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是一部帶有史書性質的專著,但就理論問題的討論來說,在濃度上超過一般心理學史。本書圍繞心理過程的傳統題目或分支領域對於各學派體系和各種理論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和評價。全書分上、下兩冊,共十八章。
該書是一本極富特點的著作。著作出版之後成為美國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學習的標準參考書之一。它的特點概括起來至少有以下兩點:
第一、縱向研究和橫向比較交織在一起。“圍繞心理過程的傳統題目或分支領域對於各學派體系和各種理論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和評價”是該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在寫作風格上,此著作包括兩個不同的部分:一是以第2、第3兩章組成的縱向研究,第2、3章從科學心理學的起源開始,依時間的先後介紹心理學的發展脈胳,科學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一目了然;二是以其他章節組成的橫向比較。為避免編年史式的籠統論述難於深入探討的缺點,該書以主要筆墨用於對感覺、知覺、學習、思維、語言、動機、情緒、情感、個性等問題做各派系、各種理論模式間的橫向比較。在對各心理過程和分支領域進行橫向比較時,基本上又是按照各種理論體系、各種小型體系和學派在心理學中出現的時間先後安排的。縱向研究和橫向比較通貫全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它的優點對於初學者和專門的心理學研究者都是明顯的。在心理學中,一個與其他自然學顯著不同的地方是:心理學的一種理論與另一種理論之間的關係不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是一種替代的關係,而是一種疊加的關係。一種新理論的出現與已經出現的理論是並行存在的。結果,對於同樣一種現象或事實,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論解釋和描述。隨時間的推移,不但是初學者,即便是心理學的專業研究者對有關的心理學問題,在大量的資料面前往往也容易失去線索和聯繫。在這種情況下,對心理學的主要問題,進行不同時間、不同學派、不同理論間的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和研究,就向學習和研究者提供了心理學問題的清晰脈胳。
第二、重視對心理學發展的當前趨勢的分析研究。林方先生在該書第4版的譯後記中出:“《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是一部帶有史書性質的專著。”意即是說該書像史又不像史。像史書在於該著作對心理學的有關主題和分支領域的橫向比較和縱向研究帶有較濃的史書性質。不像一般史書之處則在於它非常重視心理學發展的當前趨勢分析。該書對心理學中的每一個主題的探討都包括新近的研究;每次新版都反映心理學對這些主題的研究的新成果。如第4版除保留原書各版的主旨和基本內容外,特別增加了70年代心理學的新浪潮——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方面的材料。
第1章重點討論五個問題:(一)理論和體系的意義。作者認為心理學是一種事實與理論的混合物。心理學要發展,既要依賴理論的發展也要依賴事實資料的積累,事實的收集和系統的理論解釋是一種互補的過程。任何輕視理論或事實基礎的傾向都是錯誤的。心理學理論的發展既可以是一個承前啟後、繼承發展的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革命來實現。(二)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心理科學的研究應從它的方法開始,科學的本質就在於它的方法。科學心理學的發展、研究成果的價值取決於取得某種發現或概念所採取的程式的有效性、科學性;而區分科學方法與其他方法的基本特徵是科學方法的客觀性、可重複性。(三)心理學的性質。心理學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者的特點,是物理學、生理學和精神哲學形成的三結合,是自然科學和認識論的結合。(四)心理學的特點。作者從幾種不同的視角分析了心理學幾種主要理論的特點。1.作為自然科學的心理學具有自然一元論、機械論、操作主義和決定論四個特點。2.作為社會科學的心理學的特點是通常不一定認為心理學必須建立在生理學的基礎之上,並不太重視個人的早期發展對行為的影響,而更多地強調因果關係的即時性、個性和團體動力學。3.法則研究心理學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受試和複雜的統計得到推論並據此企圖建立制約心理過程和行為過程的一般法則和原理,忽視個體的心理差異。