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於1999年經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辦的全彩色科普期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龍
-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創刊時間:1999年
- 出版周期:季刊
《恐龍》於1999年經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辦的全彩色科普期刊。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而本詞條主...
霸王龍屬於暴龍超科的暴龍屬,為該屬下的唯一種,於1905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亨利·奧斯本描述命名。如果參考其它恐龍種名的翻譯格式,它的種名翻譯為“君王暴龍”會更合適。成年霸王龍體長約12米,體重7噸左右,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捕食者之一。霸王龍是久負盛名的恐龍,擁有海量的標本...
三角龍,是鳥臀目角龍科 三角龍屬 草食性恐龍。三角龍是一種像犀牛的恐龍,外形笨重,腿粗壯,頭部有三隻角,頭骨後部有向後伸展的大型骨板,形成頸盾,喙部上方有一個短角,眼眶上方有兩個長角,三角龍的角是防禦武器,能嚇退掠食者,尾巴短而尖,腳似蹄。三角龍多分布於北美洲地區,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大約在...
甲龍是草食性恐龍,以嫩枝葉或多汁的根莖為食。甲龍生活在距今約6800萬-655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1906年在北美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發現甲龍的化石,由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朗於1908年命名;化石包括頭顱骨的頂部、脊骨、肋骨、部分肩胛骨及裝甲,雖然甲龍的骨骼沒有完整地被發現,但它常被認為是甲龍的原型。甲龍...
蜥腳類恐龍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群恐龍。如果時光倒流1.5億年,那時陸地上的統治者就是巨大恐龍群,其中的主角則是有100多個種類的蜥腳類恐龍(屬於蜥臀目)。蜥腳類恐龍中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大酒桶般的身軀。 當時,雖然陸地上的生命...
梁龍是蜥臀目梁龍科梁龍屬恐龍。脖子很長,腦袋很小,鼻孔的位置比眼睛高;嘴的前部長有扁平的牙齒,側面和後部均無齒;四肢粗壯,前肢短,後肢長;臀部高於前肩;掌部都有5個指(趾);尾巴比脖子長,逐漸向末端變細,呈鞭子狀,中部有10多個人字骨。因人字骨頂端伸出兩個突起似雙梁而得名雙梁龍,通常稱...
蠻龍(Torvosaurus)是生活於晚侏羅世的大型獸腳類恐龍,體長可達10米以上。該屬下目前有兩個種,包括發現於北美洲的譚氏蠻龍(Torvosaurus tanneri),和發現於葡萄牙的格氏蠻龍(Torvosaurus gurneyi)。蠻龍擁有巨大的牙齒,其手部的指爪也非常發達,可以輔助捕獵。目前發現的最大的獸腳類牙冠屬於格氏蠻龍,其長度達到...
是棱齒龍科的一屬恐龍。模式種是快速化石龍(L. celer),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敘述、命名,根據從美國懷俄明州莫里遜組發現的化石所描述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至提通階。簡介 因為化石是破碎骨頭,所以化石龍的有效性受到質疑。第二物種是纖細化石龍(L. gracilis)...
巨龍也許是最後的蜥腳類食草恐龍,但其尾脊椎殘體多為碎片。然而它的形式似乎沒變,頭小、尾長、大象般的肢,頸有點短。其最重要的區別處是尾脊椎開始處的球凸和凹窩鉸合處。由於臉很長,故最完整的顱有點像梁龍。至少有一種骨質鱗甲演化為甲殼。基本資料 恐龍名稱:巨龍(大陸)泰坦龍 拉丁文名:titanosaurs...
古生物學家此前已經知道恐龍長著羽毛,但不知道這些羽毛有什麼功能。舞龍化石的出土有助於科學家深入了解恐龍如何進化成現代鳥類。物種學史 2020年1月出版的最新一期《解剖學記錄》(The Anatomical Record)刊發的論文,10年前在中國遼寧出土的有羽小恐龍“舞龍”被證明是一個新種類的恐龍,填補了從恐龍進化到鳥類...
