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普及心理科學知識,營造心理健康科學氛圍
一、普及心理科學知識,營造心理健康科學氛圍。一是開展公眾科普宣傳。
結合全國科普日、科普周宣傳活動,組織心理學專家和在校心理學研究生,走上街頭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接受過往民眾的科技諮詢。如開展的“什麼叫心理暗示”,“怎么識別偽科學”,“正確練習氣功”等的科學宣傳,有助於民眾認識各種社會心理現象,增強了民眾的理性思考能力。二是舉辦系統專業講座。邀請福建師大、省中醫學院、福州大學、福州八中等的心理學專家、教授進社區,為民眾傳授心理調適方法,解析心理異常現象,並以互動方式,現場解答聽眾的提問,讓民眾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表現,消除民眾心理困惑,提高民眾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三是編髮心理科普叢書。協會自行編輯的《崇尚科學、關愛生命》科普讀物,專題收集心理方面的科普知識,傳送民眾學習。中國科協編髮的《心理科普教育》系列掛圖,巡迴在社區展出,以圖文並茂形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此外,協會還結合播放反邪教知識專題電視片,揭露邪教的邪惡面目,增強民眾抵禦邪教異端邪說的意識。
強化心理教育載體增強民眾心理防範能力
二、強化心理教育載體,增強民眾心理防範能力。一是依託科普大學辦教育。在已創辦的十所社區科普大學中,設立反邪教知識和心理知識課程,如“個性與人格”、“人的生理需要與滿足層次”、“從眾心理的現象剖析”等,讓民眾在學習中認識自我,滿足民眾消除心理困惑的不同需求,在生活中確立起健康的心理意識。二是依託文體活動搞宣傳。福州傳統的閩劇小唱、踩高蹺,以及相聲、快板書等文藝節目,民眾喜聞樂見。協會與省反邪教協會合作,自編反邪教文藝節目,組織文藝小分隊進社區,舉辦專場反邪教文藝宣傳演出,讓民眾在健康娛樂活動中接受教育,用樂觀向上的生活方式調整心理空間。三是依託科普畫廊出專欄。利用城區已設立的96個科普畫廊,與基層科協、科普站合作,出好反邪教知識、心理與生理衛生、家庭健康保健等的科普宣傳。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科普宣傳,有效占領社區思想文化陣地,構築防範邪教的心理防線。
加強預警系統建設
三、加強預警系統建設,構建社會心理支撐體系。一是建立基層科普隊伍。結合科協系統的“一站一欄一員”基層組織建設,重點抓好基層科普員的業務培訓。協會成立以來已培訓基層科普員120多名。同時在建設基層科普站和選配科普員工作中,明確反邪教宣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與任務,確保宣傳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建立專家宣講隊伍。建立以心理學專家為主力、多學科專家組成的科普宣講團,深入基層舉辦心理科普和反邪教知識專題講座,以系統的理論知識教育人、引導人。三是開展共建無邪社區活動。協會與社區簽訂共建無邪社區協約,明確提出共建無邪社區的形式、內容和要求。幫助社區建立以學術團體、社區組織、科普志願者為主體的反邪教宣傳教育隊伍,尤其注重與宗教界的宣傳合作,宣傳宗教與邪教、迷信與信仰的本質區別,發揮宗教在反對邪教鬥爭中的釜底抽薪作用。
心理危機表現
一是過度焦慮與急躁。擇業時許多大學生既希望謀求到理想的職業,又擔心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還擔心自己在擇業上的失誤會造成終身遺憾,患得患失,因而成天都充滿了各種不必要的擔心,精神上緊張不寧、煩躁不安,情緒波動大起大落。行為反應手忙腳亂、無所適從。還有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時顯得過於急躁毛糙,常常是四面出擊、東奔西跑、心急如焚,希望儘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在並不完全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下匆匆簽約,一旦發現實際情況與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或發現了更好的工作時,又追悔莫及,甚至毀約,給自己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與心理困擾。
二是盲從、跟風、缺少主見。在擇業過程中隨大流,盲目從眾,受周圍同學和外界宣傳的影響大,追逐熱門行業和工作,對自我的認識、評價和擇業定位把握不準確,對自身未來發展方向和求職目標缺乏理性思考、比較茫然。對就業形勢缺乏冷靜的觀察和分析,在職業選擇時沒有主見,往往猶豫不決、見異思遷,不能主動、獨立地獲取職業訊息、分析篩選目標、規劃職業生涯,做出正確的決策。
三是心理期望值過高。許多大學生都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心高氣傲,求閒怕苦,對工作的要求較高,擇業心理期望值高。嚮往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渴求高收入、高物質回報率,不切實際地將自己就業的目標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門檻,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並產生偏執幻想、自卑孤僻、虛榮自傲等心理問題,並可能導致擇業行為的偏差。
最好的防範
廣州大學城等高校集中地詐欺團伙活動時有發生。
廣州大學城警方表示,目前自稱港澳台學生進行銀行卡詐欺案件確有上升趨勢,學生防騙應該從心理防範做起。
大學城小谷圍派出所民警表示,開學以來高校詐欺案件有上升趨勢,目前都是自稱港澳台學生進行詐欺銀行卡的比較多。“心理防範是最好的防範,也是最大的防範。”
帶來毀滅性打擊,給周圍的留下心理陰影和創傷,給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導致一些不穩定的社會因素。大學生自殺是一種極端的行為,備受人們關注,已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公共心理衛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