4.個體研究心理學的特點是強調研究理解某一特定的人和事,研究更多地以個人為中心,強調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可能有普遍適用的法則。但是法則研究和個體研究也不是絕對不相容的,兩者經常互補。5.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行為,只能用客觀的實驗方法進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6.現象學心理學強調根據“現象”對心理事件和直接經驗在整體的“克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7.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強調的是人的利益、價值、尊嚴、自由、人的成長潛能和自我實現。它反對機械論、決定論、一元論和還原論心理學,反對在心理學研究中把人等同於動物。該章最後對心理學的實驗方法以及科學和偽科學作了一個概要的介紹和區分。
第2章著重討論實驗心理學誕生之前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其誕生主要是受三個方面的影響。
(一) 經驗論。發軔於古希臘的經驗論哲學思想。以亞里斯多德為傑出代表的經驗論,認為複雜的東西都可以還原為基本原素;知識來自感覺,是感覺的複製;構成事物的基本原素通過聯想組成複雜知識。18、19世紀經驗論經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米爾的發展,感覺和聯想等成為近代實驗心理學的一個主要題目。
(二)唯理論。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則針鋒相對地認為理性才是獲得知識唯一正確的道路,真實的知識只有經過反省、沉思和演繹才能被發現。理性主義是當代心理學中實驗方法的一種輔助,又是主觀學派諸如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一種主要方法。
(三)19世紀生理學。19世紀早期生理學家諸如米勒、伯爾納、哈爾、弗洛倫斯、布羅卡的工作使心理學家注意行為的神經基礎,並使腦功能定位成為當代心理學的一個突出議題。
第3章對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做出獨特貢獻的4位科學家的工作做了精闢的分析:韋伯把生理學的實驗方法推廣運用於心理學之中,割斷了心理學同心靈學的聯繫,通過對最小可覺差的研究,激起了人們對感覺過程的興趣,間接促進了心理物理法的發展。費希納提出韋伯定律並在心理學中確立心理物理法,從而引導人們對感知覺過程進行大規模的研究並始創平均誤差法、極限法、常定刺激法、對偶比較法。赫爾姆霍茨則推動了在心理學中使用實驗方法,對心理學的初創起了推動作用。馮特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促進了心理學學派的發展。之後,作者對大約從1900年到1930年間發展起來並對近代心理學的演化與發展起核心作用的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完形主義和心理分析五個心理學學派做了詳盡的審查、分析。接著,對30年代末之後學派的瓦解,小型體系、理論和模式的興起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指出小型體系、理論和模式在當代心理學中占有中心地位。最後,對50年代之後體系心理學對感覺、知覺、發展心理學、學習、思維、動機、情感與情緒、行為的生理理論、智力理論和定量理論、個性、社會心理學的新近發展趨向,結合它們的歷史演變做了闡述。
第4章結合分析實驗心理學誕生後50年內各主要心理學派對感覺問題的研究和貢獻,系統探討了感覺心理學研究的當代趨向。作者回顧了感覺研究的歷程,指出感覺心理學有厚重的歷史深度。就描述性體系而言,感覺研究在構造主義中達到鼎盛。作者分析了感覺研究在其他學派中速度減慢和出現停頓的原因。最後,對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感覺研究出現的快速發展和當代趨勢作了詳盡的介紹。在這方面重點介紹了微光視覺研究、色視覺研究、聽覺理論的最近發展。結合這種介紹,對感覺研究的方法論和理論問題作了進一步說明。
