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土家花燈

思南土家花燈,。演唱的內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民眾的生活內容,音樂輕快,悅耳動聽。從婉轉動人的優美唱腔、濃郁的鄉土氣息、燈戲兼容的獨特民族風格,折射出烏江流域的人文風采,從而成為戲劇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為人們喜聞樂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思南土家花燈
  • :土家民間歌舞藝術
  • 演唱內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民眾的生活
  • 動作:動作優美,生動形象
  • 出處:《小採花》
土家簡介,發展歷史,表演形式,表演曲調,表演特點,花燈藝人,田應喜,許朝政,羅君國,黃宋清,孔永仙,蔣富紅,李仕榮,冉啟書,

土家簡介

思南土家族是湘鄂渝黔邊界土家族整體中的一部分,是古代巴人的後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從巴人聚居的長江之濱,順烏江而進入思南這塊土地。土家族是我國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土家族的茅古斯擺手舞儺舞等早已聞名於世,而思南土家花燈舞,因種種原因,外人知之甚微。自古以來,思南土家族在祭祀神靈祖先活動中、在唱歌耕種中、在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傳承演說中,均採用傳統的說唱形式進行表達和流傳。

發展歷史

思南土家花燈,根據老藝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詞中表現的歷史特點看,大致起源唐宋之間,風行於明代、清代。思南土家花燈到清朝末年,因受外來戲劇文化的影響,已發展成為花燈戲---高台戲,這是花燈史上的一個大的飛躍。清光緒18年,思南人羅芳林從雲南協台位子上告退還鄉。在家鄉羅家壩搭了一個正規的舞台,便把土家矮台戲,搬上了高台演出,稱之為高台戲,高台戲由此而得名。思南土家花燈、高台戲均有實的民眾基礎,它不僅為人們喜聞樂見,而且它還是土家人民歌頌正義,反對邪惡的有力武器,清朝鹹同年間,在思南爆發了以土家人民為主體的白號軍農民起義,思南到處出現自編自演的《白號軍》、《勸清軍》花燈二人轉。
許家壩、文家店、大河壩、大壩場、塘頭等花燈盛行。在思南跳花燈被認為是唐朝留下360盞燈中的兩盞。即茶燈和扇子燈。

表演形式

思南土家花燈不僅歷史源遠流長,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種多樣,最初是“二人轉”。明末清初已發展到了三人出場,或一男二女,叫“雙鳳朝陽”,或“二男一女”叫“雙獅戲球”,已有的地方二男兩女叫“花燈戲”。旦角又叫么妹,男扮女裝,扎假髮辮,包頭巾,著花裙,右手執綢邊花摺扇,左手執彩巾。丑角又叫乾哥,反穿皮襖,扎腰帶,瓜皮帽子頭上戴,右手執大蒲扇。乾哥圍繞么妹轉,相互旋轉唱跳,乾哥舞蹈動作豐富多彩,既儲蓄幽默,又滑稽可笑,在表演時,往往是乾哥先出場,藉故以道白的方式請么妹上台,么妹應聲上台開始了舞蹈。“兩旦兩醜”的“雙花燈”,近似於集體性舞蹈,在唱《開財門》時在院壩表演。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指引下,出場人數不受限制,多達二三十人,而且女性扮演旦角,改變了原先男扮女裝的傳統作法。
土家花燈的組織形式,既固定又靈活。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燈隊,有較為固定的排練場所,整齊的服裝道具,有專人負責,各自都有自己特色節目,召之即來,來之能演。這些組織,解放前叫燈會,由族長或閭長任會長。燈會有燈田,由會長指定專人耕種,所有收入用於燈會支付;新中國成立後,通稱業餘花燈隊,隊長由村組幹部擔任,不取任何報酬,玩燈所獲收入全部用於自身建設。

表演曲調

思南土家花燈音樂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曲調分燈調、正調、雜調、小調等四大類,傳統的有24大類曲牌。由於土家花燈曲調繁多,風格各異,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燈“不過寨,不過坡,不過界”的說法,土家花燈音樂,傳統伴奏樂器不多,但曲牌豐富。傳統的樂器有馬鑼、大鑼、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鑼鼓詼諧活潑,它使用的鑼比一般鑼大而厚,聲音堅實洪亮,遠播力強,潑辣熱烈,抨擊時能發出“卜音”給人以樂觀、堅實之感。所用的馬鑼剛脆,聲音尖而美,有跳躍之感。常用的鑼鼓曲牌有“單打五”、“雙打五”、“鳳點頭”、“鷹拍翅”、“牛擦癢”、“馬咬牛”、長路眼“、”金線吊葫蘆“和”四面進“等。

