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含義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是
研究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與教師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學科,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學習質量。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含義:
(1)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學與教作為研究範圍。將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為研究的核心的教育教學情境作為研究的視域,聚焦於“學”與“教”。當然,“教”不僅僅指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情境,還包括心理健康學科滲透的教學情境。
(2)以學生和教師在學與教雙向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作為研究對象。實際上探討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明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視域中學生學習的本質、特點、過程和條件;二是根據學情和學習規律,探究如何設計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3)研究“學”與“教”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識、技能以及增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心理素質;
(4)從“學”與“教”兩方面回答從課堂教學的視野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知識與技能生成,增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質的促進策略。
學科基礎
第一,教育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提供理論基礎。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主體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變化機制、規律和有效促進策略的學科。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教育心理學已經突破傳統的研究領域,延伸到德育、美育、體育等領域,形成了德育心理學、美育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分支學科,以專門探討在這些領域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教師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理所當然應該使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學”與“教”也必然會成為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發展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兩種發展取向。教育學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學體系為框架,探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原則、理論、課程、教育模式、途徑與方法等基本原理;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強調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依據個體的心理規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解決個體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要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質。無論是教育學取向的研究,還是心理學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條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質的教育模式。這都必須落腳於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學生、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呼喚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首先,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不少學校結合本校的實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學模式,並認識到開展課程教學、學科滲透教學的重要性。在教育部相關檔案中明確要求設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對課程教學提出了要求。其次,目前中國小都普遍設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高校則普遍設定系列課程。課程教學已經成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再次,為了探索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實效性,不少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展開了研究,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熱點。這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構建。最後,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養和發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專業化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掌握相應的課堂教學技能,避免課堂教學空洞地成為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理論的教育。這都需要我們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的研究。
綜上所述,有必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學科,揭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學”與“教”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和有效促進策略。
學科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交叉產生的一門邊緣性學科,聚焦於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是教育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核心的任務在於揭示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教師的基本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與德育心理學、美育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教育心理學分支學科一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屬於教育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其研究範疇限定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心理學問題。通過揭示在心理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學習規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增強這些知識與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遷移能力。同時,提高增進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識;通過揭示符合心理素質特點的教學規律,增強心理健康課教育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
研究對象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是以學生和教師在學與教雙向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探討課堂教學中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在分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認識。一般來說,對教學活動的分析主要立足於教學構成要素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此外,需要明確的是:“學”與“教”分布在同一時空中,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分析教學活動,其實也是在分析學習活動。
從構成要素來說,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是教學的核心構成要素。從這個角度來說,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規律、教學規律就是探究這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生成、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這意味著學生與教師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徵(學習風格、教學風格等)、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設定、教案的設計等)、教學媒體(教材、教學課件、教學資源等)、教學環境(課堂氛圍、師生關係等)應該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視野。從教學過程來說,“學”和“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教學活動的核心就是學習的過程和教學的過程。當然還包括學生和教師的反思過程。也就是說,在一堂課中包含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反思過程。當然,一節課絕不是單單由教學要素或教學過程組成的,還需要教學要素和教學過程的相互作用。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具體劃分為對教學構成要素的研究、對學習和教學過程的研究以及教學要素與教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關關係
學科體系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科學體系
一門學科的內容體系根植於研究的對象。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還要明確幾點: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圍繞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學”與“教”而展開。其次,考察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不能脫離教學構成要素和教學過程。再次,揭示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離不開對學與教主體的研究。
具體來說,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這是構建心理教育心理學學科最基本的問題。首先是基礎理論問題。除了包含對人性、教育本質乃至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認識外,還應該包括對心理素質的認識。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理論建構的依據。其次是學科理論。這主要是回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基本問題,包括概念內涵、研究範疇、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科學學問題。再次是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相關的其他心理學理論問題,比如,不同發展階段,學生心理的基本特點。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應該圍繞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學”與“教”的基本現象及其規律而展開。這至少包括三個板塊: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學生與教師心理。在學習心理板塊,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質的學習實質、過程、條件和影響因素;在教學心理板塊,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心理素質的教學策略、有效教學方式與方法、教學要素的設計與安排等;在學生與教師心理方面,則主要探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動機、態度的轉變、價值的塑造以及自我意思的培養,探究教師教學勝任能力及其成長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學是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兩門基礎性學科,是這兩門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必須澄清與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學的區別與聯繫。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係上,儘管這兩個學科都是為了健全、提升、最佳化受教者的心理素質,但兩者的研究視角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局限在教育教學情境中如何有效地實現這一任務;無論是教育學取向,還是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關注於有哪些途徑、方法以及實施哪些教育內容可以實現這一任務。課程教學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關係上,儘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都關注於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但是在具體研究對象上存在差異。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一般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學與教的規律,指向的是一般性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則限定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領域(包括學科滲透教學),解決在把握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如何通過課堂健全、提升和最佳化學生心理素質的問題。
在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學”與“教”的研究已經成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學的重要課題和發展方向。同時,鑒於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尤其是心理健康課的研究現狀)的需要,有必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以重新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一線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