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藥性】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半夏簡介
半夏是天南星科的一類植物,又名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蠍子草、麻芋果、三步跳、和姑等。半夏是一種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黏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後麻痹而死。甚至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半夏是我國中藥寶庫中的一種重要藥材,產地只有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半夏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藥用價值強似水半夏。繁殖力強,能耐寒,不耐乾旱,忌烈日暴曬,半夏喜溫暖陰濕的環境,生長在沙質壤士,在房前屋後、山野溪邊、林下都可見到半夏,前茬以豆科和玉米為宜,忌黏重土壤。
半夏的塊莖含揮髮油、少量脂肪、澱粉、菸鹼、黏液質、多種胺基酸(如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β-谷甾醇、膽鹼、胡蘿蔔甙、3,4-二羥基苯甲醛。亦含藥理作用與毒芹鹼及菸鹼相似的生物鹼、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在半夏中離析得棕櫚酸、硬脂酸、油酸、α-亞麻酸、β-亞麻酸、左旋鹽酸麻黃鹼以及鳥氨酸、瓜氨酸、γ-氨基丁酸等胺基酸。半夏嫩芽含尿黑酸(Homogentisicacid)及其甙。
一般在夏、秋季採挖,洗淨,除去外皮及鬚根,曬乾。一般炮製後用,方法有:生半夏即揀去雜質,篩去灰屑;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等。
選購技巧
要想選購到貨真價實的半夏,需要對半夏的一些特點有所了解。
半夏的塊莖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0.8-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的根痕;下端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香而刺喉。以個大、質堅實、色白、粉性定者為佳。
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本品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癭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貝母等;治癰疽發背、無名腫毒初起或毒蛇咬傷,可生品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一般宜制過用。炮製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長於降逆止嘔,法半夏長於燥濕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竹瀝半夏,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痰之證。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不宜於烏頭類藥材同用。其性溫燥,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應慎用。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塊莖含揮髮油,內含主成分為3-乙醯氨基-5-甲基異惡唑、丁基乙烯基醚、茴香腦、苯甲醛、?-欖香烯等,還含?-谷甾醇、左旋麻黃鹼、膽鹼等及葡萄糖苷,多種胺基酸,皂苷,及少量多糖、脂肪、直鏈澱粉等。
2.藥理作用: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各種炮製品對實驗動物均有明顯的止咳作用。半夏的稀醇和水浸液或其多糖組分、生物鹼具有較廣泛的抗腫瘤作用。水浸劑對實驗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早博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半夏有顯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醇沉液對多原因所致的胃潰瘍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此外,煎劑可降低兔眼內壓,半夏蛋白有明顯的抗早孕活性。
3.臨床研究:半夏現代臨床還用單用或配伍他藥治諸多疾病,如半夏配生薑、茯苓煎服,治療病毒性心肌炎11例,結果臨床症狀均消失,10例心電圖恢復正常(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9:26);生半夏,加陳醋、溫開水調勻,敷患處,治療頸部淋巴結炎30例,效果滿意(時珍國藥研究,1991,1:36);制半夏加食醋浸泡,苯甲醇過濾,口服,治療慢性咽炎564例,治癒342例,好轉170例,無效52例(現代套用藥學,1993,2:25);制半夏先煎,加醋及雞子清,攪勻,徐徐含咽,1日1劑。治療痰火互結,咽部充血水腫之實證失音患者33例,服藥2~3天痊癒(中國中藥雜誌,1992,3:142);另生半夏研末溶於米酒或50%乙醇中,取上清液滴耳,對急性中耳炎有較好的療效(黑龍江中醫藥,1990,4:39)。另有報導以生半夏配生薑煎液口服,預防腦CT增強掃描副作用800例,結果副作用明顯減少,且止吐效果達98.7%
炮製方法
由於生半夏有毒,入口麻舌刺喉,2005年版《中國藥典》規定了三種嚴格的炮製方法:
清半夏: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乾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淨,切厚片,乾燥。白礬用量為生半夏的20%。
