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故事是在許小寒20歲生日時與同學的談話開始的。在談話中,許小寒樂於談論父親,並對同學將父親認作她男友的事暗自竊喜。她刻意忽視許峰儀的父親地位,與父親一起嘲笑母親,並希望守在家裡當一輩子孩子,永遠不離開許峰儀。七八年前,父女倆是在不知不覺中陷進去的。那時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表面的天倫之樂中,然而靈魂深處罪惡的種子已種下。許太太對此有察覺,但總不相信,認為小寒不過是個孩子。許峰儀與妻子已無感情可言,將感情寄托在女兒小寒身上不過只是精神上的安慰。
然而,許峰儀並不滿足於這種精神安慰,他希望一份實在的,可以觸摸的感情,對於小寒,許峰儀只能隔著玻璃去觸摸小寒的身體,並在心裡感受著她的肉體。這在他看來是無法直視和原諒的,面對長大了的小寒,他的心裡充滿了罪惡感。於是,他把感情轉移到與小寒同齡且長相相似的段綾卿身上,與段綾卿私奔,離開了讓他內心糾結萬分的家。
許峰儀的出走是小寒意料之外的,因為她曾確信他不會放棄她,她也不會放棄他。小寒竭盡全力地試圖挽回父親的愛。她先是通過與龔海立訂婚的行為,希望以此刺激父親,但父親不為所動,二人甚至在客廳廝打起來,小寒沒有留住父親,但她依然不放棄。她去找綾卿母親,希望借綾卿母親之手將綾卿從父親身邊拉走,但在關鍵時刻,母親出現,將她帶回了家。在雨中,二人同乘一輛車,小寒不禁抱怨母親為什麼不早管管自己。當母親說出那句我怎么能恨你,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時,小寒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小說結尾,許太太為女兒解決與龔海立的婚事,又為她謀劃遠走北方。
創作背景
1943至1944年,上海政局漸趨於穩定,《紫羅蘭》《人間》《天地》等雜誌相繼出版,暗示著上海文壇進入了“繁榮期”。此時的文學創作環境相對寬鬆,給了張愛玲大顯身手的舞台。從《第一爐香》開始,她的小說盛放在上海文壇上,《心經》便是在此背景下寫成的。1943年7月,張愛玲帶著《心經》手稿登門向《萬象》雜誌主編柯靈自薦,小說隨後順利刊載。
人物介紹
許小寒:故事主人公。年輕美麗的許小寒,成長在一個其他人看來十分羨慕的完整而又富裕的家庭中。實際上,她不願意長大,非常在意自己的年齡,她希望用偽裝的天真與父親許峰儀繼續畸戀。她從不把母親許太太當作自己的母親一看待,反而視為情敵,一個曾經占據了父親的女人。因為戀慕父親,所以她十分厭惡母親,當她去找段綾卿母親時被許太太騙上了車,她們的肌膚觸碰到一起時,許小寒感到了厭惡和排斥。
許峰儀:作為許小寒的父親,許峰儀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職責,當女兒對自己有了超越一般父女情愫的時候,並沒有將這種不倫之情及時扼殺,反而不加阻止任由其朝著錯誤方向發展,甚至於愛上自己的女兒,同時傷害了妻子。最後,他和女兒許小寒的同學段綾卿走到一起,將對女兒的愛戀之情轉移到了段綾卿身上。對於許峰儀來說,段綾卿和女兒許小寒長得有些相似,所以段綾卿成為了許小寒的替代品。
許太太:許小寒的母親。早年,她只是微笑著看著許峰儀和許小寒父女倆,儘管他們的行為舉止已經超越父女之間應有的狀態。許太太以家務和擺弄花草為主,和丈夫、女兒的生活幾乎脫軌,在家中幾乎成為了透明人。她知道女兒和丈夫超乎尋常的感情,但善良的她一直不願相信。即使現實逼迫自己不得不相信的情況下,她也無法怨恨女兒,而是努力地挽救女兒,不能讓她越陷越深。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心經》展現的是一出家庭倫理的悲劇,小寒與父親的畸形愛戀違背了社會倫理,觸動了人類情感中的深層恐懼。小說通過對三位女性可憐可悲命運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清醒的女性意識,使人深深地悲慨於社會的進步發展,竟然未對女性悲劇命運的改變產生絲毫影響的殘酷事實。小寒的愛而不能在一起,綾卿的私奔行徑,許太太的隱忍不言,她們為了一個男人的一己私利的互為替代、彼此鬥爭,均表現出社會對女性心理的壓抑,體現出作者對女性命運的冷靜思考。
