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篆刻
興起與發展
徽派篆刻興起於明代中後期,其時徽州人
何震、
蘇宣、
朱簡、
汪關以篆刻名家,世人稱“徽派”。在他們的影響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輩出,先後湧現出李流芳、
汪濤、胡文淳、
羅王常、
汪鎬京、
程林、
胡正言、
金光先、汪宏度等一大批優秀篆刻家,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一個高潮期。
清早中期,歙縣
程邃、
巴慰祖、胡長庚、汪肇隆繼承何、蘇、朱、汪等印家的長處而又變革創新.專學秦漢,
變化多姿,用力
簡澀,自成一體,人稱“歙四子”。與歙四子同期的
黃呂、
黃宗緝、
汪士慎、
程瑤田、
汪啟淑、唐燠、程奐輪、程芝華、汪紹增、汪文適、陳思聖等
徽州印人各呈風姿,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二個高潮期。
到了晚清,
黟縣黃士陵崛起,人稱“
黟山派”。黃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學修養,棄幾百年來印家以切刀法畢仿爛銅印追求古拙殘破美的傳統習慣,自立新意,影響了後來的
齊白石、
李尹桑等人,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三個高潮。
近代
黃賓虹治印師崇
程邃、
巴慰祖,印作蒼勁淳樸,凝鍊安詳,對徽派篆刻有所發揚,在
南社中享有盛譽。尤其
黃賓虹大師對收集周秦古璽,考釋印文,用力頗深,對印學發展很有貢獻。
人物及風格
(1535—1604),字主臣、長卿,號雪漁,休寧人。
何震與
文彭同時而小於文彭,他探知印外功夫對於篆刻的重要性,因此精研六書、文字學,主張篆刻應以六書為準則。隊為作篆治印的關鍵在於用筆運刀,筆有尖齊圓健,刀宜堅利平鋒。執刀有力,運刀迅速,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實現了刀法與書法的—致,內容與風格的統一。又創單刀邊款,頓挫跌宕,欹斜錯落,蘊意深邃,具有氣勢磅礴,淋漓雄渾的獨特風格。其作品不拘一格,充分表現個性。如“柴門深處”印,筆畫剛健,字型簡潔,突山力度,鋒芒峭霹;“無功氏”,“無”字筆畫尖如刺芒; “聽鸝深處”,雖摹漢印的方整,但也可看到刀鋒,給人以“
猛利”的感覺。
(1553—1626年以後),字爾宣、嘯民、朗公,號泗水歙縣人。寓居松江顧從德、嘉興
項元汴兩位
大收藏家家時中,曾縱覽秦漢印章,眼界大開,“知世不相沿,
人自為政”,由此而領悟到篆刻創作要有變化。於是將《石鼓》、《季札》等碑刻上的韻趣用於篆刻,文字之間故作剝蝕的痕跡,很有金石味。如“蘇盲之印”從
漢印中來,很有自己個性,刀法老辣,書味盎然。“我居古人實獲我心”印刻於明天啟二年(1622),印文用古篆,每一筆劃的首尾二端都呈尖狀,筆勢飛動,印文結構重視變化,兩個“我”字用不同的寫法,以避免印章上部左右二角雷同;刀法亦沖亦切,勁力所到之處石花斑駁,古趣盎然。
(生年:1570年,卒年不詳),字修能,號畸臣,休寧人。以
草篆入印,注重筆意刀韻,使筆畫線條之間具有一種呼應連貫自然和暢之意,從而突出筆畫造型感。他還開創廠短刀碎切技法,把每根線條的鍥刻分解為短刀連輟,從而使筆劃線條產生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具有澀滯蒼莽的金石效果,對後來的浙派丁敬有—定影響。所作“
馮夢禎”印, 切刀的痕跡明顯,刀刀表現著筆意。橫畫都順著筆勢,有的弓形向上,有的向下。直畫有的帶著斜勢,起筆、收筆都較凝重,撇捺筆勢分明。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富有新意。
朱簡還具有很深的印學理論造詣,著有《印章要論》、《印品》,在闡述印章的古今流變之餘,同時考證了金石碑版法帖之間的關係,還對當時各家印作進行批評,
