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是指當群體暴露於某種異常的生物學或社會心理學因素時,使其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機率)增加,改變或去除該因素後,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機率)減少或消失。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等是公認的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 特點:不能用作疾病的診斷依據
  • 常見因素:吸菸、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等
危險因素的特點,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分類,

危險因素的特點

從某種意義上講,疾病的危險因素相當於病因。但是,與病因相比,危險因素有3個不同的特點:
1.危險因素是流行病學術語,只有在進行群體調查時才能發現。
2.疾病往往是由多個危險因素聯合作用而發病的。沒有某一單一危險因素,相關疾病也可發生。
3.危險因素不能用作疾病的診斷依據。

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分類

目前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有及300多種,分類方式不一。
1.臨床常用的分類方式
(1)“傳統的”和“新的”危險因素:“傳統的”危險因素的主要有年齡、家族史、男性、高血壓、吸菸、糖尿病、總膽固醇升高等。“新的”危險因素主要有C反應蛋白、載脂蛋白a、纖維蛋白原和同型半胱氨酸。目前認為,從疾病防治的角度看,首要的目標仍是已明確的傳統的危險因素。
(2)“遺傳”和“環境”危險因素“:環境因素比遺傳因素更為重要,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3)“可改變”的“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年齡、男性和心血管病家族史等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吸菸、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健康飲食、缺乏體力運動等為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通過消除該類因素或改變相關行為,有助於心血管病的預防。
2.與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發生相關的危險因素
根據與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發生相關的密切程度,可將危險因素大致分為以下5類。
(1)致病性危險因素:總膽固醇升高、吸菸、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糖升高是目前公認的缺血性心血管病的致病性危險因素,也可稱為主要危險因素。目前這些危險因素致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已有大量證據支持它們與缺血性心血管病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時間順序。同時,這些因素的作用是相互獨立的。
(2)條件性危險因素:甘油三酯、脂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纖維蛋白原和C反應蛋白等是心血管病的條件性危險因素。該類因素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以及在人群中的分布頻率相對於上述致病性危險因素要小。同時,也需要在致病危險因素存在的情況下,條件性危險因素才能顯著的影響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3)促發性危險因素:通過增強致病性危險因素的作用或影響條件性危險因素而發揮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作用,主要有肥胖、長期靜坐、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男性、社會經濟狀態、種族、胰島素抵抗等。
(4)斑塊負荷作為危險因素: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展到一定階段,其本身變成了主要冠脈事件的危險因素。
(5)易感性危險因素:該類因素的存在,常提示其他主要心血管危險的存在和長時間的作用,如左室肥厚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