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忽必烈艦隊
- 時間:1279年2月
- 組成:四千四百艘船
- 目的:征伐日本
- 發現地:日本福岡附近海底
- 朝代:宋
尋找忽必烈艦隊,蒙古艦隊,伊萬里灣的碎片,日稱發現忽必烈艦隊沉船,
尋找忽必烈艦隊
2002年8月,日本長崎縣北松浦郡的鷹島(Takashima)伊萬里灣(Imari Bay),熱鬧不同於往日,九州·沖繩水下考古學協會組織的水下科考正在這裡緊張地進行,詹姆斯·德爾加多是第一個參加到該項目里的西方學者。
離發掘點不遠,漁船從海灣西側悠悠然開過,再遠處,大型貨船正緩緩駛入伊萬里港,天空中不時有飛機掠過。看著腳下藍灰色的海水,德爾加多非常慶幸秘密掩藏在這樣一個未受現代化打擾的小港灣。深吸一口氣,他拉緊了潛水面具,然後躍進伊萬里灣溫暖而渾濁的海水裡,一串水泡從腳底升起。
德爾加多與在水中等待他的三個日本學者沿著一條扎進黑暗的尼龍繩向下潛去。海底的能見度很低,工作人員用真空泵小心翼翼地吸起淤泥,沉睡數百年之久的泥沙被緩緩攪動。
與德爾加多曾參與的其它水下考古不同,伊萬里灣海底沒有巨大的船體,只有紅色的鎧甲碎片,帶著燃燒痕跡的木塊,向人們暗示這裡的風浪曾經撕碎過一艘船,或者整整一隻艦隊。小魚從頭盔里游進游出,旁邊是一簇箭頭和一個陶器。它們不知道自己正在一支龐大艦隊的殘骸之上嬉戲,而七個世紀之前,這支被忽必烈從中國派出來攻打日本的艦隊曾像它們一樣徜徉在這個海灣。
蒙古艦隊
根據計畫,江南軍將先與東路軍匯合,然後共同出擊。但是,由於距離遙遠及通訊不便,以及兩軍主帥的明爭暗鬥,兩隻艦隊並沒有按計畫合作,東路軍先行進攻了日本人,但沒有得手。
當范文虎的艦隊趕到鷹島時,日本人已經憑藉海岸防禦工事與東路軍對峙了一段時間,兩軍會合,士氣大振。但蒙古大軍數次搶灘,仍未能成功。七月底的西太平洋,暖濕的季風從東南而來,蒙古大軍被困於船上,士氣低迷。
正當日本人做好準備迎接蒙古大軍最後一擊,蒙古艦隊卻在一場暴風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日本人只看到海面漂浮著殘骸,一些精疲力竭的蒙古士兵在水裡奄奄一息。“神風”的威名從此流傳開來,成為日本文藝作品中不老的話題。
二戰後,傳說的光芒逐漸褪去,人們對待歷史漸趨理性,歷史學家開始探尋日本七百年前躲過蒙古鐵騎的真相,卻發現這個被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幾世紀的戰役卻連戰場的具體位置都沒有定論。
伊萬里灣的碎片
日本福岡縣被認為極有可能是蒙古和日本交戰的地方。從地理位置上來講,福岡位於日本九州島西北部,到中國和朝鮮半島都非常近,其與漢城和上海的直線距離甚至比到東京的距離還短,歷來被稱為日本的“亞洲門戶”,也算得上是極佳的登入點。蒙古艦隊是否沉沒在福岡附近海域?
