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能力

情緒能力

情緒能力,是指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反應,情緒的適度自然流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父母的苛求、掌控、高壓、不尊重、漠視,會造成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要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遊戲,這種自由的活動,有利於孩子釋放積累起來的負面情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緒能力
  • 具體內涵1: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
  • 具體內涵2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 具體內涵3:激勵自己的能力
情緒能力表現,情緒有兩種,

情緒能力表現

在電梯裡看見一個男孩哭,媽媽很兇地訓斥他:“行了,別哭了,沒完沒了了你!”孩子一邊抽搭著,一邊咕噥著辯解,好像還有很多委屈,但顯然屈服於媽媽的強勢,不敢出聲了。
我們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活潑、好學、懂事、乖順。當孩子情緒低落、大哭大鬧、發脾氣、不上學時,我們常常感到無計可施,自己的情緒也變得惡劣,只能拿出做父母的權威,採取“高壓政策”,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
和成人不一樣,孩子的感情隱藏不住,無論快樂,還是難過,都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但是很多媽媽不太給孩子機會宣洩自己的真實感情。孩子快樂了,會說:“瘋什麼?安靜點。”孩子難過了,又說:“哭,哭,有什麼好哭的。”懾於威力,孩子表面上聽話了,但情緒卻被壓抑了,甚至在心裡埋下逆反的種子。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當孩子恐懼的時候,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當孩子憤怒的時候,我們怎么辦?怎樣做對孩子最有幫助?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不正常”的表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處理得好,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哭泣能癒合創傷,由於你給孩子機會自己排除受到傷害的感覺,之後他會變得更堅強和自信。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所以,當孩子有“不正常”表現時,我們應該留在他身邊,通過傾聽,給孩子以最好的關注,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個過程結束時,重新充滿信心和希望。
傾聽孩子,並不意味著你認可他的情緒,也不意味著你縱容他,你只是在幫助他擺脫不良情緒。你的傾聽,可以逐漸減弱不良情緒對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個傾聽過程,孩子自己良好的判斷力就會得到恢復。
傾聽一個孩子的哭鬧,對孩子的成長極為有益,本身也並不複雜,但是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這需要成人有十足的耐心,能理解孩子。
有調查說,患抑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子遇到不快,他們不向他人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遇上困難也很少向別人求助,習慣壓抑自己,不讓他人知曉。久而久之,問題得不到解決,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洩,就容易患心理疾病。
我們小時候,和小朋友爭玩具時,如果媽媽在旁邊,大多時候是被制止並被教育說:“要懂得禮貌,應該互相謙讓。”然後,不管我們有多么不高興,手裡的玩具還是被媽媽送到了對方的手裡。這是常見的場面,包括有的媽媽也經常這樣教育孩子。
其實,孩子就是孩子,尤其是六歲以內的孩子,還不懂得禮讓的含義,大道理的教育對他是很空茫的。而他看到的是媽媽不站在他的一邊,自己沒有了爭取的權利,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有可能受到打擊。如果孩子長久被教育成這樣“謙讓”的小大人,不敢率性地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之後很有可能不知如何維護自己合理的權益。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里,媽媽要適當認同孩子的負面情緒,耐心地引導孩子合理宣洩,不要有太多的訓斥、責難、教育,讓孩子有機會獨自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只對自己有體驗的事物才有感覺,在不快樂中學習處理不快樂,在憤怒中控制調適自己的心情,在沮喪中學習振奮自己,給孩子留出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不要急於參與處理孩子的情緒。