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歷程,歷史背景,研發進程,研製單位,研發模式,系統組成,總體設計,發射模式,設計參數,發射動態,發射記錄,發射任務,技術創新,高載荷比,快速發射,成本優勢,總體評價,
研製歷程
歷史背景
20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以來的幾次戰爭已經證明,衛星是打贏信息化戰爭不可或缺的關鍵裝備,太空是未來戰爭的主戰場。隨著反衛星技術的發展,各國太空軌道上的偵察、導航、通訊等衛星都面臨著被反衛星武器摧毀殺傷的現實威脅。而傳統的航天發射研製、發射和準備周期長、費用高昂,無法及時回響衛星補發需求。正因如此,美國在2002年提出“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系統”的概念,主要是己方衛星被摧毀時,利用預先組裝和快速發射技術,在極短時間內裝配完成衛星,再利用配套的快速運載火箭實現應急發射,準確、快速、經濟地將備份衛星送入太空,為己方提供實時戰場支持。
“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系統,是美國軍方首先提出的一項計畫,主要用於軍事應急。比如當發生區域戰爭時,在很短時間內能夠快速裝配出一顆衛星,同時配套的快速運載火箭能夠應急地將其發射升空。該種衛星成本低,研製周期短,壽命也不要求很長。美國《新聞周刊》曾描述這種衛星只有洗碗機那么大的衛星,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組裝起來,具有“與筆記本類似的即插即用技術”。除了組裝和發射速度快,與現有的大型衛星相比,該種衛星更能滿足戰術需求。在戰場上,連排一級都可以直接使用,甚至有可能出現單兵手持相關終端設備直接使用的場景,而且大型衛星都由軍隊高層使用,用於滿足戰略需求。世界上只有美國掌握這一技術,且已經趨向成熟——試驗型衛星發射完成,已經擁有業務型衛星。
據2016年6月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航天報告》數據,2015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達到了3353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活動占全球航天經濟的76%,總計達2460億美元,商業航天經濟規模較大。發展商業航天,讓運載火箭技術研製有了更多試錯可能,也為衛星等載荷在新型消費領域提供惠民服務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研發進程
衛星網際網路等星座部署初步興起,國際上和中國國內出現了對衛星批量發射的需求,而固體運載火箭成本低、可靠性高、保障要求低、快速發射能力強,正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中國航天科工研發團隊敏銳洞察到,發展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將成為支撐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此,啟動快舟系列固體運載火箭研製。
2012年,快舟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的方案飛行試驗完成。
2013年、2014年,採用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成功完成兩次飛行試驗,將快舟一號、快舟二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
2014年9月,快舟十一號火箭正式立項研製。為進一步提升中國快速進入空間的能力,航天三江開始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的科研攻關。
2015年10月30日,首屆
中國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召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空間工程部介紹:快舟十一號火箭計畫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進行首飛。
2016年2月,為推動快舟火箭的商業運用,中國首家按商業模式開展研發和套用的專業化火箭公司-
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在武漢註冊。
2016年9月22日,裝藥量45噸、推力達180噸的火箭一級發動機地面試車獲得圓滿成功。
2016年9月22日,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一級發動機地面試車獲得成功。該款發動機採用
碳纖維複合材料殼體,裝藥量45噸、推力達180噸,是中國最大尺寸、最大裝藥、最大推力的
固體火箭發動機,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該發動機成功試車為“快舟十一號”首飛及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的研發和商業化運作,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017年2月16日,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九部研發的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二級發動機進行了地麵點火試驗,發動機工作正常,試車後結構完整,性能實測值與預示值一致,試車取得成功。
2017年9月,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車整車滿載試驗取得成功。
2024年5月21日12時15分,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以“一箭四星”方式順利將“楚天”星座001星、武漢一號衛星等四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研製單位