頗有卓見。
(約生於1575年,卒年不詳),字
尹子、呆叔,
歙縣人。原名東陽,因獲得一枚“
汪關”漢銅印,遂改名
汪關,並將自己的
書齋名為“寶印齋”。他一變
何震之法,直追秦漢鑄印,以沖刀法開創一種與
何震大不相同的工整雅妍的面目,據說將他的作品雜諸漢印一起,很難辨別真偽。
周亮工把明末篆刻家分為“
猛利”和“和平”兩派,推
何震為“猛利”派代表人物,推
汪關為“和平”派代表人物,可謂名重一時。所作“子孫非我有
委蛻而已矣”一印多達十字,以
朱文為之,方整
朴茂。印文的筆畫以直線為主旋律,方折勁挺,清爽悅目。布局取漢印勻稱平實之法,有些結構簡單的字屈疊筆畫示繁勢,以填塞白地,如“子”字的下部、“蛻”宇的“蟲”部、“已”字下部和“矣”字上部;有些結構複雜的字簡減筆畫求簡勢,如“孫”字的“系’’部,“委”字的“女”部;字裡行間的組合,緊實嚴整形成了一個莊嚴的整體。
(1607—1692),字穆情、朽民。號垢區、垢道人、
青溪朽民、野全道人、江東布衣,歙縣人。精於金石考證之學,又長於銅玉器的鑑別。篆刻
白文印多取法渾樸一類的漢鑄印,參以己見而出新意。印文方中寓圓,
不露圭角,疏密均衡自然,蒼渾凝重。朱文印則多以鐘鼎款識之大篆參合小篆入印,並作較粗筆畫的印文,追求蒼渾古樸、凝重的風格,清新叮愛,富有筆意。當時名重一時的
梁清標、
周亮工等人的用印都出自
程邃之手。所作“
徐旭齡印”為其代表作,此印在形式上取法
漢印,但在
印文、布排、
朱白等方面極盡匠心。印文用筆圓潤渾穆,轉折處不露稜角,以直線為主,略參弧筆,將動與靜有機地結合,莊重中蘊含了靈巧。“徐”字“彳”部的廠半部分打破丁小篆作豎向取勢的方法,運用斜筆結構,與上部筆勢協調;“余”部的下方二點,用兩個向背的折筆,不同:廠規範小篆豎畫。經如此變化後的“徐”字,產生了避熟就生的意趣。
巴慰祖(1744—1793),字雋堂、晉唐,號子籍、
子安、
蓮舫,歙縣人。家境富裕,雅愛收藏古玩和書畫、印章,珍品頗多。治印初學
程邃,後來變更風格,改宗漢代古印,構思奇巧、章法綿密、字型工秀,得
漢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面目。
趙之謙對
巴慰祖的作品甚為折服,曾對摯友魏錫曾說“近來所作,多類子籍”。並把
巴慰祖與
丁敬、黃易和
鄧石如相等同,稱“丁黃巴鄧”。所刻“己卯優貢辛巳孝廉”朱文印,篆體近寸:六朝、唐、宋之朱文印,但線條較粗,筆力厚實,穩健
圓轉,布局子和而謹嚴,規矩而不滯。“孝”上部拉長,以對稱“己卯”占地,也使“廉”宇縮短些。
此印字形活潑,
篆法和刀法均顯得柔和、徐緩,體現了
巴慰祖的風格。
黃土陵
(1849—1908),字牧甫,亦作穆甫,別號
黟山人、倦叟、倦遊窠主,青年時
書齋名“
蝸篆居”,中年曾用“延清芬室”,後用“古槐鄰屋”。
黟縣人。他的篆刻不敲邊,不擊角,不加修飾,專以薄刃沖刀去追求
漢印光潔
妍美的本來面目,表現完整如新的漢印所具有的鋒銳挺勁的精神,從而形成他那種乾正中見流動,挺勁中寓秀雅的刻印風格。他的刻印章法極講究疏密、穿插、變化,不少印作都顯得匠心獨運,意趣橫溢。他還擴大了篆刻取資的範圍,不論
彝鼎、
權量、詔版、泉幣、鏡銘、古陶、磚瓦、石刻都能熔鑄到自己的印章中去。他的不少作品帶有鼎彝、鏡銘等文字的風味,看似平常而變化無窮,能於徽派篆刻衰竭之時獨樹一幟,
卓然成家。他的邊款也獨具一格,以單刀擬六朝碑刻楷書,邊款文辭雋永、翰墨味很濃。所作朱文印“黃紹憲”用的是金文,整個印右疏左密,“憲”字頭部粘到“紹”字上去,使其錯綜複雜化,眾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或半圓圈互為呼應,形成一個生動的印面,分散而又緊密。
黃士陵一生治印萬餘方、留有書畫千餘幅,是晚清與
吳昌碩同時代的書、畫、篆刻大師。其中尤以篆刻成就最高,以薄刃沖刀重現秦漢璽印面目,獨具峻峭
古麗風采,被列為晚清印壇四大家。
黃士陵
篆刻藝術特色鮮明,他的刻印的特點是:平正中見流動,挺勁中寓秀雅,既無板滯之嫌,也
