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本土心理學

華人本土心理學

《華人本土心理學(下冊)》的目的即是分就這三方面有系統地報導、分析與討論長期研究工作的結果。在台灣、香港及大陸三地,華人本土化心理學的推動與研究已有大約三十年的歷史,在方法改進、理論建構、及實征研究三方面皆有相當的成就。全書共有二十六章,組成九編,第一至五編為上冊,第六至九編為下冊。《華人本土心理學(下冊)》為下冊。

基本介紹

  • 書名:華人本土心理學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頁數:472頁
  • 開本:16
  •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 作者:楊國樞 黃光國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443728, 756244372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華人本土心理學(下冊)》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楊國樞,中國社會心理學家。1932年12月22日生於山東膠縣。早年在台灣大學心理學系任教,後赴美留學,1969年獲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返台後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主任。曾兼任台灣心理學會、台灣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60年代初曾從事動物行為、羅夏測驗、文藝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從1969年起致力於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重點是對中國人性格。著有《中國人的性格》、《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現代化與民族主義》、《現代化與中國化論叢》等
黃光國,台北市人,出生於1945年11月6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致力於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五十餘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目前為國科會特約研究員,及教育部國家講座
楊中芳,生於天津,祖籍山東蓬萊,教授、基礎和套用心理學碩士生導師、基礎心理學和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方向)博士生導師。至今已出版多部相關專著,包括“如何研究中國人”,“如何理解中國人”,以及“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及信任”等代表性著作和論文數十篇。近年,她潛心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中庸”的思想對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影響

圖書目錄

第六編 人際關係與互動
第十四章 人際交往中的人情與關係:構念化與研究方向
一、過去有關關係與人情的研究
二、人際交往的本土模式
三、關係與人情的重新構念化
四、未來研究方向
五、總結

第十五章 人際和諧與人際衝突
一、前言
二、西方主流心理學以“衝突”為研究核心
三、“和諧”與“衝突”在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四、有關華人之“和諧”與“衝突”的研究
五、“人際和諧與衝突之動態模式”:華人本土化之理論模式
六、結語

第十六章 人際關係中的緣觀
一、中國人的宿命觀與命運觀
二、傳統中國人之緣觀的概念分析
三、緣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
四、現代華人之緣觀的實證分析
五、緣觀的現代化及變遷方向
六、未來的研究方向與重點

第十七章 忍的心理與行為
一、在傳統思想中的忍
二、忍的概念分析
三、研究一:忍的諺語研究
四、研究二:忍的開放性問卷研究
五、綜合討論
第七編 價值觀與心理變遷

第十八章 華人價值研究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
二、價值觀實證研究的主要概念與理論
三、近代心理學及社會科學有關華人價值觀的研究
四、本土價值研究的共同問題與改進建議

第十九章 成就動機與成就觀念:華人文化心理的探索
一、前言
二、華人之成就動機的性質與測量
三、大傳統文化的成就觀念:以儒、道兩家思想為例
四、小傳統文化的成就觀念:以台灣常民為例
五、成就的意義:文化心理學的考察
六、結論

第二十章 心理傳統性與現代性
一、心理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研究背號及理念
二、心理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研究策略
三、華人心理傳統性與現代性測量工具的建立
四、社會變遷下的心理變遷
五、傳統與現代心理特徵能否並存
六、未來研究的方向與課題
第八編 組織心理與行為

第二十一章 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
一、前言
二、華人企業組織的特徵
三、家族主義與企業經營
四、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
五、關係差異與領導行為
六、結論:華人組織領導的未來研究方向

第二十二章 華人企業組織中的忠誠
一、西方的組織忠誠研究
二、華人的組織忠誠研究
三、西方與華人組織忠誠的統整
第二十三章 華人的工作動機與態度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
二、研究策略與方法
三、研究過程與初步成果
四、未來研究的方向與課題

第二十四章 中國人的分配正義觀
一、華人社會正義的研究現況
二、影響分配正義的因素
三、中國人與西方人在分配正義上的差別
四、中國人之正義觀的本質
五、未來的研究方向
第九編 心理療法與宗教經驗

第二十五章 本土化的心理療法
一、心理治療的正本清源
二、本土心理療法的正當性:如何認清本土心理治療的性質與意義
三、喻明系統:文化與心理治療的中界
四、如何嫁接
五、兩種心理治療之道:倫理與心性的同體異面
六、倫理治療的存有性
七、知識分子的自我鍛鍊(self-empovering):性理存齊與節操
八、百姓日用即道
九、民俗社會的象徵療法:廟祈、乩童、靈療與算命
十、心性治療
十一、傳統背立反轉的治療技術
十二、中西心理療法的接合策略

第二十六章 華人的宗教經驗與行為
一、引言:宗教經驗的基本形式
二、如何認識華人的宗教經驗
三、華人傳統宗教觀
四、華人宗教社群的形態與活動——以台灣民間信仰為例
五、華人的宗教信仰歷程——制度性宗教研究與普化性宗教研究
六、結論
本書編者與作者簡介

文摘

第十四章 人際交往中的人情與關係:構念化與研究方向
一、過去有關關係與人情的研究
(一)可供參考的文獻資料
在研究關係與人情現象時,至少有六個不同來源的文獻資料可供參考。
第一是西方有關人際關係等課題的研究。雖然如上所述,中國人的關係現象有自己獨特的內容,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和人際交往沒有共同之處。西方主流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固然不能簡單移植,但其經驗和教訓卻值得借鑑。在西方社會心理學中,人際關係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領域,以personal relationships,social relationships,close relationships,human relationships等為主題的論文和著作非常多。近20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尤其活躍,形成了很可觀的知識積累。Duck(1988,1997)主編的《人際關係手冊》可以反映其基本狀況。限於篇幅,本章不評述西方人際關係研究的觀點和發現。但是,Duck等人(Duck,west&Acitelli,1997)在上述手冊第二版中對西方人際關係研究的反省與本章的主旨頗有關聯,值得一提。他們對過去的研究提出了四點批評:①往往局限於對大學生的友誼形成和異性戀愛關係的探討,對其他領域的關係很少涉及;②將關係看做是包含著兩個已定形的、完整的、穩定的、獨立的個體的一個靜態的、鐵板一塊的容器,忽視了人際關係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關係中的個人是開放的、不穩定的、變化的;③忽視了真實的關係是在社會、文化情境下運作的,這種社會文化情境規定了一種什麼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觀點,此觀點影響人們對他們的關係的知覺,也影響了研究者對關係的知覺;④忽視了社會、文化情境對人們建立關係的過程和關係本身的影響。這一反思可以說為我們主張從中國的文化/社會/歷史框架出發來研究中國人的關係和人情提供了一個支援。他們談到關係的文化性和動態性在本章中都有深入的論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