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戰天鬥地建水庫:建設惠女水庫,時代背景,建設水庫,簡評,八女跨海征荒島:開墾大竹島,基本介紹,開墾荒島,簡評,阻擊風浪築海堤:修建大岞避風港,修築海堤,漁港今日,簡評,忠誠不渝守邊防:大岞海防女民兵,基本介紹,海防哨所,防務任務,日常操練,所獲榮譽,
簡介
惠女水庫是惠安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徵,是惠女精神的誕生地。1963年6月4日,《福建日報》社論《惠女頌》首次提出“惠女精神”這一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惠安婦女以其堅韌、勤勞、質樸、無私演繹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傳奇,這同時也豐富了惠女精神的內涵。向更遠的歷史追溯,惠女精神歷經歲月磨礪,融合了積澱千年的傳統美德和與時代脈搏共振的生命激情。
2009年4月29日,中共泉州市委書記徐剛在視察惠女水庫時指出,時代在進步,條件在改變,精神卻永存,從惠女水庫建設中反映出來的惠女精神,實質上是泉州人愛拼敢贏精神的生動寫照,實質上體現了泉州人的精神品質,是泉州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2009年5月8日,中共泉州市委作出《關於開展“弘揚惠女精神,提振創業激情,促進科學發展”活動的決定》,精闢概括了惠女精神的豐富內涵——艱苦奮鬥、尊重科學、無私奉獻、拼搏創業。
戰天鬥地建水庫:建設惠女水庫
時代背景
“三日沒雨鬧旱災,一透大雨成水災”,“春夏水旱災,秋冬風沙來;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災害”,這是新中國成立前惠安自然災害的寫照。全縣50.7萬畝耕地中,有水利灌溉設施的僅占7%,其餘是“靠天田”,只能栽種薯類等旱作物,是聞名的“地瓜縣”。洪澇風沙,水土流失,窮山惡水,田瘠糧缺,加上軍閥混戰,兵匪猖獗,民眾生活貧困。男人除少數在本縣當土、木、石匠及曬鹽、討海外,3萬多人背井離鄉出外謀生。在鄉女人不僅為繁重的家務和教養子女而操勞,且是農業生產及抵禦自然災害的主力軍。長期的磨鍊,造就她們勤勞、儉樸、堅韌、純潔的優良品德。新中國成立初期,惠安縣政府為改變惠安貧困面貌,首先解決水資源。到1957年止,全縣新建、改建菱溪水庫、美峰水庫、東樓水庫等中小型水利工程5800多處,但這些只能小面積地抵制一般旱災。1958年,中共惠安縣委提出將惠安“變赤地為青山,變地瓜縣為米糧川”的號召,跨縣在當時的晉江縣羅溪鄉烏潭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烏潭水庫,後更名為“惠女水庫”。
建設水庫
1957年7月,回響縣委的號召,惠安人以3萬多名娘子軍為主力,發揚敢想敢幹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無畏精神,從遠在幾十里乃至百餘里的家中走了出來,背上鋤頭、畚箕和地瓜乾,浩浩蕩蕩,翻山越嶺,進軍改造大自然。工區就在荒山野嶺、丘陵山地之中。大多數人露宿,有的就在亂草荒墳中度過。入晚蚊蟲紛紛叮人,後來搭起草棚,那知一番風雨、刮壞的、破漏的,難以安身。從海濱舒舒服服的家裡突然轉到荒涼而苦澀的山地,有的人思想也曾動搖過。更糟的是進場不久,颱風暴雨、溪洪猛漲,眼前一片汪洋,住地變成孤島,存米吃完、柴火燒光……但這些接二連三的困難,都難不倒勇敢堅強的姐妹們,她們克服了艱苦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設備、技術條件,靠著“現在苦一些,以後就不會艱苦了;現在還要吃地瓜乾,以後就可以天天吃大米了”這樣樸實的感情,那些看似柔弱的婦女,發揮了令人難以想像的沖天幹勁,縣裡撥下17萬元搭蓋簡易工房,地濕,搬溪中卵石一堆,再鋪些乾草當床鋪。為了改變本縣貧困面貌,為了子孫後代幸福,大家志氣昂揚,生龍活虎的活躍在工地上,建成了一座庫容達1.2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使十年九旱的“地瓜縣”變成了米糧倉,譜寫了“萬女鎖蛟龍”的壯麗詩篇。
