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之書》(he Psychology Book)是美國心理學家韋德·E.皮克倫和菲利普·津巴多合著的書籍,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心理學之書
- 作者:[美]韋德•E.皮克倫 / [美] 菲利普•津巴多
- 原版名稱: The Psychology Book
- 譯者:楊文登 / 殷融 / 蘇得權
- ISBN:978-7-5624-9466-9
- 類別:心理學/科普
- 頁數:266
- 定價:88.00元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2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約公元前1萬年/薩滿教
約公元前6500年/環鋸術
約公元前5000年/手相術
約公元前700年/星座心理學
公元前528年/佛陀的四聖諦
約公元前500年/儒家心理學
約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
約公元前350年/阿斯克勒庇俄斯與治療的藝術
約公元前200年/薄伽梵歌
約公元160年/體液說
約公元900年/身體與靈魂的家園
公元1025年/醫典
公元1357年/瘋人院
公元1489年/達?芬奇的神經科學
公元1506年/術語“心理學”
公元1517年/新教徒的自我
公元1538年/論靈魂與死
公元1580 年/蒙田隨筆
公元1621年/憂鬱的解剖
公元1637年/身心二元論
公元1651年/利維坦
公元1664年/腦解剖學
公元1690年/白板說
公元1719年/家信與小說
公元1747年/人是機器
公元1759年/道德情操論
公元1762 年/盧梭的自然兒童
公元1766年/催眠術
公元1775年/面相學
公元1781年/康德:心理學是科學嗎?
公元1788年/道德療法
公元1801年/阿韋龍野人維克多
公元1811年/貝爾-馬戎弟定律
公元1832年/美國的顱相學
公元1834年/最小可覺差
公元1835年/悖德狂(精神變態)
公元1838年/孟喬森綜合徵
公元1840年/幼稚園
公元1843年/機器能思考嗎?
公元1848年/奇特的蓋奇案例
公元1851年/循環性精神病
公元1859年/心靈治療
公元1859年/物種起源
公元1861年/腦機能定位說
公元1866年/唐氏綜合徵
公元1867年/人面失認症
公元1867年/感覺生理學
公元1871年/聯覺
公元1872年/幻肢痛
公元1874年/天性VS教養
公元1874年/實驗心理學
公元1877年/嬰兒傳記
公元1879年/心理時間測量
公元1880年/歐安娜
公元1885年/抽動污語綜合徵
公元1885年/多重人格障礙
公元1886年/歇斯底里症
公元1886年/催眠實驗
公元1886年/性心理障礙
公元1890年/心理學原理
公元1890年/心理測驗
公元1892年/美國心理學會
公元1896年/機能主義心理學
公元1897年/俄狄浦斯情結
公元1898年/托雷斯海峽考察隊
公元1898年/迷箱
公元1899年/佩爾曼記憶訓練法
公元1899年/精神分析
公元1900年/夢的解析
公元1902年/證言心理學
公元1903年/心理技術學
公元1903年/經典條件反射
公元1904年/青春期
公元1904年/文化依存症候群
公元1905年/性心理發展
公元1905年/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公元1906年/伊曼紐爾運動
公元1907年/出生次序
公元1907年/自卑情結
公元1907年/兒童之家
公元1908年/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公元1908年/精神分裂症
公元1909年/猿類與語言
公元1911年/音樂心理學
公元1912年/格式塔心理學
公元1912年/實驗性神經症
公元1912年/優生學與智力
公元1913年/榮格心理學
公元1913年/測試儀
公元1913年/行為主義
公元1914年/變異性假設
公元1915年/彈震症
公元1915年/印度的當代心理學
公元1918年/美國精神疾病分類系統(DSM)
公元1921年/軍人智力測驗與種族主義
公元1921年/投射測驗(羅夏墨跡測驗)
公元1921年/神經遞質
公元1922年/女性心理學
公元1923年/替身綜合症
公元1924年/兒女一籮筐
公元1924年/腦成像技術
公元1925年/體質類型
公元1926年/發生認識論
公元1927年/成長研究
公元1927年/霍商效應
公元1927年/蔡加尼克效應
公元1928年/文化相對主義
公元1929年/小白鼠的心理學(新行為主義)
公元1930年/操作條件反射裝置(斯金納箱)
公元1931年/味敏者
公元1932年/記憶與遺忘
公元1933年/瑪瑞薩鎮研究
公元1934年/原型
公元1934年/最近發展區
公元1935年/主題統覺測驗
