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士豫讓吞炭

《忠義士豫讓吞炭》,又名《豫讓吞炭》,元代戲曲家楊梓的代表作。全劇根據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改編,寫晉國智伯的家臣豫讓為了報主人之仇,“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變形裝瘋,最後自刎身死的悲壯故事。本劇屬於末本。出場人物有正末—豫讓(第一、三、四折),張孟談(第二折)、智伯、趙襄子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忠義士豫讓吞炭》
  • 作品別名:《豫讓吞炭》
  • 創作年代:元代
  • 文學體裁
  • 作者楊梓
作品內容,作者簡介,

作品內容

第一折:([仙呂·點絳唇]套十曲)春秋時,晉國由六卿執政,其中智伯勢力最強。在併吞范、中行二卿的封地後,智伯又企圖吞併韓、趙、魏三家以獨掌晉權,遂設宴請來趙襄子、韓康子、魏恆子,威逼三家割讓封地。趙襄子怒而離席,智伯約韓、魏二家合兵攻趙。智伯家臣豫讓冒死諫其主勿動不義之師,受責問斬,經韓、魏說情方免。
第二折:([正宮·端正好]套十一曲)趙襄子知三家合兵討伐,逃往晉陽。智伯欲以水攻,晉陽危在旦夕。趙家臣張孟談出城用反間計爭取得韓、魏,決堤放水反淹智伯軍,趙活捉智伯而殺之。
第三折:([越調·鬥鵪鶉]套十四曲)豫讓為主報仇,潛入趙宅廁房,被趙襄子搜出,以其為主報仇,義舉而釋之。
第四折:([中呂·粉蝶兒]套十三曲)豫讓復仇之心不變,乃漆身改容夕吞炭改變嗓音,伏於橋下,待趙襄子經過時行刺,然而又被襄子抓獲。豫讓向趙求得衣服一件,剁成碎片泄憤,隨後自刎而死。​

作者簡介

楊梓(1260~1327) 元代戲曲作家。海鹽澉浦(今浙江海鹽)人。他的祖父、父親都曾在宋朝做官。父楊發,宋右武大夫降元,領浙東西市舶總司事,任福建安撫使等職。遷居澉浦。楊家世代以海運為業,航海貿易往來於爪哇等地,遠至波斯。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元兵征爪哇,楊梓任招諭宣慰司官,隨大臣伊克穆蘇率500餘人,船10艘,先往招諭。以功封安撫總使。官至嘉議大夫、杭州路總管。後辭官歸里。死後贈兩浙都轉運鹽使、上輕車都尉,追封弘農郡侯,謚康惠,葬於澉浦南北湖畔。
在元代雜劇作家中,他是官位最高的一位。楊梓熟諳音律,以善唱南北曲著名浙西,與當時著名散曲家貫雲石友善,並得到貫的指點。當時海鹽流行南北歌調,楊家童僕都以善唱南北曲出名,散曲研究家一般都認為南戲海鹽腔淵源於元代流行在海鹽的“南北歌調”,是經楊梓等加工後發展而成的。元姚桐壽《樂郊私語》記載:“海鹽少年,多善歌樂府,皆出於澉川楊氏。”20世紀50年代前,澉浦楊家“牌子”遠近聞名,其藝人則自稱為“楊氏後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