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效應

恐龍效應

在組織心理學中,人們把組織機構臃腫而導致功能發揮遲鈍甚至癱瘓的現象,稱之為恐龍效應。這名稱來自於恐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龍效應
  • 外文名:Dinosaur effect
  • 意思:組織機構臃腫而導致功能發揮遲鈍
  • 來自:恐龍
滅絕之因,詳細內容,

滅絕之因

有人認為恐龍滅絕之因主要是,它的身體與腦子相比變得越來越大最後大的離譜,它的神經通路的傳導作用越來越遲鈍,從而行動不便,難以適應外界環境,最終被淘汰出局。

詳細內容

為什麼會產生恐龍效應呢?其主要原因是機構臃腫,具體來說,有如下方面:
一是缺乏組織的系統性。一個良好的組織系統必定是個開放的整體的系統。在機構臃腫的組織里,這兩點都是十分缺乏的。它與整個社會這個大系統缺乏密切地聯繫,使內外資源的轉換受阻,甚至根本沒有,因此,組織內自我封閉,缺乏活力,得不到鮮活能量的外部補給,內部的廢渣得不到及時的排除。此外,組織的整個系統不清晰,混濁一片。按理組織中的外部環境系統、目標與價值子系統、技術系統、社會心理子系統、結構子系統和管理子系統等應是清晰完善而協調的,而在機構臃腫的組織里,要么見不到有的系統,要么有的系統很龐雜,相互關係不協調,功能不匹配,缺乏整體性、協調性。
二是缺乏組織的權變性。組織的權變性是指組織要具有多變性,要適應多變的環境系統。而機構臃腫的組織這點是十分缺乏的。它笨重得如恐龍,很難使內部機構組織活躍起來,對外界多變的環境很不適應,始終跟不上外界環境的變化,落在時代的後面,因此,最終將發生恐龍效應。
三是組織內部結構不合理。縱向結構、橫向結構與組織體制都存在問題。縱向結構過長,造成管理層次過多、控制幅度過大,從而失去組織的縱向管理功能。現代控制論的觀點認為機構的管理層次宜在 3 — 5 層,控制幅度宜在 7 ± 2 ,最大不宜超過 12 。但機構臃腫的組織這兩點均達不到,特別是控制幅度更差。橫向結構一般均沒有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參謀機構、監督機構和反饋機構等。機構臃腫的組織這種橫向結構越分越多,部門之間的職能相互重複交叉,協調困難,內耗十分嚴重。組織體制也不明顯,不清晰,究竟採用了首長制,還是委員會制、等級制和職能制、集權制和分權制,在機構臃腫的組織里很難清晰地看見,有時重疊使用。
四是組織之間結構缺乏共享性。按理機構要精簡,精簡的最有效途徑便是建立各組織均可共享的組織。由於機構臃腫,這種共享性組織很少,因而失去了共享機會,少去了許多呼吸鮮活空氣的視窗,使機構更加臃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