惠女水庫建於洛陽江大羅溪上,壩址位於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彭殊村,1958年7月動工,由當時惠安的紅旗、東紅、上游、飛躍4個公社聯合興建,1960年3月竣工。水庫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集雨面積105.8平方公里,總庫容1.26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0.65億立方米,死庫容0.12億立方米,完成土石砼177萬立方米,淹沒耕地4060畝,遷移人口2679人。承擔著洛江區河市鎮及惠安縣12個鄉鎮的供水、農業灌溉等任務,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水庫。水庫原名“烏潭水庫”,1959年為紀念惠安女建設水庫的貢獻,水庫更名為“惠女水庫”。目前,水庫是泉州第二大水庫,也是福建省八座大型水庫之一。水庫工程的建設是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當時由惠安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政府向惠安的紅旗(城關)、東紅(黃塘)、上游(惠南)、飛躍(惠東)4個公社提出。民眾對水庫建設非常支持,歡欣鼓舞,踴躍報名參加。各自然村每戶至少1人,共41000多人,其中女性35000多人,達85%以上。最高年齡70多歲,母女、婆媳、姐妹爭先報名的,比比皆是,如當中52歲的葉荀和女兒爭著去,終於拗不過女兒,只得讓她先走;待到第二批,她把最小的孩子交給幼稚園,也跟著隊伍出發了。參加建設的民工披星戴月,扛著鋤頭,挑著畚箕,帶著薯乾、草蓆上工地,民眾讚譽說:“烏潭水庫是鋤頭、畚箕加薯乾建起來的”。參建大壩建設的民工有大約1.5萬人,其中婦女民眾約1.3萬人,超過86%,無論是挖土、挑土、打夯、推車、鋸木、打石、駕船,還是緊張的搶險,她們都挺身而出,勞動強度不亞於男同志。
簡評
世界上最柔軟的是女性的軀體,世界上最堅硬的是石頭的稜角。惠安女與石頭,柔軟與堅硬的一對,就這樣難解難分。而最終,是石頭變得柔軟,被馴服,成為了惠安女在大地上的創造性藝術。女人也因為石頭而變得堅強,她們的肩膀上,能擔當得起來多么沉重的分量。惠女們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在戰術上重視困難,舍“小家”顧“大家”,苦幹、快乾加巧幹,不畏艱險,戰天鬥地,用血肉之軀和火熱激情鑄就了惠女水庫這座利在當代、功垂千秋的歷史豐碑。惠安婦女在建水庫的英勇勞動中,湧現3000多位女功臣、女標兵、女先進生產者和巧姐妹,也在這場改造大自然的鬥爭中得到了鍛鍊與成長,學得多門的生產技術,260多人在工地光榮入黨,1500多人參加共青團。在征服大自然的壯舉中發揮了潛在能力和聰明才智,為國家和集體利益捨生忘死、艱苦奮鬥,寫下了惠女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光輝燦爛的篇章,標誌著惠女昂首挺胸、意氣風發,迎來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1959年,為表彰惠安婦女戰天鬥地建設水庫的輝煌功績,水庫正式命名為“惠女水庫”。1960年2月,水庫大壩工程竣工後,全國婦聯發來賀電錶示:用“惠女”命名水庫是黨和人民對英雄的惠安婦女勞動功績的最高獎賞,是惠安婦女的光榮,也是全國婦女的光榮。
八女跨海征荒島:開墾大竹島
基本介紹
開墾荒島
