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心理學

預防心理學

預防心理學(英文:Preven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學次領域之一,其專業發展核心在於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之研究與實務,因此屬於“心理衛生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 in mental health)取向。除了與社區心理學有緊密關係之外,並且持續拓展至各相關領域的預防努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預防心理學
  • 外文名:Preventive Psychology
  • 核心初級預防之研究與實務
  • 領域心理學次領域
興起背景,核心概念,方案目標,初級預防,開拓者,

興起背景

1960年代,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成為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領域之重要取向,開啟了“現代預防的新紀元”(modern prevention era)。
1963年,美國國會通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法案”(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s Act),初級預防被套用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諮詢(consultation)與教育(education)方案(C&E)的相關設計之中。
1965年,社區心理學(community psychology)正式誕生,並影響預防心理學的發展。
1978年,美國卡特總統主政時期直屬總統之“心理衛生特別委員會”(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Mental Health)重申預防工作的重要性,並將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列入建議聯邦政府八項行動方案之一。

核心概念

預防心理學主要強調在改變(如對抗、中和或抵消等)可能對人們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的環境,以有效減低心理困擾或問題的新個案(new cases)發生率(incidence)。所以,預防心理學不是要去介入已產生(或發展中)心理困擾、問題或疾病的特定個人(如health psychology),相對的要去設法降低整個人口群體的相關風險。雖然在這樣長期努力與正向環境改變之下,仍然會有一些人引發相關的心理困擾或問題,但總人口的新發生個案人數將被減少。

方案目標

方案對象必須是群體(mass-oriented)、團體取向(group-oriented)或系統層次(system level),絕非是個人(individuals)。
方案對象必須是狀況良好(well)的大眾,而不是已經有心理困擾或問題的人,因為預防介入重點在於環境的相關負面影響。
方案目標必須有理論與實證(evidence-based)基礎,以期能夠提升對象群體的心理健康強度或降低其心理不適的風險機率。
預防方案通常須要設定長期的目標(有時5年、10年或更久)。

初級預防

層面
保護因子
危險因子
個人
正向的自我意識良好的因應技巧社會技巧依附家庭良好的身體健康
低自尊低自我效能缺乏因應技巧兒童時期的不安全依附關係身體與智慧型上的障礙
社區
早期依附的正向經驗支持性的照顧父母/家庭良好的溝通技巧支持性的社會關係自我意識與歸屬感社區參與
虐待與暴力分離與失落同儕拒絕社會孤立
結構
安全可靠的生活環境經濟穩定工作就業正向的教育經驗獲得支持性的服務
鄰里的暴力與犯罪貧窮失業或經濟不穩定流落街頭學業失敗社會或文化上的歧視缺乏支持性的服務

開拓者

George Wilson Albee(1921~2006)
Emory Cowen
James G. Kelley
Richard Price
Martin Bloo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