第5章首先介紹科學心理學誕生前知覺問題的研究情況。知覺心理學起源於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里德的研究。里德最早對感覺和知覺做出區分,並對知覺問題的研究確定了先天論和經驗論的兩條主要路線。霍布斯、貝克萊、洛采、赫爾姆霍茨、馮特沿著經驗論的路線對知覺做了不同的論述,他們都宣稱應通過經驗說明知覺。康德、米勒、黑林、斯頓夫則沿著先天論的路線對知覺機理進行解釋。然後,對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前50年裡各學派對知覺問題的研究做了具體分析:多數學派都承認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對知覺的影響,以鐵欽納為代表的構造主義提出知覺的核心——前後關係理論;以卡爾為代表的機能主義認為知覺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過去的學習決定的;行為主義在知覺研究方面所做甚少;完形心理學創造性地重建了整個知覺心理學體系;精神分析忽視知覺,新精神分析則強調自我知覺、人際知覺概念;隨著學派的發展,知覺研究的領域在不斷擴展。
第6章主要對50年代以後有關知覺問題的最新趨向進行討論。首先,著重介紹了與機能主義密切有關的幾項新近的知覺理論:艾姆斯等的相互作用機能主義、吉布森的作為知覺系統的感覺理論、赫爾森的適應水平理論。相互作用機能主義強調知覺中學習和經驗及知覺過程中刺激與觀察的重要性。作為知覺系統的感覺理論認為感覺是一種知覺系統,一種不需利用聯想或其他中間變數就能從原始資料中選取造成知覺印象的系統,知覺是刺激的一個函式。適應水平理論認為一切行為都以有機體適應水平為中心,現在的判斷和知覺受背景和有關因素的影響。然後介紹了40、50年代對需要、心向、情緒狀態、態度、價值觀念、個性特徵等中間變數與知覺關係的研究成果。最後重點介紹50年代後半期和整個60年代出現的知覺的信息加工理論,通過對領會廣度、短時視覺貯存、掩蔽作用、掃描與搜尋、編碼與貯存、知覺信息加工的泛化模式等研究的介紹,闡述信息加工理論的方法特色、實驗設計和理論解釋。
第7章先用簡短的語言回顧了發展心理學形成的經過。兒童心理學可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從那時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都局限於哲學思辯,之後才出現兒童心理學的觀察和實驗研究。這個階段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重點在兒童的心理差別。20世紀50年代後,研究者的興趣開始轉向行為過程發展和成長的研究。接著,通過介紹卡爾邁克游泳行為的成熟研究、科格希爾的運動行為中的神經機制研究、人類發展中學習與成熟的作用、特殊訓練的影響等幾項開拓性研究,試圖解決發展心理學中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重大問題。作者認為一切行為都是成熟和學習兩種過程的聯合,有些基本運動技能相對不依賴於學習,但即使是主要依賴成熟的行為在發展的關鍵期也必須給予練習。最後,介紹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完形心理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各傳統學派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以及包括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兒童道德的發展研究在內的有關兒童發展的新近和當代理論。作者指出這些研究基本上同意兒童的認知與感覺運動能力的發展雖然在出現的確切時間上有個別差異,但這種發展是具有階段性的。
第8、9、10章對學習問題從在經典哲學中的起源直到它在本世紀的發展近況進行評介。
第8章通過具體介紹艾賓浩斯對記憶的實驗研究、桑代克的學習實驗研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研究,概要地說明了學習問題如何從哲學聯想主義演化為實驗聯想主義,最後成為現代實驗學習心理學的過程。聯想主義為學習這類高級心理過程的實驗研究準備了舞台,而艾賓浩斯等的實驗研究則把對學習的思辯轉變為科學的實驗。之後,作者繼續探討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和完形主義各學派對學習的看法和研究,指出完形主義對當代學習心理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9章主要介紹學習的小型體系。受艾賓浩斯、桑代克、巴甫洛夫研究的影響,從30、40年代開始一直到50年代,形成了眾多的關於學習的小型理論體系。這些小型體系的共同特點是:傾心於行為主義觀點;相信通過動物研究能夠發現理解人學習的原理;堅持學習是行為的關鍵過程。作者依據行為主義、完形論等理論體系,圍繞學習的強化、練習、泛化、遷移、消退和遺忘等主要原理和定律對格斯里的鄰近條件作用理論、赫爾的假設演繹理論、斯彭斯的S—R強化理論、米勒的強化論、托爾曼的認知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等做了重點的介紹、審查和探討,並就上述問題進行了不同體系、觀點之間的交叉比較研究。