女民兵周亞西的家在惠安蓮城半島上,這是個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漁區。當年,那裡人均不到兩分地。而大竹島就在距離蓮城半島約五海里的地方,她和村里姐妹們出海時常會在海島邊撿拾海螺,有時也會登島撿野菜。那時,蓮城半島上興辦了一個畜牧場,周亞西和另七位姑娘都是畜牧場的飼養員,1957年,她們向大隊(村)支部提出去島上開荒的建議,支部書記向上級匯報後,不久後就同意了,成立了“八女跨海開荒隊”,周亞西任隊長。但她們的豪情壯志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大家認為,要從那長得像小鯊魚似的、橫臥在海面上、“石頭滿山砂滿島”的地方去索取糧食,簡直就是做夢。
1958年五月初八這天,陽光明媚。八女要駕船登島了,其中一位姑娘是被她的爺爺罵著上船的:“我幾十年就沒有聽見過有誰到大竹島去的,幾個小丫頭,想到荒島去送命嗎?”村民們議論紛紛,斷定她們三天后就會自己跑回來。八位姑娘暗暗發誓,三天后決不回來。八姐妹人人都會划船,劃得最棒的是隊中年齡最大的楊尚姑。漲潮時,八人駕著一艘漁船,帶上鋤頭、簸箕、鍋碗和水桶等生產生活用具出發了。一上島,她們就被一片荒涼給包圍了,到處是石頭堆、野草和相思樹。島四周都是鹹鹹的海水,要在島上住下,最要緊的是找到淡水。她們很快就在半山腰找到了一個冒出淡水的小水坑,但水量很小,得挖深。等八姐妹將水井挖出,泉水汩汩流出時,天已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呼嘯的海風吹得大家幾乎站不住腳,大家就著乾糧泡泉水充飢,當晚就睡在半山腰的一個石洞裡。就是這個山洞,後來成了姐妹們的“家”,生火做飯、吃飯睡覺,全都在這裡。有時,遇上颳大風下大雨天,她們回不了家,在這個山洞裡一住就是十幾天。這個山洞不過六七平方米,如今已長滿野草,洞門前的道路也已長出了一人多高的小樹,洞壁上壘砌的石頭已開始風化脫落。無法想像,這裡曾是八個妙齡惠安女的家。上島可不是想去就去,想回就回的,去回都得等漲潮時。島上不通電,天黑後,八姐妹就坐在島上的石頭上聊天,偶爾也說些姑娘家的悄悄話。晴天的夜空可以數星星看月亮。為了消磨時間,她們你一句我一句地創作了一首勞動歌謠:“勞動起來心歡喜哪,大竹島開荒最光榮;八姐妹心齊不怕苦呀,小荒島建個新家鄉……”。最長的一次住了半個月,刮颱風,回不來,糧食都吃完了。那時大概是六月的一天上午,八姐妹和往常一樣從各自家裡出發,帶上午飯和備用糧食就划船上島了。傍晚時分,海水已漲到可以下島上船的位置,她們正準備回家,突然颳起大風,吹得相思樹搖搖欲墜,連人也站不穩。憑經驗判斷,她們知道今天回不了家了。因為帶的糧食還夠吃三五天,姐妹們也就沒放在心上。第三天,風停了,她們想多乾點活,把前幾天耽誤的活給補上,當晚也就沒下島。結果,接下來連續十幾天都是惡劣天氣,根本無法下島。糧食吃完了,地里的地瓜還沒長大,她們只好在島上摘野果果腹。可野果不多,很快就吃完了,而且這東西只能保命,無法長力氣。她們就到海邊撿海螺,再挖些野菜,將就著吃。一天,兩天,三天……這天氣就是不見轉好。前前後後,她們共吃了十天的海螺。後來很長時間,她們看到海螺就反胃。天終於放晴了,她們逃命似地划船離開大竹島,回到久別的家。半個月沒有訊息,又是這么惡劣的天氣,家人擔心極了,可又上不了島,不知吉凶,只能天天在家裡祈禱。這一回,家裡人說什麼也不同意她們上島了。反對聲音最強烈的數楊阿硯家了。那一年楊阿硯20歲,已結婚。“死丫頭,這下可安分了吧,看你還敢過海不?”爺爺瞪眼罵她。沒轍,楊阿硯最後把大隊支部搬出來了,“你不讓我上島種地瓜,我就去找支部反映。”無奈,爺爺最後妥協。幾個月後,八姐妹用8把鋤頭在島上開墾了33畝荒地,次年全部插上了地瓜苗。島上土地肥沃,土質松松的,地瓜長勢喜人,到處都是綠油油的地瓜葉,收穫時最大的一個重6斤多。33畝地,平均畝產3200多斤,產量比半島上的還要高。地瓜加上地瓜藤,整整拉回了40大船。她們前前後後在島上一共種了15年的農作物。1973年,由於國家需要大竹島,她們才下了島,大竹島從此又恢復了平靜。
簡評
15年的島上生活,記錄了八個惠安女的希望與夢想,勇氣與熱情,還有堅強與果敢。大竹島也因此有了一個好聽的別名:八女島。目前島上建起了交通碼頭,來往的人也比往年漸漸多了起來。按照惠安縣的規劃,大竹島將被開發為農業旅遊觀光園區。大竹島是惠安女永遠矗立於湄洲灣海中的一座不寂的豐碑,與不遠處海天相接的媽祖女神雕像一樣,日夜承接著世人欽敬的目光。島上至今尚留越南共產黨主席胡志明先生讚譽“八女跨海墾荒”的碑刻。毫不誇張地說,惠安女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勤勞本色是中國婦女的楷模。