無妄怪之失。章法配字講究疏密、穿插,彷佛有意,又若無意,密字清疏,意趣橫溢。在刀法上,執刀極豎,無異筆正,每作一畫,既輕行取勢,一氣呵成,乾脆利落,又運刀猛辣剛健、洗鍊沉厚,氣韻和線條的美感都非常強烈。
黃士陵創立的徽派篆刻——“
黟山派”,在浙、皖派外另闢蹊徑,對篆刻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影響了眾多名家。
明代,徽州篆刻家較多,著名的有
蘇宣、
程源、
程朴 、
汪關等人。印學界將他們與
何震一起稱為“徽派”或“
皖派”。到明末清實,印學界泥
守文(彭)、何(震),
陳陳相因,久無生氣。邑人
程邃起而矯之,乃參酌古文籀 體,力變大、何舊體,自成一家面目。
周亮工在《印人傳 》中說:“印章一道,初
尚文、何,
數見不鮮,為世厭棄 。……黃山和穆倩(
程邃)以詩文、書畫奔走天下,
偶然作印,乃力變文、何舊習,世翕然稱之。”
他的篆刻作品 章法嚴謹,筆意奇古,豐滿厚實,形成了蒼渾雄勁、恣肆豪放的風格,在我國篆刻史上起了上承前人、下啟來者的作用,成為清代篆刻宗師。
黃易在《印款》中對
程邃評價 甚高。歙縣博物館藏有
程邃“江東布衣”朱文印一枚,布局勻稱,筆勢
圓轉遒勁,古秀蒼逸,韻味深厚。本縣博物 館藏有他的書畫冊一本,所鈐印記,大多自製。繼
程邃而 起者有汪肇隆、
巴慰祖、胡長庚等人。
巴慰祖少好刻印, 師承秦漢,著有《四香堂摹印》2冊。 本縣博物館藏有巴 慰祖自刻的“
蓮舫”銅印一枚,莊嚴典重,溫厚靜穆,上密下疏,平穩自然。後人贊他的印章“巧工引手,
冥合自 然,覽之者終日不能窮其趣。”汪肇隆、胡長庚兩人治印 均端嚴渾穆,
卓然名家。後人把他們三人與
程邃合稱“歙中四子”,故名“歙派”。乾隆以後,著名歙派篆刻家
葉熙錕、許鉞、程奐輪、
李有兆、
吳山、巴樹谷、程德 椿、謝黃山、曹應鐘等人。近代精於篆刻家還有
黃賓虹、
葉為銘、巴淑海等。
黃賓虹刻有“黃質賓虹”,有邊
白文 印,“風格
逼似巴慰祖”,對歙派篆刻有創創新,編有《 賓虹草堂藏印》,
葉為銘善刻石碑,光緒三十年(1904) 與
丁輔之、王福庵、吳潛泉等在
西湖孤山,創設“西冷印 社”,為從事印者研究及保存古金石之所,影響及于海外, 並著有《歙縣金石志》、《列仙印玩》和《廣印人傳》等 。
藝術貢獻
確立篆刻造型藝術地位
中國古代印章一般由銅鑄或鑿制,也有金、玉等其他材質刻制的印章,主要為實用。宋、元以降,由於
米芾、趙孟順、
吾丘衍等文人的提倡,印章開始由實用向藝術過渡,他們自己篆字,請人雕刻。明初
王冕和明代中期的
文彭發明用凍石刻印,融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使篆刻成為專門的造型欣賞藝術。但
王冕和
文彭一般也都是篆字,很少自己操刀。真正開文人刻印風氣,自篆自刻,把篆刻推向藝術高峰的是
徽州人
何震、
蘇宣、
朱簡、汪關,世人稱之為“徽派”。正是由於徽派篆刻的崛起,才真正確立了篆刻造型藝術地位。實現了由印章實用藝術向篆刻造型欣賞藝術的轉變。
篆刻的主要表現形式是
篆字造型,對於篆字的了解、研究和書寫,是篆刻欣賞藝術區別與印章實用藝術的關鍵。在徽派篆刻以前,還沒有人對
篆字造型進行過深入系統的探討。徽派篆刻家治印,很注重從習
篆字入手,精研
六書(
象形、
指事、會意、
形聲、轉注、假借),鑽透漢字構造,同時從金石、碑版、法帖、
鐘鼎、泉幣、磚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營養,構思
篆法與章法。徽派篆刻名家
汪鎬京著有《文字原》25卷、《正字通正》1卷,
項懷述有《隸法彙纂》10卷,
程瑤田有《解字小記》1冊等,為篆刻
篆法打下理論基礎。
開創切刀和邊款早刀雕刻技藝
篆刻運刀方法明清時有7種、13種、19種之說,其實概括起來只有3種,即切刀法、沖刀法和沖切結合。沖刀法啟發於傳統的“鑿印”,運刀法持用正鋒或側鋒向前推進,刻出來的筆畫爽利勁健,是篆刻時的常用刀法。
朱簡篆刻改變運刀方式,持刀向下
壓切,稍微前推,進刀的長度較短,長的筆畫需用數刀連線刻成,刻出來的筆畫由於線條呈現不規則的彎曲,長的顯得蒼老,短的顯得平實。從而使筆畫線條產生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具澀滯蒼莽的金石效果。此種刀法以後為