媽媽不要一看孩子不高興了,憤怒了,沮喪了,就去干預。只要孩子的發泄沒有傷害自己和他人,也沒有損壞東西,哭,就讓他哭;怒,就讓他怒;憂,就讓他憂……讓他自己有一個自由釋放的空間和時間,在體驗中學習管理和宣洩情緒。當然這不是完全讓孩子的情緒失控,合理宣洩,也包括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適度控制和調節情緒。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不要把小孩子當大人來要求,要允許孩子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不要強行讓孩子自我壓抑,更不能用體罰或者變相體罰的方式,讓孩子“忍氣吞聲”。心理學家發現,很多孩子的強迫行為、攻擊行為、破壞行為,很多時候都和他內心的緊張情緒得不到及時合理的宣洩有關。
一個女孩子失去了她的愛犬,心疼至極地哭泣,甚至第二天不能去上學。媽媽沒有強迫她,很理解地對女兒說:“心裡難過今天就不去了。”她知道孩子在學校里,想起她的狗狗會難過,面對同學老師又不能盡情流淚。在家一天的時間裡,媽媽給了女兒獨自面對痛苦的時間和空間,使孩子的難過情緒得到了宣洩,眼淚有時是很好的“情緒治療劑”。
曾經見過一個三歲的孩子因為玩具熊掉到水裡而大哭。媽媽在旁邊幫她把小熊撈上來,大聲說:“哭什麼,曬乾了不就行了?”其實她不明白,在那個幼小的孩子心裡,她會覺得小熊可能已經被淹死了呢!
所以,做媽媽的要試著去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理解孩子的感覺,願意從孩子身上學著了解感情的本質,因為孩子比成人更能坦然地體驗強烈的情感而不矯飾。
記得我們小時候,感到害怕或者擔心時,大人一般都會說:“沒事,勇敢些,看我們家寶寶是一個勇敢的孩子。”幼小的生命就在媽媽的鼓勵之下,克服著內心的緊張、恐懼,做著被大人們誇讚的“勇敢小孩”。
多少年來,我們就是受著這樣的教育,不承認自己會怯懦會孤獨會緊張,還有更為複雜的、甚至無法言表的感情。
在一次心理成長課上,老師問到一個問題:“假如人生能夠倒轉,在你小時候感到害怕、擔心或緊張時,你希望周圍的大人怎么對待?”大多數人想了想,很堅定地說:“我很希望父母在那時把我抱起來,輕輕拍著我的背,說‘不要怕,爸爸媽媽在這裡’。”
讓我們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各種情緒的自然流露,允許這些情緒的存在,化解它,而不是壓抑它。傷心時,讓他哭出來;憤怒時,引導他找到合理的宣洩渠道。當然,這區別於孩子以哭鬧為手段去達到自己的某種需求,後者是要規訓的。
女性是比較容易情緒化的,做媽媽的尤其不要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我們經常會聽見一些母親對孩子說:“我們那么辛苦地工作,都是為了你,想讓你好好學習,過舒服的日子,才會工作得這么累。”還有的媽媽和孩子在一起走路,突然就對孩子大聲吼:“你不會快點嗎?”孩子愣著,不知道媽媽為什麼突然發怒。這是媽媽給孩子的“情緒垃圾”,孩子別無選擇,照單全收,因為他沒有處理“垃圾”的能力。這個媽媽在小時候也許就是這樣接受了來自她母親的“情緒垃圾”。埋下了“炸彈”,一件事情、一個人或者一個環境就可能引爆。
所以,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留意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是不是經常存在否定和壓抑感情的現象。在反省中,幫助我們的孩子在感情發展上得到正常的舒張,而不是過分的壓抑和傷害。
很多家庭里,母親經常鬧情緒或者抱怨身體不舒服,孩子內心就會擔心、恐懼或者內疚。他不知道媽媽的情緒下一步將會變得怎樣,這個時候,孩子其實根本無暇照顧自己的感覺,他的精神處於警戒狀態,這就可能埋下“情緒炸彈”。
經常聽到媽媽對孩子說“不能生氣啊,會把肺氣壞的”。男孩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孩子們正玩得高興,媽媽卻說“哎呀,我都煩死了,你們還在這裡撒歡兒”。小女孩的倉鼠死了,哭得很傷心,媽媽說:“別哭了,不就是只老鼠嗎?”孩子的快樂不能長久,悲傷無法宣洩,為了符合媽媽的要求,孩子封閉了自己真實的感情,這些不被接納的憤怒、哀傷就會轉為“地下活動”。
一個16歲的女孩對媽媽說,她喜歡一個男孩兒,媽媽可以是兩種態度。一是認真傾聽,然後適當建議,像朋友一樣交談,就是對她青春期正常情感的接納;二是媽媽一聽就斷然呵斥:“上學的學生就想早戀?好好念書,不許胡思亂想。”這就有可能壓抑了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這樣,不但起不到良好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孩子逆反。青春期的孩子生活領域擴大了,更需要有信心十足的父母給予健康的情緒支持,幫助他進一步探索人生。
美國耶魯大學的幾位心理學家創造出一個詞,叫做“情緒能力”。它是一種比知識、技能更厲害的本事,被用來衡量一個人的智力,甚至能預測未來的成敗。在美國,“情緒能力”的培養被引入中國小的課程。紐約市一所學校的“認識情緒”課程,主要是幫助兒童學習控制自己的怒氣、挫折和寂寞的情緒。開課後,學生打架明顯減少了。在我們的教育機構還沒有開設這樣的課程訓練的情況下,我們做父母的,尤其是媽媽要有意識地培養、訓練孩子認識情緒的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韋鈺曾經用五點來歸納“情緒能力”的具體內涵:
