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心所

息心所

息心所,四川峨眉山景點之一,海拔1460米,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約1522—1566年),時為一小庵,相傳古為息心居士靜習之處,後開建為寺,故名息心所;明末清初荒廢,乾隆年間(約公元1736年)德輝和尚重建寺宇,現存寺院為清光緒初年建築;新中國建立後,疊經維修,2000年後又擴修地壩,恢復了四合院,寺後百米林中開闢為讀書、習經之地,面貌煥然一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息心所
  • 地理位置:四川峨嵋山
  • 海拔:1460米
  • 建造時間:約1522—1566年
蔣超《峨眉山志》載:有嘉靖八才子之一富順熊過撰寫的《息心所頌》,記述一長者說云:“身相如虛空,不攝善惡念;是名息心所,菩薩方便力。”此應為寺名之憑據
息心所殿內供觀音藥師佛,寺居岩畔,下望如高懸半空,所以古人曾這樣形容說:“息心所,高閣危懸,如在九天,如臨九淵,人心至此,獨持半偈,萬緣皆息矣。”門上那對聯更把“息心”的意思說透徹了:“萬籟無聲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意思是在此一切聲音都沒有的寂靜空間,心自然也就安靜下來,感覺到自己也是萬物之一的一種無我境界。
寺後原有地藏庵等,寺周附近有大小鵝嶺、石碑崗、仙女橋等遺蹟;石碑崗原立一碑,刊刻明代傅光宅撰“峨山修改盤路記”,為考察峨眉山進香古道的重要史料;此外,在息心坡上左邊內豎有一碑,系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十月十五日立,上刻“統領四川馬邊防營提督軍門篤勇馬圖魯萬軍門修砌峨眉山進山大路碑記。”碑中記述了馬邊防營軍官出錢修砌息心坡道的情況,這說明了歷代地方統治者對峨眉山佛教的支持
從峨眉山萬年寺經觀心坡上行約5公里便到了息心所,此地雲遮霧掩,樹木茂盛,雖是一小庵,但居峨眉山古道必經之路,高閣危懸,地勢險要;觀心坡上有一棵高40米的岩,胸徑有1米左右;據植物學家考察,樹齡已有千歲。如今仍枝繁葉茂,一片濃蔭,生機勃勃——這樣高大古老的岩桑,在峨眉山中僅此一株,在全國也很罕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