鷹島位於長崎西北部,島上漁民祖祖輩輩都在南部的伊萬里灣打魚,但令他們頭痛的是魚網總是從海底撈出碎陶片,常常劃破魚網。1974年的一個清晨,漁夫向江國一(Kuniichi Mukae)在海邊沙子裡挖出了一個生滿銅銹的銅塊,上面刻著古怪的文字。向江國一不知道自己撿到了什麼,他把這塊金屬帶回家,扔進了工具箱。
1980年,茂在寅男來到伊萬里灣尋找古物。訊息傳開,向江國一想起自己幾年前撿來的銅塊,他回家翻出工具箱找到那塊方形的金屬,交給了茂在寅男。很快,這塊金屬被鑑定為一枚鑄造於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銅印,上面刻著蒙古人獨創的八思巴文,屬於蒙古軍隊中的一名千夫長。從接到銅印那一刻起,茂在寅男就相信自己找到了忽必烈大汗艦隊可能藏身的大概位置:鷹島。
茂在寅男用聲納探測了整個伊萬里灣的海底,發現海灣里存在著一連串的聲納異常,但最終沒有發現沉船或其它大型殘骸。除此之外,茂在教授找到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刀劍、陶瓷、箭頭等,雖然沒有確證此地即為忽必烈艦隊的沉沒之地,但他為日本新生代的考古學家指明了方向,其中便包括林田憲三(Kenzo Hayashida)。
林田憲三19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考古學碩士學位,此後回到日本並選擇了水下考古為自己的發展方向,他的目標也是尋找忽必烈“消失的艦隊”。
正當林田憲三對從哪裡開始尋找大汗的艦隊一籌莫展之際,鷹島銅印的訊息傳來,林田憲三也有了方向。1994年,他成為九州·沖繩水下考古學協會會長,組織了一支由潛水員、考古學家、海洋學家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考古隊,在伊萬里灣進行保護性發掘工作,從10月中旬開始,為期兩個月。
針對蒙古艦隊存在證據始終缺失的情況,林田憲三決定從尋找大型船舶存在的證據入手,首先確定海底聲納異常是地形的自然起伏還是艦隊的殘骸。
潛水點離海岸只有一百多米,林田和其他潛水員乘快艇來到指定位置。他們要找尋的謎沉睡在十多米深的海底,覆蓋在一米厚的淤泥之下,已被掩埋了七個世紀。
考古隊在一點五米厚的淤泥下找到一個巨大的木質結構物體——一個超過一人高的木錨。林田憲三迅速將之轉移到實驗室,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水中,並進一步分析木錨的來源。根據木錨的尺寸,可以確定其來自於大型的遠洋船隻,但它是否是就來自1281年征討日本的蒙古艦隊呢?
研究人員從木錨里提取了花粉進行測試,結果表明製造木錨的材料是產自中國的紅櫟木;C14測年表明木錨所用木料距今770±90年,即樹木生長於1134-1214年這個時間段里,而蒙古艦隊侵日發生在這個時間範圍的右側,時間上基本吻合;同時,木錨中鑲嵌的花崗岩成分與中國福建的花崗岩成分完全一樣。
1994年調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這次調查中,林田憲三的團隊一共找到了三個巨大的木錨,其中兩個鑲嵌有花崗岩。在九州·沖繩水下考古學協會接下來組織的幾次調查中,林田憲三的團隊又相繼發現了七個同樣的木錨,這說明他們找到的是一支艦隊。而根據木錨倒向海岸排列的特點,專家斷定船身應該沉沒在木錨和海岸之間。隨著清理海底淤泥工作的深入,潛水員打撈出了幾千塊破碎的船板,還有蒙古士兵的頭盔、刀、劍、箭頭、士兵的遺骸甚至還有世界上最早的“炮彈”。
林田憲三最終找到了忽必烈大汗征日霸業的夢碎之地。
日稱發現忽必烈艦隊沉船
一個由日本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說,在長崎縣附近的海床下發現了相對較為完整的一艘船隻的殘骸,此船據說是中國13世紀的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入侵日本失敗的艦隊中的一艘。
琉球大學教授池田榮史和他的團隊說,這是首次在日本發現與那次入侵行動有關的船隻殘骸,大部分船體仍完好無損,包括長12米的部分龍骨和與龍骨相連的10厘米厚、15至25厘米寬的一排排厚木板。
這艘船應有20多米長,發現地點位於長崎縣松浦市鷹島附近海域,殘骸位於水深20至25米的海床下約1米處。這些殘骸預計將向考古學家提供1274年和1281年元朝艦隊進攻日本的關鍵信息。迄今為止人們對這一事件的了解絕大部分來自文獻和繪畫。
池田教授在長崎縣對記者說:“我認為,我們將對當時的造船技術以及東亞交流的真實情況有更多的了解。”他還說,殘骸相對保存完好多半是因為它埋在了沙子裡。
人們往往把1281年忽必烈對日本的進攻以失敗告終歸因於摧毀了大部分船隻的“神風”(即颱風——本報注)。鷹島周邊海域即為人們所認為的艦隊遇暴風雨沉沒的地點。
研究人員確定這艘船與元朝艦隊有關是因為其結構與當時的中國船隻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