第10章先集中對直到本世紀50年代末由艾賓浩斯激發的長時記憶研究進行介紹。在這個階段里,研究者集中精力對與行為習得以及保持和遺記有關的變數進行實驗的調查研究。書中選擇了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一)影響行為習得的主要因素的實驗研究。這些變數包括材料的意義性、練習的分配、整體學習與部分學習的關係、動機。(二)訓練遷移及其理論解釋。(三)影響保持和遺記的主要因素的實驗研究。具體包括不同的測量方法、原初的學習條件、學習材料類型、前攝抑制、倒攝抑制病理條件和其他條件的實驗研究和理論。然後著重概述50年代後發展起來的短時記憶研究和理論的新近進展,介紹了研究者對組塊問題和信息加工理論的興趣。
第11章依照該著作的一貫風格首先對思維的類型以及思維研究的思想淵源和線索進行探討。接著,重點分析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完形心理學對思維過程的看法和研究。然後,對抽象作用和表象因素的研究、概念形成研究、創造性思維研究等思維心理學中的當代趨向做出概述。在對語言行為的研究做概述時,作者從經驗論、先天論兩條路線對語言行為的研究進行闡述。經驗論方面,介紹了經典條件作用、操作條件作用對語言發展的看法。行為主義認為思維和語言行為在機能上是相等的,語言研究的根本問題是探求語言的行為後果。先天論方面,著重介紹了萊內貝克、喬姆斯基等人對語言發展的研究。他們採用高度認知的方法,著重概念過程,強調規則的運用和思維基質的循序發展。最後,對語言的性質、與動物交往、語言的亞文化判別、思維與內部言語之間的關係等當前研究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分析。
第12章分析了動機問題是心理學中最重要但又是發展最不完善的領域的主要原因,並對動機研究做簡短的歷史介紹。接著,對弗洛伊德的里比多論、阿德勒的個性心理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後弗洛伊德心理學、勒溫的場論對動機的研究與論述做出詳細評述。最後,對包括習性學對動物驅力的研究、馬斯洛的動機層次理論、麥克萊蘭德的成就動機理論、哈洛的內驅力研究在內的動機理論的當代趨向做出了概要說明。
第13章重點對以鐵欽納和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以卡爾和郎格為代表的機能主義、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坎農——巴德的情緒理論、心理分析、後心理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對情緒情感的研究與論述做分析概括。構造主義以前主要把情感作為有意識的現象進行研究,強調情緒狀態的意識面和內省面。機能主義開始注重情緒的行為表現和有關聯的內臟變化。從坎農和巴德開始,著重研究情緒的大腦和中樞機制oJb理分析則在快樂原理的理論格局內,通過焦慮對情緒進行研究。作者對情緒的皮下中樞機制、情緒與認知和情境的關係、哈洛的猴子感情反應研究等情緒理論的當代發展做了概括討論。
第14章里,作者指出,19世紀後半葉的早期心理學出自生理學。當代心理學相當一部分與神經生理學緊密相聯。伴隨電子技術的發展,70年代後神經生理學取得飛速發展,進一步增進了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聯繫。作者從特定機能假說開始,重點研究70年代生理心理學中最大而又最主要的問題——學習領域中皮層定位理論的發展。作者對顱相學、霍爾與弗洛倫斯的切除法、布羅卡的臨床法、弗里奇等的電刺激法幾種早期的機能皮質理論做了介紹,並對動物迷津學習、分辨學習、問題解決等機能獲得的大腦皮層定位研究進行概述,根據潘菲爾德對裂腦人的研究介紹人類意識活動的皮層定位研究的進展。然後,對記憶的生理基礎,包括反響迴路研究、突觸傳遞、DNA與RNA、經驗豐富與大腦皮層結構改變等研究進行介紹討論。作者認為這些研究為調查學習和經驗的深化與神經結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最後,對包括睡眠、喚醒、注意、飢餓、渴、情緒、需要、獎懲等動力過程的皮層定位研究進行概述,指出網狀系統、邊緣系統研究的突破為理解、解釋動力過程提供了重要基礎。
第15章重點研究智力及其測量問題。智力及其測量是差別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本章先從個別差異調查的定量方法的起源和發展開始論述,介紹奎特勒、高爾頓、皮爾遜、卡特爾的研究和貢獻。接著,對智力測驗運動的興起和斯皮爾曼的雙因素論、瑟斯頓的群因素論、卡特爾的智力理論、吉爾福特的智力理論做出述評。之後,對智力測驗中爭論的主要問題諸如IQ的變動性、兩性智力差異、智力的城鄉差異、職業團體種族差異作了分析討論。在本章最後部分,對以埃斯蒂斯為代表的學習的定量理論與模型及思維的信息加工模型做了探討。