表演特點

思南土家花燈是載歌載舞、歌舞穿插進行的民間藝術,思南土家花燈舞蹈形式活潑多樣,舞姿健康優美,它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音樂聲腔上,從民間花燈、山歌曲調中去改編或移植借用。
表演上,儘管構思簡單、粗糙,但已初步構成了戲劇藝術的雛型。思南土家花燈當是土家族文化的結晶,當是土家族戲曲百花園中培育出來的一朵奇葩。

花燈藝人

田應喜

?>田應喜男土家族19 年生,盲人 家住思南縣許家壩。田應喜雖然雙目失眠,但他不僅熟悉全套燈調,而且唱腔優美,長期擔任花燈領唱,還有嫻熟的打擊樂技,漸漸成了許家壩花燈戲的“燈頭”,遠近聞名。
1953年田應喜作了大膽嘗試,自編自演了《愛國公約帖門上》的四平腔花燈唱詞,以通俗簡易的語言表達了對黨和毛主席的熱愛。從前,許家壩唱燈從來沒有女子參加,連觀看燈也不允許。1956年全縣花燈表演,要婦女演女角,田應喜到處動員終於將兩個15歲的女孩許朝珍、許義福請了出來。他還把自古以來的丑旦角以 “夫妻”相稱的唱法改為“哥妹”相稱的唱法,一直保持到現在。1958年許家壩花燈出席全省文藝調演,田應喜等人創作的大型歌舞《社會主義好》博得省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讚揚,同年土家族演員許朝珍、伍付英在田應喜的指導下出席了在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代表大會的匯報演出,獲國務院授予的獎旗一面。許、付兩人同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並被刊載《人民畫報》封面。

許朝政

許朝政男現年49歲 漢族思南許家壩鎮人。出生花燈世家。1972年開始隨師傅許世亨學習傳統花燈,主要表演題材有二人轉《蘇州哥》、《小採花》、《上茶山》等,曾多次參加省、地文藝調演並獲獎,2006年參加貴州省首屆花燈大賽,榮獲 “貴州省民間花燈王”稱號,現活躍於許家壩及其周邊地區。

羅君國

羅君國(1922—2007)男 苗族思南縣大河壩鄉人,出生於花燈世家,1939年至1949年間隨其大伯羅壽成、二伯羅玉成學唱花燈高台戲。1950年隨師傅楊浦清、張樹宣學習鑼鼓燈、武生及打擊樂。主要表演題材有:傳統花燈高台戲《巧英曬鞋》、《席棚擊掌》、《盤歌》、《么妹上學》、《洪水搏鬥》、《麥糧封官》、《洞子口水庫八大英雄》等,有弟子數人。

黃宋清

黃宋清 男現年75歲 思南縣思唐鎮人,其自幼喜愛曲藝。1961年至2002年間經年不斷,拜龍光照師傅和原文化館資源文藝工作者劉朝生為師,學習傳統花燈,主要題材有:《盤五更》、《五更傳》、《大採花》、《小採花》、《五送郎》等,近年牽頭組建民間文化社區花燈隊開展花燈表演和傳統舞獅、龍燈活動,活躍于思南縣城區。

孔永仙

孔永仙 女 現年54歲 思南縣思唐鎮人,1961—2002年,與黃榮清一道拜花燈老藝人龍光照(已逝),和原文化館資生文藝工作者劉朝生為師,學習傳統花燈,主要題材有:《雙鳳朝陽》、《梁山伯與祝英台》、《蘇州哥》、《說閒文》、《大採花》、《小採花》等。近年協同黃宋清組建民間文化社區花燈隊開展社區花燈表演,活躍于思南縣城區。

蔣富紅

蔣富紅 男 現年65歲思南縣天橋鄉人。自幼喜愛花燈1956—1959年間,拜民間燈班師傅朱永昌(已逝)為師,學習傳統花燈。主要題材有:傳統花燈二人抬《鬧五更》、《談古人》、《五更散花》、《送壽緣》、《送財》、《採茶調》、《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現活躍於思南縣天橋鄉及周邊鄉鎮,授徒甚多。

李仕榮

李仕榮 男 現年72歲 思南縣青槓坡鎮人1949年開始隨師傅於國清(已逝)學習傳統花燈,1957年以後開始嘗試原創、編排、嶄露頭角,在青槓坡及周邊漸具影響力,主要作品有:《女兒逼井》、《看燈》、《隴水風光好》、《青槓坡是個好地方》等。

冉啟書

冉啟書 男 現年61歲 土家族 思南縣張家寨人。出生於花燈世家,1951—1957年從祖輩冉紹雲,師輩冉崇華學習傳統花燈,1958年後,開始在民間表演傳統花燈高台戲,並創作不少花燈歌舞節目。主要作品有傳統花燈二人傳《蘇州哥》、《梳妝打扮》、《金花放》、《十繡古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創作花燈歌舞《青春舞》、《張家寨面貌變了樣》等。現活躍於張家寨及其周邊鄉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