①、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能覺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感情。
②、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能恰當分析自己情感的起因,找到辦法來處理自己恐懼、焦慮、憤怒和悲傷等情緒。
③、激勵自己的能力。能克服自滿和遲疑,調動自己的情緒去達到某個目的,還能較持久地保持這種動力。
④、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對他人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並能理解別人的觀點,欣賞不同人對事物不同的認識和感情。。
⑤、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而且她認為,兩歲前的教養對情感發育的影響最大。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最忌諱忽視孩子。很少陪伴孩子,粗暴對待孩子,大聲呵斥孩子哭鬧等,這些都是對孩子的虐待行為。幼年期受過嚴重虐待的兒童,與沒有或很少受過虐待的兒童相比,成年以後更多地呈現反社會的行為。這種虐待也包括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喜怒無常、強迫性教養和懲罰性教養。
我們的孩子可能學習成績很好,可能考上北大、清華或者國際名牌學校,可是,如果他的“情緒能力”欠佳,那幸福寧靜的美好生活還會與他有緣嗎?
想起1991年11月1日那個震驚全美的槍殺事件:28歲的青年博士、北大物理系高材生盧剛,因為嫉恨他的同學山林華博士,在愛荷華大學瘋狂射殺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系主任、山林華等六人,還有一人重傷,然後舉槍自殺。這個在智慧上能夠思索宇宙蒼穹的盧剛,在現實生活中卻成了一名低智慧型的“瘋子”,殘害了那么多師長同學以及自己的生命,造成了永遠無法彌補的悲劇。據說盧剛本人平時就是個情緒攻擊性很強的人,嫉妒心強,人際關係緊張,最終他在情緒壓抑難以排解時,選擇了這種瘋狂的情緒發泄方式。
事件發生後,很多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探尋盧剛的親職教育和生長背景,發現他在成長過程中就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沉積在他的心靈深處,如炸藥一樣,遇到意外火星就會燃爆。
人從正常到反常再到異常,是長期的情緒積累的過程,最終從量變到質變,但最後造成的後果卻在一念之間。也許有人會說人的脾氣有暴躁有隨和,不是教育的結果。是啊,人與人的體質、性格是有差別,但如果孩子在成長中積累的負面情緒少,孩提時代的“情緒地雷”在媽媽的愛心和耐心中被智慧地排除,就會很少有被引爆的可能。就像手槍沒有子彈,再怎么扳動都不會造成殺傷。你說對不對?
我們會因為失去美好的東西哭泣,會因為得到滿足而喜悅,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沮喪,還會因為受到羞辱而憤怒……。這些五彩繽紛的感情,讓我們的生命充滿靈性和生機。
正視情緒的存在吧,它們是我們擁有的感覺,是我們生命的動態能源。讓它們在一個正常的渠道里,推動我們的人生正向發展。我們的孩子會因為有一位深切了解自己各種情緒內涵的媽媽,而擁有自己的健康情緒“記憶體”。(來源:健康863網社區)
一個人的情緒特點可以說是心理健康狀況的綜合體現。本測驗不僅測量了你的主要情緒色彩,而且也評估了你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情緒色彩指的是一個人常常體驗的主要情緒是哪些。有的人以積極愉快的情緒為主,有的人以消極不安的情緒為主,有的人則具有更加複雜的情緒色彩。管理情緒的能力是情商的核心內容。能夠適當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是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表現。而無法調控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帶來各種生活困擾。一個人的情緒特點受到很多先天、生理因素的影響,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是後天可以培養的。受到生理等因素的影響,有的人容易具有波動的、消極的情緒,導致情緒調控比較困難,但同時也更需要培訓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

情緒有兩種

消極的和積極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情緒,它是我們對外面世界正常的心理反應,我們所必須做的只是不能讓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不能讓那些消極的心境左右我們的生活。情緒也可以滲透人們的思維過程,影響決斷。過度激烈的情緒反應對個人的工作、身心也有不良的後果。因此,懂得調節和駕馭情緒,也是情緒智慧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