用粗布,今天改為通用黑綢布。惠東女服飾,歷來重視腰以上部分,特別以頭飾最為突出,花樣繁多,不同場合、不同年齡的頭飾有明顯區別。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紀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寬大,衣擺長至膝蓋,腰間系條
百褶裙,這種服裝在古代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當時的褲管就很寬大,和如今的褲樣相似,中國各地農村的男女都穿這種漢族人常穿的褲子,那時婦女的頭上沒有戴斗笠和頭巾,戴的是這種重達10多公斤的頭飾。出門時蒙上黑紗的,是新婚和沒有生育的
婦女,為了躲避見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這種黑紗只有睡覺的時候才摘下來,甚至在夫妻睡覺關燈時,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沒有認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紀40年代、民國時期,惠安女服飾的風格有一次大的變化。原來過膝的上衣下擺,逐漸縮短到臂部,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這時婦女的頭飾已變成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飾有了更明顯的變化,那是在1949年之後,她們的上衣越裁越短。這是誰發明創造的呢?據說這種變化來自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全縣青壯年婦女集中起來修建烏潭水庫(現已更名為
惠女水庫)。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惠安的婦女不得不學習其它地區的婦女,戴起了頭巾和斗笠,不料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來了,成為吸引人們注目的風景線。
如今時代進步了,外界文化的影響使惠安女的著裝已悄悄發生了變化。年輕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臍,褲子也不再是寬大的燈籠狀,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繽紛的頭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數已上過學,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從落後、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脫出來;不少的年輕婦女從漁村走向都市,經商的、從事運輸的,外出打工的,走著各自的新生活之路。惠女服裝唯一的一個品牌是“瑜丹”.
惠女童裝品牌“瑜丹”則誕生於1979年的改革開放初期.
家境貧寒,身體瘦弱的5歲小女孩“瑜丹”,在饑寒交迫的現實環境下,告別父母,前往千里之外的鎮上學習縫紉技藝和手工繡花.小女孩有著惠安女特有的勤勞和毅力.有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瑜丹,抱著一個簡單而樸實的願望:“學好手藝,織出美麗服裝,讓天下小朋友的童年更加多彩多姿”.
一個願望,三年艱辛,8歲的小瑜丹,在全鎮不分年齡段的縫紉及手工繡花比賽中,從尺寸裁剪,版型,紋路平整,手工繡花等幾項專業指標評比,終獲第一名.藝成出師,在當地成為一個傳奇.小瑜丹對兒童服裝的把握與製作尤為出色.於是用自己的名字創立了專業製作3-8歲年齡段的惠女童裝“瑜丹”.出自其手的精品童裝更是供不應求.許多海內外人士,每逢旅遊或探親此地均大批量採購帶走,饋贈親朋好友.成為當地饋贈禮品市場的第一大特色禮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品收藏價值.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0多年過去了,惠女童裝“瑜丹”仍然暢銷不衰.她是惠女服裝中唯一的童裝品牌,也是惠女服裝的第一個品牌.更是關愛兒童市場中,最具特色的饋贈禮品品牌。
整體描述
惠女穿著的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主要是: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在全國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解放初留傳至今的一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了惠東女傳統服裝的特徵:“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的頭部被頭笠和頭巾包裹得僅露出一張臉——“封建”;而腰、腹部卻暴露無遺——“民主”。大筒褲的褲腳寬達0.4米——“浪費”;上衣卻短得連肚臍也遮不住——“節約”。於是,所謂“封建”與“民主”,“節約”與“浪費”,在惠東女的身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一種內涵豐富、既矛盾又統一和諧的審美觀。不過,自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年輕惠東女穿著慢慢地時尚化了,35歲以下的惠安女已經幾乎不穿傳統服飾。
惠安女上身穿“節約衫”,比過去的“接袖衫”和“綴做衫”更富有裝飾性。即減去過去繁雜的拼接工藝,胸圍、袖管收縮緊貼著胸部和手臂,充分襯托出婦女身上的曲線;衣袖長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滾接二環節,一環為黃或金黃色,一環花布;衣長僅至臍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橢圓形,向外彎展至袖攏,使腰間五彩塑膠絲褲帶和銀褲鏈顯耀示人,又可避免勞動時弄髒衣沿衣袖。布色在冬春季多藍、黑色,夏季多蘋果綠、白地柳條線或兩色套裝。婦女婚裝則用全套黑色絲綢衣服。