丁敬所吸收,由此而形成—種切刀篆刻群體 —浙派。
何震在邊款上也首創單刀法,刀鋒灑脫潔淨,風格猛辣勁逸,同樣被
丁敬等浙派所吸收。
除了在創作實踐中推動
篆刻藝術的勃興,徽派篆刻家還從理論上展開探索,對篆刻藝術的發展具有啟迪和指南的作用。
朱簡歷時14年寫成《印品》一書,首倡
篆刻藝術批評風氣,採取論點與論據(印作)相引證的編排法,文圖並存,互為發明,該書涉及到璽印的考旺,
篆法、章法的研討,辨析印作的真贗,評論印作的優劣,論說犀利,頗饒膽識。並提出廠以“
神品、
妙品、
能品、逸品、外道、庸工”六項
篆刻批評的標準,指出“篆病、筆病、刀病、章病、意病”五種篆刻創作上常見病。他在《印品》—書中還單列“謬印”一章,敢於對當時名家篆刻進行有理論依據的批評,開創了篆刻史上印學批評的先河。
徽派篆刻圖書
基本信息
書籍作者:翟屯建 著
圖書類別:藝術
上書時間:2011-05-16
出版時間:2005-05
開本:不詳
頁數:305頁
裝訂:精裝
ISBN:9787212025809
內容簡介
徽派篆刻在中國文人篆刻史上始終是主流,但對徽派篆刻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章卻沒有。文章將徽派篆刻置於文人
篆刻藝術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加以考察,指出徽派篆刻是最早的篆刻流派。對一些徽派篆刻家的生卒年月、籍貫、事跡、藝術成就以及徽派篆刻形成的原因進行了考證和研究,認為
徽州考據學和
徽商對徽派篆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徽州對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所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有文獻可征,有實物可鑑。所以,當人們回眸審視中華民族往昔光輝的傳統時,便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
徽州。這也是徽學近幾年來勃然興起的動因。今天,探索、揭示
徽州歷史文化的底蘊,發揚優良傳統,以便於我們中華兒女再創輝煌,便成為一項嚴肅而有魅力的歷史使命。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從實用印章到文人篆刻的嬗變
一 因憑信而產生古璽
二 實用印章的集大成
三 裂變中的實用印章
四 文人篆刻的產生與發展
五 文人篆刻藝術體系的確立
第二節 徽州雕刻傳統對篆刻藝術的影響
一 徽州的雕刻傳統
二 工藝雕刻與篆刻的關係
第三節 徽州篆刻名稱辨證
一 關於徽州印派名稱的幾種說法
二 徽州印派名稱產生的歷史演變
三 界定徽派名稱的內涵是定名的關鍵
四 徽派篆刻的分期第二章
徽派篆刻的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 徽派篆刻地位的確立
二 最早的篆刻流派
三 明末印壇徽派的一統天下
第二節 徽派篆刻的發展
一 徽州考據學對篆刻藝術的影響
二 徽商對篆刻藝術的支持
三 眾多的篆刻創作隊伍
四 徽派篆刻在清代早中期印壇上的主導地位
第三節 徽派篆刻的後振
一 浙派和鄧派興起對徽派的衝擊
二 黃士陵對徽派篆刻的振興
三
黃賓虹的印學成就第三章 徽派篆刻藝術特徵與名家風格
第一節 徽派篆刻藝術特徵
一 一以貫之的崇古思維
二 注重學養的創作取向
三 追求雅逸平和的審美意趣
四 突出個性的印學理念
第二節 徽派篆刻名家風格
第四章 徽派篆刻印譜與論著第五章
徽派篆刻與其他篆刻流派的關係第六章
結論附錄一
徽派篆刻年表附錄二
徽州印人名錄主要參考文獻後記《徽州文化全書》後記編輯推薦書摘與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