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2015年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龍
- 作者:(德)雅各比和斯圖爾特
- 出版社:中國人口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0130748
《恐龍》是2015年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而本詞條主...
霸王龍屬於暴龍超科的暴龍屬,為該屬下的唯一種,於1905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亨利·奧斯本描述命名。如果參考其它恐龍種名的翻譯格式,它的種名翻譯為“君王暴龍”會更合適。成年霸王龍體長約12米,體重7噸左右,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捕食者之一。霸王龍是久負盛名的恐龍,擁有海量的標本...
甲龍是草食性恐龍,以嫩枝葉或多汁的根莖為食。甲龍生活在距今約6800萬-655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1906年在北美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發現甲龍的化石,由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朗於1908年命名;化石包括頭顱骨的頂部、脊骨、肋骨、部分肩胛骨及裝甲,雖然甲龍的骨骼沒有完整地被發現,但它常被認為是甲龍的原型。甲龍...
食肉牛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1985年發現於阿根廷。它的顱骨完全不同於過去人們所發現的任何恐龍類型。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食肉牛龍的頭部較短較厚,非常像牛頭;眼睛小而面朝前方;脊椎骨長有翼狀突起;前肢短小;背部兩側長著數排突起的鱗片。不過,它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長在眼睛上方的一對翼狀尖角。成年的...
獨角龍屬於角龍下目的尖角龍亞科,角龍下目恐龍是群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種類 模式種:厚獨角龍(Monoclonius crassus):Cope 1876 [AMNH 3998]其他種:亞伯達獨角龍(M. albertensis):Lambe, 1913/Leahy, 1987。現為亞伯達戟龍(...
蜥腳類恐龍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群恐龍。如果時光倒流1.5億年,那時陸地上的統治者就是巨大恐龍群,其中的主角則是有100多個種類的蜥腳類恐龍(屬於蜥臀目)。蜥腳類恐龍中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大酒桶般的身軀。 當時,雖然陸地上的生命...
梁龍是最容易確認的恐龍之一,有著巨大的體型,長頸及尾巴,及強壯的四肢。很多年前它都被認為是最長的恐龍。它的體型足以阻嚇於同一地層發現的(有可能是同時代的)異特龍及角鼻龍等獵食動物。梁龍比迷惑龍、腕龍要長,但是由於頭尾很長,軀幹很短,而且很瘦,因此體重並不重,梁龍脖子雖長,但由於頸骨數量少且...
恐手龍是種外貌和身體相當特化的雜食性恐龍,個子很高,腦袋小,口中沒有牙齒,吻部非常類似鴨子,具有著長脖子,前肢很長和發達,身體粗壯,後背上有著駝峰一樣的結構。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chinese )→ 恐手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 name )→ deinocheirus 發音( pronounced )...
異特龍是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占據晚侏羅世陸地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其模式種脆弱異特龍由20世紀偉大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於1877年描述命名。它們也是晚侏羅世發現化石數量最多,最廣布的掠食者。成年異特龍體長可達9米,有少數個體被認為可以達到12米。雖然不及霸王龍魁梧的體型,但異特龍的...
是棱齒龍科的一屬恐龍。模式種是快速化石龍(L. celer),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敘述、命名,根據從美國懷俄明州莫里遜組發現的化石所描述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至提通階。簡介 因為化石是破碎骨頭,所以化石龍的有效性受到質疑。第二物種是纖細化石龍(L. gracilis)...
這個恐龍是1972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所發現少數超大型骨頭的膩稱,超龍從沒有被正式命名或者作科學性描述過,這些零星的骨頭,包括了二點五米長肩胛骨;一點八米寬的骨盤,及三點一米的肋骨,有些古生物學者推算超龍可能長達二十七米,而體重可以高達六十八噸,另外一些人推估甚至可能體型更長,體重甚至可達到九十噸,...
雙龍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恐龍,在侏羅紀早期,氣候依然溫暖,下雨次數增多,泛大陸分裂成岡瓦納古陸和勞拉西亞古陸(勞亞古陸),也出現海侵現象。這時環境溫暖,來自海洋的水分能夠到達內陸地區,降雨量大,空氣濕潤,適合恐龍生存,三疊紀的沙漠逐漸消失。恐龍大量繁衍。也就是說雙龍生存的環境既溫暖又濕潤,也不缺...
鯨龍是發現的最早的恐龍之一。1841年,人們以零星發現的牙齒和骨頭命名。1870年,一具不完整的骨骼在英國牛津附近被發現。1979年在摩洛哥發現的一根鯨龍的股骨竟有2米長,相當於一個高個子男人的高度。鯨龍在某些方面還很原始:它的背骨是空心的。而後來的蜥腳類恐龍的背骨有了空腔——用來減輕重量。簡介 鯨龍是發現...
靈龍(學名:agilisaurus)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它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的“靈敏”的意思,是因它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簡介 靈龍是一種鳥臀目、鳥腳亞目的恐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期的亞洲,它是小型的植食恐龍,約1.2米長,0.6米高,其名字的意思是“靈敏的蜥蜴”。所以單從名字上看,就能...