惠安女下身穿的褲子,凡四、五十歲以上婦女多穿漢裝“曠(寬)褲”,年輕婦女多穿褲管寬大的西裝褲,用黑色線布或尼龍布製成。腰部扎有紅、藍色塑膠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為佳。褲式腰圍小、臀圍大,褲筒僅為三十厘米,既美觀又便於勞動。
惠東老年婦女一般在腦後梳一髮髻,近似長方形,然後套上發網,壓平,左右各插一個別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圍上一條黑巾,用飾有珠花的別針別上。 此外,年長的惠安女還有在門牙兩側各鑲一顆金牙做裝飾的習俗,現已不再盛行。
另外惠安女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來呢?這裡有個傳說: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過此地,地方官吏為顯其所轄庶民十分富足,於是下令打制銀腰帶繫於女人褲腰上,同時弄短上衣以便讓銀腰帶顯露出來。此後,佩帶銀腰帶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一直流傳下來。
類型
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淨峰兩個類型,她們都頭戴黃斗笠,笠內也綴上各種絨花和塑膠花。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有彎曲;後者斗笠較細、薄、輕、小。後者也蒙上頭巾,但頭巾上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的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膠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髮還留有劉海。惠安女頭戴的斗笠塗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上綴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防沙、禦寒保暖和保護髮型等作用。
勞動生活
惠安女以吃苦耐勞聞名於世,大多以漁業為主。當男子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時,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善家務、多才藝,不論下海、耕田、開公路、修水利、鋸木、扛石頭、拉板車,還是雕石、織網、裁衣和經商做買賣,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細活,事事能幹、樣樣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勞的代名詞。進入惠安的崇武鄉間,旅行者還會坐上由惠安女駕駛的各式機車,而男人們則把精力放在撫養小孩,雕刻、打魚、照看店鋪上。惠安女因美麗、勤勞、賢惠和一身奇特服飾而著名,不僅成了
崇武古城的一道獨特民俗景觀,更為崇武古城增添了難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惠安石工天下聞名。堅固的花崗石在他們手中柔如麵團。“捏塑”成各種物件,大自整座石砌樓宇、高峽飛渠,小至鏤空青石球。而從採石場到作坊,這材料多半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的。從泉州、惠安直至崇武半島的山崖水湄,沿途可見姣好的惠安女子在抬石頭。她們或二人或四人搭夥,一根粗而短的竹槓,下邊套著碩大粗礪的花崗岩石條,每條重數百斤,扎紮實實壓在了這些海的女兒雙肩之上,一路微喘輕嘆,不避烈陽的臉上掛著汗珠,此景此情,讓人憐惜、讓人震撼。儘管惠安女肩負雙重的重荷,使她們原本柔嫩的身骨變得堅硬,但她們的愛美之心從沒被壓碎,更不曾泯滅。稍加留意,我們便可以發覺她們都愛隨身帶著粉餅、唇膏和各種面霜之類的小玩意,在勞動之餘或小憩時刻,便掏出必不可少的小圓鏡和小角梳,落落大方地對鏡塗抹梳妝。
惠安女,
陳奇作
人們習慣於把女性和水聯繫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靈氣都近於水。惠安女更多了一層石質的堅硬和沉穩,執著堅定的男子氣概。如今回頭再看這閩南鄉村道上的惠安抬石女子,卻是另一種風情。在這裡,海水和石的矛盾對立且和諧,兩種不同的質的結合創造出新的美感,堅定和婉麗,剛強和柔和,形成海邊最美的風景。
婚姻習俗
習俗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這在電影《
寡婦村》《
雙鐲》有所展示,看上去有點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婚嫁那天,新娘身著黑衣褲——當地人稱為黑鳳凰衣,打著黑傘,由娘家的親朋好友陪送過來,男方並不派人前去迎接。據說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邊過夜。她們結婚三天以後就要回娘家長住,直到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才可以將妻子接回家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又必須把妻子送還娘家。
此後,只有等到較大的傳統節日來到時,比如春節的時候,清明的時候,還有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還有冬至和農忙的時候丈夫方可將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覆,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正言順地長往婆家與丈夫共同生活。其實,惠安女形成這種一個
長住娘家的習俗,並非無中生有。因為男人長期在外捕魚,打工,女人在家從事副業和農業,從而形成了惠安女長住娘家的習俗。長住娘家的習俗,過去給許多惠安女帶來不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舊習俗有了許多變化。