異特龍是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占據晚侏羅世陸地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其模式種脆弱異特龍由20世紀偉大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於1877年描述命名。它們也是晚侏羅世發現化石數量最多,最廣布的掠食者。成年異特龍體長可達9米,有少數個體被認為可以達到12米。雖然不及霸王龍魁梧的體型,但異特龍的...
鐮刀龍是一種發現於蒙古的大型獸腳類恐龍。該屬下目前僅有一種,即模式種龜形鐮刀龍。鐮刀龍手部的爪子巨大無比,長度甚至超過成年人的胳膊,早期的研究者甚至把它的巨爪誤認為巨型海龜的肋骨。鐮刀龍是最為神秘的獸腳類恐龍之一,迄今為止還未發現過它的完整骨架,也未發現過任何軟組織的印痕。古生物學家對鐮刀龍的...
獨角龍是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所命名的第三種角龍類恐龍,前兩者為奇蹟龍與大師龍,但其中只有獨角龍仍被視為是有效屬。模式標本是在1876年夏季發現於蒙大拿州,與當年六月發生的小大角河戰役發生地點,相距約100公里。雖然該標本並非處於天然的狀態,科普將大部分骨骸挖出,包含頭骨材料與鼻角基部,只缺乏腳掌部位。但...
劍角龍(屬名:Stegoceras)又名頂角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鳥臀目厚頭龍下目,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劍角龍身長2米。劍角龍是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在1902年命名,學名在希臘文意為“有角的頭頂”。簡介 劍角龍來自於腫頭龍家族,是一種兩足行走的食草恐龍。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身體長約2米...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蹟,如腳印等有時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自貢以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好、層序連續...
雙龍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恐龍,在侏羅紀早期,氣候依然溫暖,下雨次數增多,泛大陸分裂成岡瓦納古陸和勞拉西亞古陸(勞亞古陸),也出現海侵現象。這時環境溫暖,來自海洋的水分能夠到達內陸地區,降雨量大,空氣濕潤,適合恐龍生存,三疊紀的沙漠逐漸消失。恐龍大量繁衍。也就是說雙龍生存的環境既溫暖又濕潤,也不缺...
櫛龍是種大型鴨嘴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蒙古,約7000萬年前;櫛龍是已知少數分布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櫛龍的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厘米。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形態特徵 嘴 嘴巴扁而闊,很像鴨子的嘴,上下頜布滿數百顆粗鈍的小牙齒,呈覆瓦狀排列。牙齒上有洗衣...
雙嵴龍(學名Dilophosaurus),又名雙冠龍、雙脊龍或雙棘龍,是一屬獸腳亞目恐龍,生活於早侏羅紀。它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雙嵴蜥蜴”,因它的頭頂有兩個冠狀物。雙嵴龍常常被叫做雙冠龍,也有時被叫做雙脊龍或雙棘龍,但雙冠龍才是最為貼近學名原本含義的。第一個標本是在1954年所敘述,但直到十幾年...
恐爪龍是一種雙足行走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其頭部相對於身體較大,後肢相對較長,前肢較長,手部纖細修長。腳部長度適中,具有四個帶有趾節骨的腳趾,第五趾僅保留有跖骨。第三趾和第四趾長度接近,第二趾特化,末端具有非常大的巨型鐮刀狀爪趾。在正常行走時僅使用第三趾和第四趾承重。第二跖骨遠端具有非常發達的...
第一個公開的滄龍科化石影響了恐龍化石的發現,並吸引了啟蒙時代的注意力到動物化石身上;第一個發現的滄龍科化石在1780年由一群採石場工人在地道里發現,並吸引了馬斯特里赫特市的外科醫生兼化石獵人C.K.Hoffman的注意,但是化石的所有權歸於一個馬斯特里赫特市的教士。Hoffman醫生的回應讓這個發現著名。當這革命性...
