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半夏

息半夏

息縣所產半夏,在同類藥材中為珍品,被稱為息半夏。其特點是個大、潔白、粉足、療效高。9克息半夏可頂外地半夏15克用。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胸膈脹滿、咳喘、眩暈等症,外用可治腫痛。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息半夏
  • 運動員慎用:非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未納入
  • 組成:根、塊、莖
簡介,歷史,特性,息半夏栽培管理,

百科名片

半夏為天南星科草本藥用植物。全株由根、塊、莖、葉花和果實等部分組成。仲春由地下塊莖為圓形或偏圓形。中藥上所謂半夏即此。《禮記,月令》載:“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故因此得名。鮮半夏乾燥後為生半夏,有毒。生半夏加工泡製後為制半夏。因泡製方法不同,又有法半夏姜半夏之分。
息半夏簡介

簡介

歷史

息半夏歷史悠久,中外馳名。清嘉慶四年所編《息縣誌》對息半夏就有記載。據息縣86歲老中醫翟承仁談及祖父在東北行醫時,開藥方常用息半夏。1914年美國為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上,息半夏參加了展銷。建國後,國家將息半夏列為重點出口藥材,遠銷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在香港市場上也很受歡迎。

特性

息半夏為野生,適應性強,喜溫濕,但也耐低溫。在地可與小麥等作物共生,在荒坡、堤埂與野草伴長。對土質、地力要求不嚴。無論砂土,粘土均能生長。關店、臨河、陳棚、項店、夏莊、長陵、小茴、包信、張陶、彭店、路口等鄉均有。其中以淮河閭河及其支流沿岸低洼沙壤土地帶最多。以陳棚鄉宋崗所產為最好。息半夏每年5月、8月兩次採挖,其產量在建國前不高,僅有少數私商收購,國家將其作為重要藥材收購。促使產量提高。1958年以前每年收購6—7萬斤。1958年收購15萬斤,以後又下降,1966年收7萬斤。文化大革命期間為1—4萬斤。以後收購數量逐年下降,有些地方幾乎絕種。參看下表。
息半夏曆年收購數量統計表 單位:萬斤
年份
收購量
年份
收購量
年份
收購量
年份
收購量
1958
15
1965
7.8
1972
1.5
1979
0.096
1959
14
1966
7
1973
1.5
1980
0.093
1960
8
1967
4
1974
1.5
1981
0.03
1961
10
1968
4
1975
1.3
1982
0.02
1962
8
1969
4
1976
1
1983
0.003
1963
8.5
1970
2
1977
1
1984
0.016
1964
7.1
1971
2
1978
1
1985

六十年代起產量減少的原因:一是受重糧輕其它的思想影響。忽視了息半夏的生產,田間管理中把半夏當作雜草除掉。二是機耕面積不斷擴大。半夏塊莖翻壓過深,出苗困難。三是旱地改水田增多,塊莖在稻田水浸泡中腐爛,無法出苗。四是過度使用化肥、除草劑等農藥使野生半夏資源接近滅絕。
為了發展息縣農村經濟,滿足國內外市場需要,防止息半夏走向絕種。近年來縣醫藥公司採取獎勵人工種植措施,努力發展息半夏。縣農科站,八里岔、小茴、臨河、張陶、彭店、關店等鄉進行了試種。一般情況下可畝產鮮半夏1000斤,曬乾半夏400斤。息半夏由野生轉為人工栽培將會使此名產在振興息縣經濟中放光彩。

息半夏栽培管理

一、選地整地息半夏為淺根植物,根深一般不超過20厘米,宜選土壤肥沃,含有機質,土質疏鬆具有排灌條件的砂質土灌或半粘性土壤地塊種植,選好的地塊要施足底肥,每畝施農家肥3000-4000公斤,將地塊耙平,做成2X3米的畦效果最佳。二、選擇適宜的繁殖方法有種子、珠芽球莖三種繁殖方法,生產上主要採取後兩種。
1、種子繁殖:兩年以上的植株,便開花結果,待果實成熟時採下剝出種子,夏季可隨采隨播,秋季采後應先用濕少土貯藏,待翌年3月下旬播種,一般為條播,按行距15-20厘米開溝,溝深5-7厘米。
2、珠芽繁殖:息半夏成熟後,老葉即開始枯萎,葉柄上的珠芽已長成。可採收作為種用,在整好的畦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小株距6-9厘米,坑深5-7厘米覆以細土及草木灰,稍加壓實。
3、球莖繁殖:大田栽培主要採用球莖繁殖方法,增重多,產量高,一般畝用球莖50公斤左右。將整好的畦床,按行距15厘米,開橫溝,溝深5-9厘米,按株距5厘米栽於溝內,然後覆以細土。
三、田間管理息半夏喜溫和、濕潤氣候,雨季積水應及時排除,遇到嚴重乾旱適當澆水,齊苗後及時中耕除草,生長期及時追肥,在炎熱夏季要實施桔桿覆蓋降溫保墒:防治縮葉病,要消滅傳染途徑———蚜蟲,並拔除病株燒毀。五月份注意天蛾的防治,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灑。
四、採收與加工葉片枯黃時採收,過早影響產量,過晚難以去皮和曬乾,收穫後需加工的鮮半夏堆放過久不易去皮,方法是將鮮半夏裝入瓮內或麻袋內,穿膠鞋用腳踩去外皮,曬乾或烘乾,即為生半夏。折乾率為3:1,以個大、皮淨、色白、質堅粉足者為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