新娘邁過火爐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傳統婚俗的一個程式。據說,紅色的火焰預示著新婚的生活紅紅火火。像傳統的習俗一樣,新娘通常都會梳著非常奇特的頭飾。只有在結婚的大喜日子裡,惠安女才能梳這樣漂亮的頭飾。它是由五、六個心靈手巧的婦女,梳理了四個小時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亂了,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為什麼這些婦女要給新娘梳成這樣難以整理的頭飾呢?這裡存在著什麼奧秘呢?原來,在過去長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對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監督的作用。據說新娘結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們發現她的頭髮亂了,同輩的姐妹們就會譏笑她。因此為了保持髮式整齊不亂,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著睡覺,千方百計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結婚或出門做客等慶賀場合,頭飾突出一個“喜”字,講究鮮艷、丰采。梳大髻,插上各式各樣金銀飾品,間以各種式樣的絨花,打扮得猶如春意盎然的小花壇。同時用一條黑絲巾從髻邊向後與衣沿等長,巾的兩端再用黑帛接上,並以綠絲線縫製出各種花紋圖案。平時居家,頭飾則貫穿一個“簡”字,追求簡潔、實在,但絕不隨隨便便。她們往往插少許飾品和絨花,頭頂套一塊黑帛做面、里縫一層黑粗布拼湊的長方形罩,用三支竹子撐著,一半伸出前額,同時用黑帛做成羊角三角形豎於其上,尖端縫一道紅色織帶。住娘家或守寡時,恪守一個“淡”字。不梳髻,不插任何飾品,只把頭髻尾部捲起,一半包黑頭巾里、一半露在巾外、狀似一束面線,俗稱“褶職”。前者表示無拘束,後者強調守節。
特點
惠安女以其比較獨特的風俗吸引了民俗研究者的關注。
早婚
多數惠安女都有“
娃娃親”的習俗,在出生後不久即由家人包辦訂婚,如今仍有少數人延續該習俗。
長住娘家
“長住娘家”婚俗又稱“不落夫家”,如今已經沒有這一習俗。婦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長住,只有過年過節及農忙時到夫家住一兩天。只有等到懷孕以後才允許長住夫家。住娘家的時間至少有二三年,最長達20年以上,一般五到八年。她們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過三日。回夫家時多半要用塊布遮著臉,到晚上熄燈後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懷孕生子時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會被認為不吉利,所以必須在夜間趕到夫家生產,也因此常有出現來不及而生子於半家。由於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於夜間,且多用布遮臉,所以常出現夫妻多年可互不相識的怪事。
成因
對於該婚俗人文成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該婚俗是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過渡期的遺俗”;二是“因兩性分工不同而引起的”;三是該婚俗與當地的“
早婚”有關係,是“構成了同一婚姻制度下功能互補的部分”;四是“這種特殊的婚俗是土著閩越人不落夫家婚俗與漢文化中推向極致的封建貞操觀念相結合的產物”
相關詩歌
《惠安女子》
● 舒婷/文
約束柔軟的腰肢
天生不愛傾訴苦難
並非苦難已經永遠絕跡
喚醒普遍的憂傷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裡
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於是,在封面和插圖中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惠女精神
51年前,同樣是7月8日,
惠女水庫正式動工。1萬多名惠安婦女用“鋤頭、畚箕加
地瓜乾”,靠著挑戰極限的驚人毅力,一鋤一鋤、一鏟一鏟築起大型水利工程——惠女水庫。
她們中有的挖、運、夯,樣樣皆能。日推車運土跑路249華里,腳痛開刀數次仍堅持勞動……
她們中有的帶傷躺身渠中,堵住漏洞,保住臨時圍水堰……
她們中有的為了與溪洪搶時間,拿出手帕、頭巾,甚至脫下衣服,投入擦乾壩基的行動中……
她們中有的動腦動手,先後提出739條合理化建議,先後仿製和創造先進工具54種4000多件,節省2670萬個工日……
就這樣,在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她們
燃燒的生命激情匯成一部奔騰的史詩,總庫容1.23億立方米和支幹渠長達百餘公里的惠女水庫靜臥在
仙公山下,50年來成為泉州不竭的財富,至今惠澤著周邊幾個縣(市、區)數十萬民眾。
惠女精神是泉州人愛拼敢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泉州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市委書記徐鋼在會見報告團成員時指出,自從全市開展“弘揚惠女精神、提振創業激情、促進科學發展”的活動後,惠女水庫建設英模先進事跡正在成為全市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精神力量,成為推動泉州不止步、往前走的精神動力。惠女精神所體現的生命激情,讓幹部受到了教育,讓全市新一代年輕人受到了教育。時至今日,條件在改變,技術在進步,但精神的力量不可忽視。這是向上的鬥志,是前進的力量。希望你們運用精神的力量,教育全市黨員幹部提振幹事創業的激情,盡心盡力為企業服務,為民眾服務,帶動全社會形成齊心協力、萬眾一心推動發展的良好氛圍,轉危為機,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