姜半夏: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乾心時;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乾,切薄片,乾燥。生薑用量為生半夏的25%,白礬用量為生半夏的12.5%。
法半夏: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乾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兩次,合併煎液,倒入用適量水製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並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淨,陰乾或烘乾,即得。甘草用量為生半夏的15%,生石灰用量為生半夏的10%。
幾種炮製方法,工藝比較繁雜,尤其是法半夏,更是用石灰炮製,時間長,有效成分損失達一半以上[1],另外白礬有涌吐作用[2],用白礬制半夏,會讓半夏的止嘔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近期一些學者主張半夏生用,此舉幾例:有學者取生半夏30g,加水400ml,煎煮30min,過濾,再加水300ml煎煮,共得藥液400ml,分兩次內服,並無絲毫麻舌刺咽之感和其他不適。現代名醫朱良春說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經蒸煮,則生者已熟,毒性大減,何毒之有?[3]山西名醫李可在近期所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專輯》中幾乎全用生半夏[4],用量15~50g,多和生薑或再加甘草同煎解毒。
考察漢唐宋元明時代,生半夏的炮製方法有湯洗、姜制、水煮製等較為簡單的炮製方法。漢代醫聖張仲景使用半夏,僅注“洗”字,即洗去泥沙而已。半夏的繁雜炮製方法是清代才逐漸形成的[1],大致有姜與桑葉及鹽制(《親編》),皂莢白礬煮製(《逢原》)、薑汁青鹽制(《便讀》)等,現今炮製方法,即從清代發展而來。
臨床套用
筆者曾用生半夏治療一些病例,大部分未見明顯副作用,但有1例,經治療症狀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介紹如下:
患者,男,51歲,因胃脘不規則疼痛、飽脹1年余來診,2008年3月14日,在該院做胃鏡,提示為糜爛性胃炎、胃液返流食道,症見消瘦、精神差、面色蒼黃,自訴常喝酒,且吸菸量大,食後飽脹,有時吐酸水,不渴,大便乾結難解,體力差,有時又感心累心悸,右脈濡滑,寸部沉按方顯,左脈濡軟,舌質淡,舌苔膩而偏厚,中間黃而略乾。診為脾胃氣虛濕阻,運化失常,久而化熱,寒熱錯雜。治以補氣健脾、燥濕清熱,方用半夏瀉心湯加味:生半夏15g、黃芩12g、黃連7g、黨參15g、炙甘草10g、大棗6枚、生薑10g、乾薑10g、姜厚朴15g、陳皮20g、蒼朮15g、烏賊骨20g、白及15g、蒲公英12g、元胡15g。3劑,水煎服。患者服完來診,訴症狀未減,且較前重,遂改方為小陷胸湯合六君子湯加味:黨參15g、蒼朮20g、雲苓20g、炙甘草10g、生半夏15g、陳皮30g、全瓜蔞20g、黃連8g、烏賊骨20g、淡吳萸7g、蒲公英15g。3劑,水煎服。患者服完後來訴,症狀未減輕,食量更不如前,要求更醫。更醫後仍服湯藥,3劑後症狀減輕,筆者查其方藥與前相仿,然所用為制半夏。筆者懷疑為生半夏導致症狀加重。
為了了解生半夏毒性到底如何,筆者用生半夏30g搗碎加生薑30g,加水適量同煎30min,取汁約200ml,自服約100ml,未感到刺喉,僅有生薑辣味,服後約半小時,覺胃中有一點針刺樣痛,並不持續,偶爾一發;下午將餘下100ml服下,此後2d間有針刺樣痛感,筆者並未太在意。2008年7月初,筆者因連續多日感冒,微咳,用桂枝湯加生半夏10g、黃芪15g、防風12g,每天1劑,連服3d,第4天半夜,被胃痛疼醒,疼痛持續2h。此後,每天凌晨2點左右胃疼,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甚至到天亮。半夜胃疼3d後,中午吃飯也開始疼痛,吃完飯緩解。經該院消化科診斷懷疑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服奧美拉唑等3d症狀未緩解。2008年7月18日在該院做了胃鏡,診斷結果為慢性平坦糜爛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炎。又服用蘭索拉唑等2d後疼痛緩解。
筆者素來脾胃虛弱,幾年前曾因飲酒出現過胃疼,但疼痛並不像此次典型並連續十幾天不緩解。此次胃疼前除服用中藥外,長時間未飲酒和服用其他刺激性藥物,筆者結合上次單獨試服生半夏後胃部點狀刺疼,高度懷疑是生半夏刺激性引起胃黏膜受損。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生半夏仍應慎用,尤其胃腸病使用半夏機率很高,所以對於有胃疼症狀的患者最好使用製品。故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從清代開始,對生半夏會用繁雜的炮製方法。如自古使用生半夏就安全無事,人們何必煞費苦心去炮製呢?
筆者探索用以下炮製方法,能減少或消除半夏的毒性,有效成份又能較好保存:取生半夏量30%的生薑切片,再取生半夏量16%的甘草,一起加水適量,煎煮2次,合併煎液,將生半夏倒入煎液,浸泡過夜,然後煮沸保持微沸2h,不斷翻攪,待水盡,取出,烘乾,用時搗碎。
參考文獻
[1]龔千峰.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26.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21.
[3]呂志傑.金匱雜病論治全書[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5.622.
[4]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專輯[M].太原:山西科技技術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