第16章個性。個性是差異心理學的另一重要研究領域。由於研究者的研究興趣、理論形成的背景體系、採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個性理論。本章選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卡特爾的因素論、奧爾波特的個體論、默里的人格主義理論、羅傑斯的自我論、華生和赫爾的行為主義理論等有代表性又有重大分歧的幾大傾向性理論進行分析討論。作者分析了個性理論多樣性的原因,指出方法論的不同是造成個性理論在相當一部分問題上出現表面分歧的原因,儘管研究者在一些問題上有分歧,但對個性的特徵在於其目的性、行為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方面意見相當一致,研究者對個性研究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對無意識對行為的作用、學習的作用、動機的時代特徵、符號構造物的運用四個方面。
第17章社會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作者把社會心理學定義為研究個人行為如何受他人影響的一個心理學分支,認為社會心理學的突出特徵是強調對社會中的個人進行心理分析。本章著重對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進行討論、研究。通過對社會哲學的簡短討論,分析了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哲學根源。然後,對作為社會心理學開端的社會經驗論進行闡述。作者認為這階段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基本上是屬於描述性的,是當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一個中間階段,具體對塔德和杜克海姆的早期法國社會學、勒邦的民眾心理學、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麥克杜格爾(麥獨孤)的本能論進行了分析。接著,對把實驗手段帶人社會心理學的社會分析學進行評介。具體研究了奧爾波特的社會促進說、謝里夫的社會常模研究、瑟斯頓的態度測量、勒溫的團體動力學。最後對遵從行為與社會影響、認知不和諧、態度改變、歸因論等社會心理學的當代趨勢做了概述。在結論部分對社會心理學研究應注意的兩個問題:期待與倫理進行了討論。
第18章是全書最短的一章。作為全書的結束語,作者對心理學的誕生、學派的興起與紛爭、小型體系的出現、小型體系又讓位於更有限的理論與模式這一發展線索做了簡短回顧,重點分析和討論了諸如心理學的定義、方法、心身關係、遺傳與環境、分析與綜合、主觀性與客觀性等心理學中長期爭論的問題。作者指出期待有哪一種觀點或理論能包容人類行為的全部豐富性與複雜性的想法未免太簡單太天真,並以如下的話結束全書:“心理學的遙遠未來是什麼樣子誰也難說。就近期而論,似乎這一領域的研究將繼續是極其多種多樣的,重點經常轉移,定義性的觀點、方法和理論非常繁複。因此,我們只能總結說,心理學在保留這些特性時將反映出入的本性”。
目錄:
第1章:心理學中科學方法的演化
第2章:科學心理學的起源:實驗前的時期
第3章:實驗心理學的第一個世紀
第4章:體系心理學中的感覺
第5章:知覺:經典繼承
第6章:知覺:新近趨向
第7章:發展心理學
第8章:學習(一):經典繼承
第9章:學習(二):小型體系
第10章:學習(三):言語學習理論選題
第ll章:思維和語言
第12章:動機
第13章:情感與情緒
第14章:行為的生理理論
第15章:定量心理學
第16章:個性
第17章:社會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
第18章:結束語。
作者介紹
查普林(James P.Chaplin),美國心理學家,生於1919年,1947年獲博士學位,曾任弗蒙特大學心理學教授,1970年起任聖邁克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查普林致力於研究心理學的體系理論以及民眾行為問題。主要著作有:《心理學詞典》、《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等。克拉威克(Theophile S.Krawiec),美國心理學家,生於1913年,1945年獲博士學位,曾任斯基德莫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初級心理學》、《心理學家》評傳等。
克拉威克(Theophile S.Krawiec),美國心理學家,生於1913年,1945年獲博士學位,曾任斯基德莫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初級心理學》、《心理學家》評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