阻擊風浪築海堤:修建大岞避風港
修築海堤
大岞避風港,那是一條全部由石頭堆砌而成的海堤,近一華里長,像遠遠伸出海上的一條胳膊,阻截風浪,守護著停泊在海港的船隻。自20個世紀40年代開始,大岞人就不斷嘗試修建避風港,這項工程前前後後上了7次,前6次因為剛建一段就被海水衝掉了。1986年,大岞村民眾集資31萬元,鎮財政出資10萬元,時值魚汛季節,村里男勞力都出海去了,婦女就成為建築避風港的主力軍。全村集中婦女勞動力2000多人自帶工具義務勞動,為了節約成本,一切都是自己動手開採石料,自己運輸,泥沙自己挖,堤壩自己砌,退潮時搶著挖沙、抬石、築堤,八百斤重的大方石,四個婦女肩挨肩,一步一步艱難地扛到工地,填進大海,一支由200多名青年婦女組成的運輸隊,用肩膀,用手扶拖拉機,把石料運往工地上,費三年之工,建成港區面積6.7萬平方米,港道長700百多米的大岞避風港。從此,漁船再也不必轉移到別處避風。整個工程,大岞婦女投入上千個工日,都是義務工。
漁港今日
如今,大岞避風港已是國家一級漁港,占地面積200畝。建成後的中心漁港,可供1500艘漁船避風,是過去的兩倍多,即使防護牆外巨浪高達10多米,漁船仍可安然停在港內。據統計,漁港建成前年卸漁量為3.3萬噸,建成後年卸漁量為4.5萬噸。
簡評
人們都說,那(大岞避風港)是惠安女伸出的臂膀,衛護著她們的男人。時任縣長曾這樣說道:“誰只要看到惠安婦女建避風港時的那勁頭,哪怕鐵石心腸也會為之動容的。”惠安女,這一群嫁給大海的女人,也是海生的女人。她們頭頂黃斗笠,那是土地的顏色,沙灘的顏色,又像太陽一樣輝煌明亮。蒼翠的樹林,鬱郁青草,把她們生命的色彩給了大岞女兒的頭巾。朝霞的暈紅,襯托她們的容顏。蔚藍的海洋,湛藍的天空,剪裁出她們合體的上衣,裹緊她們青春的身軀。而黑色是最深遂的,是凝視之眼,是不眠之夜,在她們的腿上飄蕩,一刻不停地追隨她們的步履。所有珍貴的色彩薈萃一身,那是大自然給以自己女兒的靈感。
忠誠不渝守邊防:大岞海防女民兵
基本介紹
在惠安崇武半島沿海的虎豹關的海防哨所,有這么一群颯爽英姿的惠安女,她們手握鋼槍、身披彈夾、穿著傳統惠女服飾,被譽為“新一代紅色娘子軍”。正如毛澤東同志的詩作《為女民兵題照》里所寫的那樣,“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生動刻畫出了女民兵們“巾幗不讓鬚眉”的神采。
海防哨所
福建沿海在建國初期時,經常有台灣的特務和小股武裝侵犯。當時,全國各地都有民兵營。大岞村民兵們為了有個地方便於執勤,就在虎豹關上用石頭壘起一個崗哨,後來,這個崗哨也就成了如今的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
防務任務
在哨樓的最高處,是一間視野開闊的觀察室,通過高倍望遠鏡,海面上的情況一覽無餘。不管寒冬酷暑,女民兵都要在這裡24小時輪流值班,監控著附近海域船隻動向,海面上的一切可疑情況都要記錄在案,並及時上報。
日常操練
1997年,作為退伍軍人的張亞平服從上級軍事部門的安排,成為了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所長。她曾經是部隊里的“神槍手”,為了訓練好哨所的女民兵,她照搬了部隊的訓練模式。
有一次,在某訓練基地的射擊比武中,隨著指揮員一聲有力的“開始”命令,哨所的8名女民兵迅速臥地舉槍,“叭叭叭……”子彈直射靶心,最後用13.8秒的時間,順利完成了10多個射擊動作,命中全部目標,以優異成績獲得第一名。
張亞平說,平日裡,年輕的姑娘們為了練好快速躍進、臥倒、裝彈、舉槍、瞄準、射擊一氣呵成的硬功夫,她們身上的迷彩服被汗水濕透了,膝蓋、胳膊、手掌磨破了,在灼熱的陽光下,傷口火辣辣地痛。
功夫不負有心人,女民兵們以常備不懈的精神,苦練軍事技能。自2004年至2010年,哨所已連續七年在市級舉行的各類民兵比武中,包攬了實彈射擊第一名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