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爛性胃炎

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徵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近來有上升趨勢,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acute erosive gastritis
  • 就診科室:消化科
  • 常見病因: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酗酒,燒傷,重要臟器功能衰竭
  • 常見症狀:上腹部的隱痛或劇痛,伴噁心、嘔吐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引起急性糜爛性胃炎的各種外源性刺激因子,尤其是乙醇與非甾體類抗炎藥均可破壞胃黏膜屏障,使H及胃蛋白酶逆向彌散入黏膜而導致胃黏膜的急性糜爛。但一些危重疾病,如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敗血症、顱內病變、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嚴重應激狀態更是常見的病因。

臨床表現

發病前有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酗酒及燒傷、大手術、顱腦外傷、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應激狀態病史。臨床症狀多為上腹部的隱痛或劇痛,伴噁心、嘔吐等症狀,由藥物所致者,也稱為藥物性胃炎。少數患者由於原發病症狀較重,因此出血前的胃腸道症狀,如上腹部隱痛不適、燒灼感常被忽視或無明顯症狀。常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症狀,表現為嘔血和(或)柏油樣便,出血常為間歇性;部分患者表現為急性大量出血,病情較重,經大量輸血但血紅蛋白含量仍難迅速提高。少數因燒傷引起本病,僅有低血容量引起的脈搏加快和血壓下降。

檢查

患者表現為嘔血和(或)柏油樣便。部分患者急性大量出血時,血紅蛋白總量下降,大便及嘔吐物潛血實驗均陽性。
1.X線檢查
胃腸道鋇餐檢查常不能發現糜爛性病變,且不適用於急性活動性出血患者,因為鋇劑可塗布於黏膜表面,使近期不能作內鏡或血管造影檢查;在急性出血時腸系膜上動脈超選擇性血管造影術可做出出血的定位診斷,出血間歇時則常為陰性。
2.急診內鏡檢查
在出血後的24~48小時作急診內鏡檢查,可見多發性糜爛和出血灶為特徵的急性胃黏膜病變,有確診價值。

診斷

依據臨床表現及急診內鏡檢查可確診。

鑑別診斷

1.消化性潰瘍並出血
消化性潰瘍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症狀,需與急性糜爛性胃炎鑑別,急診胃鏡檢查可鑑別。
2.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患者多有肝炎病史,並有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表現,如低蛋白血症、腹水、側支循環建立等,結合X線鋇餐和胃鏡檢查,可與急性糜爛性胃炎相鑑別。
3.其他
急性糜爛性胃炎還應與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疾病,如胃癌、食管賁門黏膜撕裂、膽道疾病等鑑別,通過這些原發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胃鏡、B超、CT、磁共振(MRI)等輔助檢查,一般可鑑別。

治療

1.一般治療
去除誘發病因,治療原發病。患者應臥床休息,禁食或流質飲食,保持安靜,煩躁不安時給予適量的鎮靜藥;出血明顯者應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加強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神志、呼吸、脈搏、血壓變化及出血情況,記錄24小時出入量。
2.黏膜保護藥
無明顯出血者,可套用黏膜保護藥。
3.H2受體拮抗藥
H2受體拮抗藥可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減輕H逆彌散,使用中須注意H2受體拮抗藥的副作用。
4.質子泵抑制藥
其抑酸作用強於H2受體拮抗藥,是首選藥物,可以減少胃酸分泌,防止H逆向彌散,pH上升後,可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有利於凝血塊的形成,從而達到間接止血的目的。
5.大出血者應積極採取以下治療措施
(1)補充血容量  對伴上消化道大出血者應立即建立靜脈通道,積極補液,酌量輸注新鮮血液,迅速糾正休克及水電解質紊亂
(2)局部止血  留置胃管,可觀察出血情況、判斷治療效果、降低胃內壓力,也可經胃管注入藥物止血。
(3)止血藥  減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使血小板凝血活性物質的釋放,並增加其聚集活性與黏附性。
(4)生長抑素及生長抑素類似物  生長抑素及生長抑素類似物具有減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減少內臟血流量的作用。
(5)內鏡下止血及介入止血  常規止血方法無效時可選用內鏡下止血方法和放射介入治療
(6)手術治療  單純的廣泛糜爛出血性胃炎不宜手術治療。少數伴有應激性潰瘍出血者,經內科積極治療仍難以控制出血時,在急診胃鏡檢查後基本明確診斷的基礎上,可選用外科手術治療。手術前準備要充分,並補充足夠血容量。

預後

針對病因,去除誘發因素,給予藥物降低胃內酸度以減少H逆向彌散,並給予各種止血措施後多數患者可以治癒。少數患者經過內科積極治療仍難以控制出血時可手術治療,患者大多預後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