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賤傷農

穀賤傷農

穀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傳統觀點認為,農民從出售糧食中獲取之利潤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Q)和糧價(P),利潤是二者的乘積;但這兩個變數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由一條向下傾斜的對糧食的需求線來決定,二者成負相關關係。另外,糧食需求線缺少彈性,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然而,在經濟學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穀賤傷農
  • 術語:經濟學
  • 釋 義:指糧價過低,使農民受到損害
  • 發 音: gǔ jiàn shāng nóng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應對手段,成語解釋,釋 義,典故,示 例,

基本信息

“穀賤傷農”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經濟學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在我國民間被形象的概括為“谷賤傷民”。

詳細釋義

農民種糧的利潤受到糧食供求關係的影響,而糧食需求缺乏彈性,當糧食獲得豐收的時候,其供求關係發生較大變化、供給量與需求量(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的相對關係較之前不同,供給量的增幅大於需求量的增幅、糧食出售價格的降幅大於需求量增加(銷售量增加)的幅度,因而種糧農民的利潤下降。認識到糧食市場的這一特性後,就不難理解下面的現象:當糧食大幅增產後,農民為了賣掉手中的糧食,只能競相降價。但是由於糧食需求缺少彈性,只有在農民大幅降低糧價後才能將手中的糧食賣出,這就意味著,在糧食豐收時往往糧價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現糧價下跌的百分比超過糧食增產的百分比,則就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狀況,這就是“穀賤傷農”。
一種意見認為,由於糧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且糧食關係到國際政治鬥爭權力,絕大多數國家重視本國糧食生產,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國家,採取了各種為保證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的干預糧食市場的支農政策。美國就是這樣,但總的說來,效果並不理想。一是費用很高,要維持糧價,政府就要按保護價收購在市場上賣不掉的糧食,為此納稅人要支付相當大的糧食庫存費用。二是由於對農民的補貼是按產量來進行的,結果大農場主得到的補貼最多,但他們並不是農村中的窮人,而真正需要補貼的小農場主因產量低反而得到的補貼少。最嚴重的是,減緩了農業生產的調整,使得投入到農業的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沒有及時按價格信號轉移到其他部門。
但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穀賤傷農”的解釋並未仔細考慮供給方面突然增加的背後因素是否存在扭曲市場的現象。教訓之一是,美國在大蕭條時期對農業的一系列干預使本已過剩的農產品面臨更嚴重的過剩。再一個,糧食需求缺乏彈性的前提是糧食品質單一化,而品質多樣、多元化經營並不在該解釋的思考範圍內。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單一品種的糧食,其生產也要受到市場經濟規則的嚴格支配,農民在生產準備期需要進行貸款、採購原料肥料以至農用機械等,若農民大批進入糧食供應方,則相關的生產資料價格必然上漲,承擔不起高成本的農民則退出供給方,最終達到產品供求的平衡,利潤變化不會太大;若在生產準備階段就有扭曲市場資源配置的行為發生,導致農民一哄而上,“穀賤傷農”就真正成為現實了。

應對手段

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和保護,目前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糧食的最低保護價、發展農業政策保險等均屬於此;第二就是發展特色農業;總的來講,政府干預糧食市場是國內主流意見,然而這從長遠看並不利於我國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
真正關鍵的問題在於,怎樣維護糧食市場的有效運行。只有完善的市場才最有助於實現各方的利益,無論是農民、消費者還是中間企業。在保護和實現農民利益方面,組織農民合作社是可實現途徑。合作社與公司本質區別之一在於所獲得的利潤按照交易額返還給農戶。黑龍江訥河市高蛋白大豆聯合社,該社涉及9個鄉鎮、66個村,入社農戶7560戶,社員28720人,耕地面積達到31.8萬畝。高蛋白大豆產量占全國1/3,他們不僅實現了團購化肥、統一銷售產品、創建自己品牌、獲得銀行支持等,也獲得了相當的談判話語權,增強了與大企業的合作實力,比如與公司的關係就不再是簡單的公司加農戶,而是以股東的形式與加工企業合作,農民合作社在加工企業中占20%的股份,可以分享加工、銷售的利潤。另外,在放寬糧食進出口限制方面,政府也需要做些工作。

成語解釋

詞 目 穀賤傷農
發 音 gǔ jiàn shāng nóng

釋 義

谷:糧食。指糧價過低,使農民受到損害。

典故

《漢書·食貨志上》:“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示 例

“~”的古語成為都市間報上的時行標題。(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