公元1935年/精神外科
公元1935年/心理生活空間
公元1936年/防禦機制
公元1936年/[B = f(P, E)] =生活空間
公元1937年/感覺剝奪
公元1937年/圖靈機
公元1938年/艾姆斯屋
公元1938年/電休克療法
公元1939年/心身醫學
公元1939年/《有機論》(精神和肉體)
公元1939年/韋氏智力量表
公元1939年/挫折和攻擊
公元1940年/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
公元1941年/心理排放(皮層刺激)
公元1942年/行為遺傳學
公元1943年/控制論
公元1943年/玩具娃娃實驗
公元1943年/需要層次理論
公元1943年/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
公元1943年/孤獨症
公元1944年/人格與行為障礙
公元1944年/性別角色
公元1945年/發育遲緩
公元1946年/存在分析治療
公元1947年/來訪者中心療法
公元1948年/自我實現預言
公元1948年/神經可塑性
公元1948–1953年/金賽報告
公元1949年/大五人格因素
公元1949年/千面英雄
公元1950年/ 壓力
公元1950年/抗焦慮藥物
公元1950年/同一性危機
公元1950年/權威人格
公元1950年/家庭治療
公元1950年/洗腦術
公元1951年/格式塔療法
公元1951年/從眾行為和非從眾行為
公元1952年/所羅門王的指環
公元1952年/抗精神病藥
公元1952年/前進中的生命
公元1953年/H.M.案例
公元1953年/雞尾酒會效應
公元1953年/快速眼動睡眠
公元1954年/快樂中樞和痛苦中樞
公元1954年/接觸假設
公元1954年/羅伯斯山洞實驗(團體衝突)
公元1954年/教學機器
公元1955年/認知療法
公元1955年/安慰劑效應
公元1956年/短期記憶
公元1956年/雙重約束理論
公元1956年/邏輯理論
公元1957年/抗抑鬱藥物
公元1957年/認知失調
公元1957年/心理學的時代
公元1957年/閾下知覺
公元1957年/同性戀不是一種疾病
公元1958年/基本歸因錯誤
公元1958年/(代理)母親的愛
公元1958年/道德發展
公元1958年/航天員心理選拔
公元1958年/系統脫敏療法
公元1959年/ A型人格
公元1959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
公元1960年/職業倦怠
公元1960年/視覺懸崖
公元1960年/認知研究中心
公元1961年/豐富環境
公元1961年/代幣經濟
公元1961年/生物反饋
公元1961年/波波玩偶(觀察學習)
公元1961年/人本主義心理學
公元1962年/裂腦研究
公元1963年/女性的奧秘
公元1963年/性別認同
公元1963年/順從
公元1964年/旁觀者效應
公元1965年/ 開端計畫
公元1965年/語言習得機制
公元1966年/人類的性反應
公元1967年/心理學和社會公平
公元1968年/超個人心理學
公元1969年/依附理論
公元1969年/陌生情境
公元1969年/悲傷的五個階段
公元1969年/成功恐懼
公元1970年/黑人心理學
公元1970年/黑人文化同性智力測驗
公元1970年/發現無意識
公元1971年/斯坦福監獄實驗
公元1971年/情緒表達
公元1971年/超越自由與尊嚴
公元1972年/記憶加工層次模型
公元1972年/女性與瘋狂
公元1972年/當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
公元1973年/恢復力
公元1974年/不確定狀況下的判斷
公元1974年/雙性化的測量
公元1975年/心理神經免疫學
公元1975年/習得性無助
公元1975年/菲律賓心理學
公元1977年/健康的生理-心理-社會互動模式
公元1977年/成人認知階段
公元1978年/生命的季節
公元1978年/金色牢籠
公元1978年/心智理論
公元1979年/生態系統理論
公元1979年/社會認同理論
公元1979年/意志力
公元1980年/領導力培養-任務模型
公元1980年/DSM-III
公元1980年/創傷後應激障礙
公元1981年/信仰的階段
公元1982年/一個不一樣的聲音
公元1983年/多元智力
公元1984年/弗林效應
公元1986年/觸摸治療
公元1986年/愛情三元論
公元1989年/解放心理學
公元1990年/動物輔助治療
公元1990年/福流
公元1992年/鏡像神經元
公元1992年/社會個體發育
公元1993年/身心醫學
公元1994年/誤導信息效應
公元1995年/人類種類的循環影響
公元1995年/成見威脅
公元1996年/自主-關係型自我
公元1996年/腦中有情
公元2000年/結盟與友好
公元2000年/積極心理學
公元2004年/成人初顯期
公元2008年/性向流動性
公元2013年/腦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