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志丹路、延長西路交界處。是中國已考古發掘出的規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閘。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總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周圍高樓林立,環境複雜,深藏於地表以下7一12米深處。水閘以青石閘門為中心,閘門內寬6.8米;水閘底部過水石面長32米,最寬處30米,由一塊塊長方形青石板鋪砌而成,青石板長1至1.35米,寬0.6至0.8米。石板與石板之間鐵錠榫嵌合,下面鋪有襯石木板,板下有木樑,木樑下有木樁支撐。水閘南北兩側保存有高2.1米、寬60厘米的石牆駁岸,長47米。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對於了解蘇州河歷史變遷、水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2006年元代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2013年,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 所屬時代:元
  • 所處地區:上海市普陀區
  • 占地面積:15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7-0137-1-137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元代水利專家任仁發於泰定二年(1325年),治理吳淞江時,志丹苑元代水閘被建,距今約有700年的歷史。
2001年5月,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在房地產開發建設時被發現。
2001一2002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發掘發現1座保存完整的水閘遺址,總面積約1300平方米。
2006年,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完整的揭露遺址全貌。

遺址特點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據考古研究發掘簡報遺址總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水閘平面呈對稱八字形,為西北一東南走向,南北進出水口寬32一 33米,深藏於地表以下7一12米深處。主體由閘室,翼牆護坦和閘基等幾部分組成。水閘以青石閘門為中心,閘門內寬6.8米;水閘底部過水石面長32米,最寬處30米,由一塊塊長方形青石板鋪砌而成,青石板長1一1.35米,寬0.6一0.8米。石板與石板之間鐵錠榫嵌合,下面鋪有襯石木板,板下有木樑,木樑下有木樁支撐。水閘南北兩側保存有高2.1米、寬60厘米的石牆駁岸,長47米。閘室位於水閘中部,由閘門和閘牆組成,閘門為兩根粗大的長方體青石門柱,殘高為4.6米和6.0米。四面規整,稜角分明。閘孔寬度為6.8米,尚留閘板一塊長6. 95米和木門檻和木銷等。翼牆分布在護坦兩側,連續累長47米,殘高1.3一2.1米;翼牆外砌有襯河磚荒石和土壘砌,三者牢固凝結。上下游護坦和閘室地坪,均由長方形青石板長1一1. 35米,寬0.6一0.8米,並用鐵錠榫拼合,表面光潔。閘基由成群木樁布設,在樁頂部位。用木樑和木板相互縱橫加固,形成基礎平台。而在木樁還發現了人思巴文的截印。

文物遺存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發掘出來的元明時期的磚瓦、青花瓷片、青瓷碗等文物。同時還發掘出1座保存完整的水閘,發現了閘門、石駁岸、過水石面等遺存。閘門內寬6.8米,由兩根近長方形石柱、門板、門檻等組成。石駁岸牆長47米,以閘門石柱為中心向兩端延伸並逐漸放寬。過水石面位於閘門底部,由長方形青石板鋪成,長32米,最寬處30米。水閘河道下層出土少量元代龍泉窯青瓷殘片和具完整的魚骨。

研究價值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是所見同類遺址中規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在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發展史上對研究宋元時期江南地區的水利工程、流域的歷史變遷、了解蘇州河的水利建造工程等有著重要的地位。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不僅反映了古人治水的觀念和技術,也見證了元代上海地區已具有一定的航運規模,再次駁斥了近代上海都市不是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錯誤。也證明了上海不是一個沒有根基的城市,而是擁有歷史底蘊和內涵豐富的偉大城市。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綜合反映了古代上海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片斷、元代長江下游接近出海口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元代江南的發展。志丹苑元代水閘的發現對研究吳淞江河道變遷、古代水工設施、上海航運發展、地質水文變化、宋元江南地區的水利工程、吳淞江流域的歷史文化、吳淞江對整個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09年11月,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上方開始修建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
2012年12月,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開放。
2013年,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志丹路、延長西路交界處。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 交通信息
從上海市市區出發經線64路到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