許峰儀不愛自己的妻子,卻毫無理性地將這份本應給予妻子的愛轉嫁到女兒身上。他也不愛段綾卿,段綾卿只是小寒的替代品而已。三個女人間夾雜的許峰儀,根本無力與真實的自己統一,他不斷地迴避和轉移情感,不但造成了三個女人的悲劇,也顯露出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許峰儀與張愛玲其他文本中的父親形象雖然表面看來大相逕庭,但在精神向度上卻取得了某種內在的一致性。儘管這個故事披上了“愛”的面紗,仍然是張愛玲擅長書寫的“弒父”主題的變奏。以戀父開始的故事走向了它的反面,揭開了曖昧、溫情的父愛面紗,露出裡面深藏的欲望、拋棄和人性的自私。
藝術特色
意象及其作用
小說中,植物這一意象描繪出了人物的心理狀態。當小寒知道父親決定離她而去時,看到了籬笆上的藤條“努力往上爬,滿心只想越過籬笆去,那邊還有一個新的寬敞的世界。誰想到這不是尋常院落,這是八層樓上的陽台。過了籬笆,什麼也沒有,空蕩蕩,空得令人眩暈。”這是小寒對父親形象的隱喻,也是她自身境遇的寫照。小寒渴望抓住父親的愛,一如往上攀爬的藤,越過籬笆進入新的世界。但她所追求的新世界就像空中樓閣,注定無法實現。“藤”這一意象暗示了小寒內心的空虛與脆弱。
同時,作者善於運用建築物意象,折射出人物內心的想法。生日會結束後,小寒送段綾卿下樓走樓梯時,把那樓梯叫做“獨白的樓梯”。樓梯所形成的封閉空間,令人的內心感到安全,從而不用擔心他人窺到自己的心思,甚至可以進行自我的對話。這從側面折射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表現出作者對社會壓抑氛圍的嘲諷。小說後段,遭受沉重打擊的小寒想到說服段綾卿母親阻止父親和綾卿。在段家門前,作者再次用四周的意象來表現小寒的潛意識。“陰慘慘的灰泥住宅”“青黯的霉苔”等寫出段家家境貧寒,也暗示了小寒內心的恐慌。
《心經》中,張愛玲運用意象敘事以使小說主幹發生必要的枝蔓,彌補材料不足,起到“補白”或補敘作用。如作者描寫這個家的陳設:“客室里,因為是夏天,主要的色調是清冷的檸檬黃與珠灰。不多幾件桃花心木西式家具,牆上卻疏疏落落掛著幾張名人名畫。”這裡隱約透出一種冷漠與不協調,暗示出這個家庭並不如外人面前的和諧。從後文中可以看出這個家庭里不存在溫暖的親情,相反,小寒破壞了父母間的感情。同樣,許峰儀那張男扮女裝的照片也並非可有可無,而是運用意象的“補白”來刻畫人物的雙重性格。再者,三張照片中唯獨缺少許太太的,一方面暗示出母女情敵的立場,另一方面暴露出女主人在這個家庭的缺席狀態。許太太將自己淡化為可有可無的角色,她的有意忽視、忍讓更是助長了許父與小寒的不倫之情。
人物塑造
小說通過對許峰儀與三個女性形象許太太、許小寒、段綾卿的塑造,最終將一個看似完整的家庭逐漸分解。無論是在家中空間布局方面,還是在樓梯間悠長的場景描寫方面,都滲透著沉重的憂傷的感覺,暗示這一切注定是個悲劇。而父親、女兒與母親之間無形的距離感都在張愛玲不著痕跡的描寫中顯露無疑。許峰儀“去勢”化的弱化描寫,突出了三位女性相似又不同的特點,在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個人格中的糾結徘徊,每個人物都有自己困境,並非真正的完美與自由,許小寒在父系話語環境下本我情感主體的成長,段綾卿自我的成全以及與舊家庭的割裂與逃離,許太太超我的隱忍與雙重身份的責任感,塑造的每一位女性都在自己的生活內生動鮮活,都高於許峰儀這樣一個男性角色人格。
作品評價
作家
王安憶:在她的伊甸園裡沒有寶玉這樣可與其配對的人,她最易尋找的就是身邊的異性,沒有兄弟,就找她的父親。七八年之前,許小寒十二三歲,而父親是一個成年人,無論承認不承認,無論怎么“贊成健康的,正常的愛”,當時當地,多少有一點“洛麗塔”情結,但是不那么徹底,大約只是停留在審美,而無法進入情慾。在二十歲生日的晚上,許峰儀對許小寒說“你對我用不著時時刻刻裝出孩子氣的模樣”。至少,許峰儀是不想作陪了。一個大孩子,虛假的“洛麗塔”,他寧可要一個長大的,至少有“健康的,正常的愛”。於是,許小寒一個人滯留在伊甸園裡,早熟的心和晚熟的形最後都落得孑然一身。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祖籍河北豐潤,1920年9月生於上海,1995年9月逝於美國。張愛玲深受中國古典文學影響,又接受了西式教育,從而形成中西兼備的文學視野。她的作品多著眼於普通人的命運,洞察人性的幽微,又有歷史意識,寫出了大變動時代下的眾生相。代表作品有《
傾城之戀》《
半生緣》《
紅玫瑰與白玫瑰》《
金鎖記》《
小團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