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糧商

徽州糧商

徽州山多田少,糧食不足,不得不仰給於四方。自唐宋以來,徽人就重視經營糧食貿易。但那時徽州糧商的活動主要是將外地糧食販入徽州,其規模還不算大。

明中葉以後,素稱魚米之鄉的蘇浙,由於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糧食反而不能自給,必須依賴長江中上游的接濟。於是慣為糧商的徽人便迅速擴大了他們的經營規模,一躍而為吳楚之間從事糧食貿易的主要商幫了。《古今小說》中曾描寫萬曆時,徽陳商以二三千兩銀子作本, 每年從襄陽販過豆米至楓橋鎮發賣的故事。這表明,當時在徽商中這種有固定販運路線的專業糧商已經大有人在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州糧商
  • 起源時間:萬曆初
  • 起源地點:江西
  • 讚譽:徽人尤眾
商人概述,歷史根源,鹽糧兼營,糧商精神,歷史作用,促經濟發展,推廣商品意識,促進貨幣經濟,總結,

商人概述

歷史根源

萬曆初,蘇州發生災荒,採購糧食的商船雲集於江西,而其中“徽人尤眾”。萬曆四十八年(1620)蘇州糧價大漲,饑民強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彈壓,激起了上萬人的鬧衙事件,差一點釀成大亂。這兩件表明當時從上江販糧東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蘇州囤積糧食待價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入清以後,蘇浙福建等處糧食的需求大增,而湖廣地區的稻米生產也大有發展。雍正以後,四川又成了一個重要的商品糧供給地。在這種形勢下,徽州糧商的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了。乾隆時,休寧人吳鵬翔販運川米沿江東下,適逢漢陽發生災荒,他就在該地一下子拋售川米數萬石。

鹽糧兼營

許多徽鹽商也兼營糧食貿易。他們的鹽船在漢口卸貨之後,往往把糧食作為回頭貨,滿載而歸。當時鹽船販糧的多寡,直接影響著湖廣糧價的漲落。康熙四十七年(1708), 鹽商江楚吉等稟報官府,自願從江西、湖廣運米至江蘇“平糶”。巡鹽御史李煦為防止他們採購糧食引起江楚地方糧價上漲, 只許他們以銷鹽所得銀兩的十分之一購米東運。 雍正八年(1730), 鹽商黃德光曾奏請領運湖廣常平倉積壓的陳糧30萬石,隨時隨地發賣。他們販運規模之大可一斑。
徽商效益觀念強,米商當不例外。他們用舟車將甲地糧食販往乙地,脫貨後,並非空著舟車返回,而是將乙地的商品再販往甲地或其他地區。如此對流、循環,資金周轉快,利潤高。如《明季實錄》載,明徽商溪南吳姓者,將一船桐油販往湖南常德,脫貨後,又裝了一船米豆返回江蘇浦口出售。

糧商精神

一般說來,徽州米商講究商德,“取予有義”’“居商無商商之心,不效貪商窺窬分毫”。豐年,他們不賤價傷農;災年,也能平價售糧。《太函集》中有這樣一條記載:明休寧人程鎖客溧水,當地習慣於春初以生活資金貸給佃戶,秋收時,佃戶以穀物並附利息歸還。程鎖“居息市中,終歲不過什一,細民稱便”。嘉靖二十二年穀賤傷農,其他客商率抑價不予,而程鎖卻能平價囤積。次年災荒,谷價踴貴,程鎖出谷“價如往年平”,因而博得佃戶階層的信用,戰勝其他客商的競爭。《休寧碎事》亦載:休寧人劉淮在嘉湖購囤糧食,一年遇災荒,有人勸他“乘時獲利”,而他卻說:“孰若使斯土之民得蘇之,為大利也”。於是乃“減價以貿,又為粥以食飢者”。
不講商德,見利忘義的人也是有的。他們往往在豐年以低價囤積稻米,於災年以幾倍的價格拋售市場。有個資料記載說,明萬曆十七年,徽州商人從湖北販米到蘇州,蘇州正鬧旱災,這些商人將一斗米以一百五十文的高價出售,獲利四倍,仍不感滿足。《明熹宗實錄》有一段記載,反映了徽州糧商中的某些“貪商”,在災年囤積不售,以便抬高糧價,而引起廣大消費者的公憤:“萬曆庚申(1620年)(蘇州)因遏糴米騰,一二饑民強借徽商之米,有司稍繩以法,而遂有萬人屯聚府門,毀牌毆役,幾致大變。”

歷史作用

徽州商人活躍於全國各地的糧食市場,特別是在湖廣和蘇浙之間進行大規模的糧食販 運活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促經濟發展

首先,促進了經濟作物種植區的手工業商品經濟向縱深發展。明清時期的蘇浙地區 是我國棉織業和絲織業的中心,也是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為 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手工業的發展,又造成了城鎮人口的激增和商業貿易的繁 榮。明清時期,蘇浙地區這種經濟格局的形成,是與徽州糧商的活動分不開的,因為糧 商保證了人們食糧的供給,才使得蘇浙地區有可能讓出相當一部分土地和勞動力從事經 濟作物的生產以及從事各種工商業活動。

推廣商品意識

其次,促進了糧食作物種植區人民商品意識的增加,保證了這些地區賦稅折征銀兩的 實現。產糧區的農民主要以生產糧食為主,對手工業生產不太重視。如明末湖廣地區的 棉織業,除孝感、鹹寧等地比較發達而外,其他州縣的技術水平都還相當低下(63)。因 此產糧區的農民要獲得糧食以外的其他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就必須以谷易銀,用銀購 物,或作物物交換,而這些都必須有商人的參與,特別是糧商的參與才能實現。如“楚 南民朴……惟米谷所聚,商販通焉”,正因為糧商在此購糧,當地人民才獲得了“所需 日用之常資”(64)。清代的江西人就深刻認識到,如果江西的糧食沒有商人販運的話, 那必將是“一方粟死,一方金死”(65)。糧商的參與,使產糧區人民手中的糧食由使用 價值到交換價值的轉化得以真正實現,從而促進了糧食作物種植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 人民商品交換的意識大大增強。

促進貨幣經濟

另外,商人以銀購糧,也保證了明末清初賦稅折征銀兩的改革得以在產糧區普遍推行 。因為只有糧商的參與,農民手中的糧食才能變成銀兩,交納賦稅。如湖南農村“別無 生息,惟望北來商販,糴買米谷,以輸國課”(66)。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糧商的活動又 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

總結

總之,徽州糧商的活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農業區域分工的擴大,和商品經濟的 繁榮,為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