盔龍(學名Corythosaurus),又名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意為“頭盔蜥蜴”,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 盔龍/冠龍 拉丁文名: Corythosaurus 恐龍體長: 9米 恐龍體重: 2.8~4.1噸 恐龍食物:植物,比如松樹葉,水果,嫩樹枝,木蘭葉 ...
巨棘龍生活在白堊紀晩期的非洲,屬於一種獸腳類恐龍,身體全長約12米,頭部較大,牙齒非常銳利,通常以兩足行走,指端長有鋒利的爪子。在巨棘龍的背部長有很粗壯的刺,每根長約2米,全都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帆,巨棘龍不僅可以用它來調節體溫,還可以用它來當做武器來抵禦敵人的侵襲。巨棘龍看起來...
在白堊紀末期,蛇頸龍漸漸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與恐龍走向滅絕之路,而體積龐大、更為兇猛的滄龍成為了海洋中強大的掠食者。蛇頸龍之所以適應海底覓食習性,是由於海洋世界中蛇頸龍不再是唯一的霸主,滄龍有著強有力的牙齒,能夠大肆撕咬其他游水魚類,在與滄龍的獵食競賽中,蛇頸龍仍保留著獵食游水魚類的習性,但在...
阿根廷龍屬於蜥腳類恐龍的泰坦龍類, 命名十分簡單, 意思是在阿根廷發現的恐龍。生存年代: 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阿爾布階-9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是發現的最大的陸地恐龍之一。科學介紹 阿根廷龍只有部分骨架被發現。科學家不能確定其確切大小。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龍的脊椎有1.5米高,1.1米寬。阿根廷龍屬於...
智利龍的全名為“迭戈蘇亞雷斯智利龍”(Chilesaurus diegosuarezi),其化石發現於智利南部的托奇組地層(Toqui Formation)。智利龍屬於“獸腳類”恐龍,與人們普遍的印象不同,並非所有獸腳類恐龍都是無肉不歡的捕食者,智利龍是素食主義者。形態特徵 智利龍身體修長,雙足行走,智利龍身體的各個部分像是獸腳類...
甲龍科(拉丁學名:Ankylosauridae)為甲龍亞目的一科,該科物種是一類裝甲恐龍,與結節龍科一樣,出現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甲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有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只發現骨頭碎片。簡介 甲龍科 恐龍中也有身披...
帝龍是一種發現於中國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體長約2米,生存年代為早白堊世,其系統發育位置介於原角鼻龍類和更進步的暴龍類之間。帝龍屬下僅有一種,為奇異帝龍。帝龍雖然體型嬌小,但是已經具備了一些進步暴龍類才有的特徵,比如較為短小的前肢。除此之外,帝龍的身體周圍也保存有纖維狀的羽毛。命名由來 由於帝龍屬於...
恐龍大龍拉丁文學名magnosaurus,表示大的恐龍的含義,屬蜥臀目、獸腳亞目、新獸腳類下的肉食性恐龍,主要生存與侏羅紀中期的英國,推測體重150-200公斤,與1932年被發現並命名。作為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曾是地球霸主之一,和雷龍同存在。大龍也是當時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之一,著實令人震撼的恐龍物種。形態特徵 骨骼...
南方巨獸龍屬下僅有一種,為卡氏南方巨獸龍,是一種發現於阿根廷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生存年代為晚白堊世塞諾曼期,約距今9700萬年前。南方巨獸龍屬於異特龍超科中的鯊齒龍類,並且很有可能是地球歷史中體型最大的陸地掠食動物。與霸王龍相比,南方巨獸的樣本量很小,且大個體標本的完整度很差,因此對其體型的準確...
腕龍科(Brachiosauridae)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它們是群草食性四足恐龍,前肢長於後肢,並擁有45度角傾斜的長頸部。詳細資訊 腕龍科 化石時期: 侏羅紀到白堊紀 保護現狀 滅絕 (化石)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