研發模式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採用“航天質量管理+民企經營體制”相結合的研發模式,將每公斤的發射費用控制在1萬美元以內,在國際上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快舟十一號作為固體運載火箭,可實現快速發射,對於發射場的要求比較低,可採用無依託發射。
系統組成
總體設計
快舟十一號中型固體運載火箭,全箭採用
碳纖維複合材料,採用了三級固體發動機和上面級液體發動機串聯式構型。全長25米,起飛重量78噸,箭體直徑2.2米,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1噸,採用國際通用接口,總體技術達到固體運載火箭國際先進水平。
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軌道高度為400-1500千米的近軌道含
太陽同步軌道的小型微型單星或多星組網的發射任務,是中國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可承擔小衛星、微小衛星單星及多星組網發射任務。
發射模式
快舟十一號固體火箭具備“三平測發模式”,即水平組裝、水平測試、水平運輸,在水平狀態完成星箭對接、全箭集成與測試後,整箭水平吊裝上運輸發射車,車載箭機動至發射場坪,最後火箭在發射車上完成起豎、發射。該模式優勢:一是靈活機動,二是快速回響。靈活機動指火箭發射不再依賴於某個特定發射場,對發射場保障要求也進一步降低,火箭由發射車拉到一塊籃球場大的空地即可發射。快速回響指能夠快速集成、快速轉場、快速發射,滿足星座組網需求對火箭發射履約效率的要求。
設計參數
發射動態
發射記錄
序列 | 火箭序號 | 起飛時間 | 發射地點 | 有效載荷 | 軌道 | 備註 |
---|
| | | | | | |
| | | | |
| | | 武漢一號衛星、“楚天”星座001星、天雁22星、靈鵲三號01星 | |
發射任務
2020年7月10日12時17分,中國在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2022年12月7日9時15分,快舟十一號遙二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
交通VDES試驗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成功。交通VDES試驗星主要用於開展VDES系統及AIS系統通信試驗和關鍵技術驗證。
2024年5月21日12時15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十一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楚天”星座001星、武漢一號衛星、天雁22星、靈鵲三號01星四顆衛星發射升空,送入預定軌道。該次任務是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2次飛行。
2024年6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一枚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將武漢一號衛星、超低軌技術實驗衛星、天雁22星和靈鵲三號01星總計四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技術創新
高載荷比
快舟十一號研製中為了提升火箭的載荷比(發射載荷質量與火箭起飛質量之比),在箭體重量上想辦法,使火箭本身足夠輕。項目團隊每“克”必爭,長進行結構最佳化、材料篩選和實物驗證,最終採用一種新型
複合材料對箭體主結構進行輕量化設計,大大減輕箭體的重量。同時,項目團隊儘可能摸清火箭設計偏差量,探明火箭設計餘量,能減則減,快舟十一號火箭載荷比有了大幅提升。
快速發射
快舟十一號火箭研發團隊相繼攻克,高載荷比快速發射總體技術和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液體姿控動力系統、大噸位車載機動發射、無依託快速測發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和產品,凸顯了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移動測試對接、移動發射、移動雲測控”等特點,提升快速發射能力,適應多樣化發射任務。
快舟十一號具備以天為等待單位的即時發射能力,最多不超過一周時間,該型火箭便可完成從倉儲狀態到發射狀態的轉換,實現遠超同類競品火箭的商業發射效率。
成本優勢
進入21世紀,國際上的“星座快速構建”模式即短時間內快速發射多顆衛星,實現衛星在太空快速組建網路;降低商業發射成本,提升商業衛星發射的競爭力。因為衛星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所以提高發射效率是衛星發射技術競爭的關鍵之一。國際商業發射中,小型運載發射報價一般為每千克2.5~4萬美元。中國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的報價不到2萬美元/千克,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報價不到1萬美元/千克,價格極具競爭力。
總體評價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充分繼承了快舟一號的技術特點和成果,具有操作使用便捷、保障要求低、人工於預少、準備時間短等特點,特別適合作為1噸左右衛星的低成本發射、低軌衛星系統大規模組網發射的安全可靠運載工具。(上觀新聞 評)
截至2024年5月,快舟十一號火箭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具備1噸級運載能力、可車載發射的固體運載火箭,其運載係數和快速回響能力首屈一指。(中國航天報 評)
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1噸,相比較
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5倍左右,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更好地滿足衛星規模化、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將有力帶動中國固體運載火箭及其動力技術發展。快舟十一號使快舟運載火箭已初具型譜化格局,有力提升了低成本快速進入空間能力,對中國固體運載火箭航天運輸系統快速發展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