劍角龍(屬名:Stegoceras)又名頂角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鳥臀目厚頭龍下目,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劍角龍身長2米。劍角龍是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在1902年命名,學名在希臘文意為“有角的頭頂”。簡介 劍角龍來自於腫頭龍家族,是一種兩足行走的食草恐龍。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身體長約2米...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蹟,如腳印等有時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自貢以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好、層序連續...
南極龍(Antarctosaurus)是泰坦巨龍類下的一個屬,生活在上白堊紀的南美洲。它是一類大型的四足植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長尾巴,有可能是有鱗甲的。物種學史 南極龍的化石描述在1916年第一次出現,到1929年才由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詳細的描述及命名。南極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並非表示南極洲,...
盔龍(學名Corythosaurus),又名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意為“頭盔蜥蜴”,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 盔龍/冠龍 拉丁文名: Corythosaurus 恐龍體長: 9米 恐龍體重: 2.8~4.1噸 恐龍食物:植物,比如松樹葉,水果,嫩樹枝,木蘭葉 ...
腕龍科(Brachiosauridae)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它們是群草食性四足恐龍,前肢長於後肢,並擁有45度角傾斜的長頸部。詳細資訊 腕龍科 化石時期: 侏羅紀到白堊紀 保護現狀 滅絕 (化石)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
恐龍大龍拉丁文學名magnosaurus,表示大的恐龍的含義,屬蜥臀目、獸腳亞目、新獸腳類下的肉食性恐龍,主要生存與侏羅紀中期的英國,推測體重150-200公斤,與1932年被發現並命名。作為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曾是地球霸主之一,和雷龍同存在。大龍也是當時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之一,著實令人震撼的恐龍物種。形態特徵 骨骼...
帝龍是一種發現於中國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體長約2米,生存年代為早白堊世,其系統發育位置介於原角鼻龍類和更進步的暴龍類之間。帝龍屬下僅有一種,為奇異帝龍。帝龍雖然體型嬌小,但是已經具備了一些進步暴龍類才有的特徵,比如較為短小的前肢。除此之外,帝龍的身體周圍也保存有纖維狀的羽毛。命名由來 由於帝龍屬於...
“迅猛龍”即《侏羅紀公園》世界觀中的“Velociraptor”,為《侏羅紀公園》系列中出現的主要恐龍角色之一併在每一部《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中均有出場。其總體形象被描繪成3-5米長、約1.8米高的裸皮或被鱗的中小型獸腳類食肉恐龍形象,是具有極高智商、奔跑迅捷、能夠進行合作獵食習性的群居掠食者...
劍龍尾巴上有四根鋒利的尖刺,可以禦敵。當兇猛的肉食性恐龍發動襲擊時,劍龍會調轉方向,使骨質板朝向敵人,以嚇退對方。若對方依然不放棄攻擊的話,劍龍還會揮舞尾巴,用尾巴上的尖刺抽打敵人。劍龍是一種巨大的長相古怪的恐龍,被人們稱為“帶屋頂的爬行動物”。外形特徵 發展歷史 劍龍長著個像鳥一樣的尖喙,喙...
甲龍科(拉丁學名:Ankylosauridae)為甲龍亞目的一科,該科物種是一類裝甲恐龍,與結節龍科一樣,出現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甲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有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只發現骨頭碎片。簡介 甲龍科 恐龍中也有身披...
巨椎龍(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大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羅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簡介 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它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
智利龍的全名為“迭戈蘇亞雷斯智利龍”(Chilesaurus diegosuarezi),其化石發現於智利南部的托奇組地層(Toqui Formation)。智利龍屬於“獸腳類”恐龍,與人們普遍的印象不同,並非所有獸腳類恐龍都是無肉不歡的捕食者,智利龍是素食主義者。形態特徵 智利龍身體修長,雙足行走,智利龍身體的各個部分像是獸腳類...
又名畸齒龍、兩異齒龍,是鳥臀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約兩億零五百萬年前-一億九千萬年前。不同於二疊紀的同名動物,侏羅紀的異齒龍的確是一種恐龍,而二疊紀的異齒龍被認為是盤龍類,而盤龍類被分為似哺乳動物,在認定名稱時應注意區分。形態特徵 異齒龍的體形相當小,它前肢的肌肉非常發達,掌上長有五根...
巨獸龍屬於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鯊齒龍科,巨獸龍生存在白堊紀中期(1億年前至9200萬年前的森諾曼階)的阿根廷,碩大而狹長的長嘴巴長著一口很鋒利但單薄的牙齒,與鯊齒龍十分相似,也有人認為這兩種恐龍或許是同一種類的恐龍。南方巨獸龍的主要特徵表現為:碩大的嘴中長著滿口匕首般的利牙,體形高大,背部脊椎稍突。
暴龍類(Tyrannosaurs)是晚白堊世後半段最成功獸腳類恐龍類群,雄霸北美洲及亞洲大陸東部。稱暴龍類為恐龍中的末代皇帝再合適不過,因為暴龍類是在晚白堊紀肉食類恐龍(Carnosaurs)衰落和幾近滅亡後才演化出巨大的體型,填補了肉食龍類留下的空白,占據了食物鏈頂端。化石證據顯示,暴龍類是由一類較原始的虛骨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