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興衰考

徽商大致是產生於明中葉的時候,在明清商業史上與晉商齊名,"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徽商在中國歷史上大約存在了600餘年,其貿易活動領域遍及全國各地,其商品曾遠銷到世界市場並大受歡迎,對當時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徽人經商經驗,概況,靈活資本運作,善於開拓市場,以德治商,重視教育,徽商衰落原因,

徽人經商經驗

概況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明清時期徽州商人正式形成了一個商幫集團。徽商的興起,通常認為與地理環境有關。徽州糧食產量少,但特產卻很豐富,陸路交通困難,水路交通卻還方便,於是他們將境內豐富的土特產運出銷售,再將本地需要的產品從外地輸進來。徽商出行的勢頭,猶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他們的足跡踏遍全國,不但京城、省會及大小城鎮是徽商活躍之處,連窮鄉僻壤、深山老林、沙漠海島等人跡罕至的地方也不乏徽商的活動。徽商的商業資本發展猶如滾雪球一般快速壯大,擁資百萬乃至千萬的大富商人數愈來愈多。一個徽商發財後,總有一批人在其卵翼下發展成新富商。因此,徽州的富商愈來愈多,其資金總量也越來越大,各種渠道流入的資金使得整個徽州"富甲天下。"

靈活資本運作

徽商的資本組合形式是多樣化的、靈活的,主要類型有自由資本和借貸資本相結合、獨資和合資相結合、委託和非委託經營相結合等。每一類中又有許多形式,如行商坐賈並行、商品的囤積與壟斷貿易並行,產銷一體化與賒銷賒購併行等。 徽商很早就懂得資本對於經商成功的重要性,因此,其所採取的資本運作方式十分靈活。許多創業伊始的徽州商人出自貧苦之家,是迫於生計才外出經商的,而從事長途販運活動通常都需要大量的資本,因而這些商人在從商之初大都採用貸資經營、合資經營或委託經營的方式。採取貸資經營方式的,其借貸活動一般都在同鄉同族之間或徽州商幫內部,債權人往往念及鄉族之誼,給債務人很低利息的貸款以進行資助和救濟,因而債務人的負擔較小。 合資經營是鄉族宗親之間通過投資入股,再對投資合股者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制定詳細明確的規定,這種方式由於將經營風險按股分攤給大家,因而每個人所承擔的風險就極小。還有些徽州人雖具有經營才能,但卻苦於沒有資本,只好通過出售服務,運營至親好友委託給他的資本。在這種委託經營方式下,盈虧都由資本所有者承擔,被委託人的風險較小,但須努力盈利以賺取酬金來積累資本。 從以上三種方式可以看出,對於創業之初自有資本較少的徽州商人,他們通過低息貸款、與人合資及出售服務等方式,既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大量資本將其經營規模擴大,又只需承擔少量風險,這是十分有利於鼓勵他們充分發揮其商業才能而經商盈利的。而那些經商致富的徽州商人,則常常將大量的資金轉化為金融資本。如徽商開設的茶行,在毛茶的收購季節時,將大量資金貸給急需資金的徽州茶商,之後又代理銷售茶商加工好的茶葉。有些徽商是用大量資本轉來經營典當業,他們利用這些具有高利貸性質的當鋪一方面大量賺取廣大農民和小生產者的錢,另一方面又有力地扶持了徽州糧商。每年米谷豐收的時候,徽州糧商如果收購的資金不足時,他們就將已收上來的米谷當給當鋪。這就既獲得了所需的資金,又可免去庫存費用。而當市場上米谷緊缺、價格飛漲時,他們又將囤積在當鋪中的米谷贖出進行拋售,從中大獲其利。由此可以看出,徽州商人通過多種靈活的資本運作方式,已經將相互間的商業資本或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進行融合。

善於開拓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徽商的途程觀念。途程是指地理、水陸交通路線方面的知識。明清時期,徽州"商賈四出",他們奔走於世界各地,主要從事長距離的商品販運貿易。長途販運活動不了解有關的地理、交通、關津、民俗以及物產行情等常識是無法進行的。徽商在前輩商人的傳授下和行走四方的過程中熟諳了這些知識,並將自己的多年積累編纂成商旅路程圖書作為經商行路的指南。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中葉休寧大賈黃汴的《一統路程圖記》,書中詳細介紹了各地道路的起訖分合、距離、行走難易和水陸驛站名稱、食宿條件、物產行情、社會治安、行會特點、船轎價格、名勝古蹟等。時人評價說:"商賈得之,可知風俗利害。萬里在一目中,大為天下利益"。 徽商在經營過程中所樹立起來的牢固的途程觀念和所掌握的豐富的途程知識,為他們開拓當時占國內市場絕大部分的廣大農村市場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徽商熟知交通路線,在商品運輸過程中可尋找到捷徑,從而可以縮短運輸時間、減少運輸費用;其次,徽商了解商品運輸路途中何處有險灘風浪、何地有響馬盜賊等等自然的和人為的危險,從而有可能設法避免這些危險,確保人身和貨物的安全;第三,徽商通曉各地的物產行情和民風民俗,避免了購銷過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動局面以及與客戶的溝通困難,從而在商業經營中能做到有的放矢、無往不勝。徽商在開發海外市場方面,由於明中期的海禁政策,沒有正常的渠道,只得以海盜方式走向世界,也就是走私,這雖然不值得提倡,但其業績也做得相當不錯,徽商主要是以藥、茶參與世界貿易。

以德治商

徽商本質上是儒商,其經營策略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以德治商",對此徽商有自覺和內在的理解和把握。徽商有很好的品牌意識,注重這種無形資產的建立,湧現出一批"老字號"。徽商具有商業上的遠見,並不惑於眼前小利。他們認為商家與顧客的關係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如果一時貪圖小利或敲詐顧客,雖然能給自己帶來暫時的利益,但卻毀壞了雙方長期合作的基石。徽商將商譽看作商品價值的一部分,認為樹立起良好的商業信譽,並以此獲得顧客的充分信賴才是商業興旺發達的保證。 因此,徽商大都通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去建立起良好的商業信譽,並極力維護這種信譽,視之比金錢更寶貴。這些思想在徽商的經營活動中處處可見。徽商注重誠信,講求商業道德,"一切治生家智巧機利悉屏不用,惟以至誠待人"。 徽商十分注重商品的質量,以優質服務去爭取廣大顧客。他們總是想顧客之所想,努力使顧客滿意。經營外銷茶的徽州茶商為了確保商品的質量,從毛茶的收購、茶葉加工,到最後的成品包裝,都十分下功夫。茶商在收購茶農的毛茶時十分看重質量,收購的毛茶要細嫩、緊結,碰到死茶、爛茶、斷折、紅蒂等現象較多的毛茶即拒絕收購。徽州茶商還總結出一整套鑑別毛茶真偽的方法,並著成文字,示之經辦人員,以防毛茶中攙假或雜以劣質的茶梗、茶子、茶朴等。將好的毛茶收購上來之後,"為迎合國外顧主心理起見",再將毛茶送入茶棧加工精製。當時徽州所產的珠茶、熙春、雨前等綠茶都是暢銷海外的名茶,這些徽茶品種的製作工藝極其複雜,從毛茶進號到出成品茶,一般都要經過焙、篩、扇、揀等工序,而且茶商對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和規定。 茶葉加工好之後,再"內用錫罐,外裝彩畫板箱",精心包裝完畢。這種精製的徽茶"遠銷上海,去路大旺";運往外洋,也是"獲利殊巨"。此外,徽州茶商還注意根據國外消費者的口味,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光緒二年,祁門胡元龍創建胡日順茶廠,改制紅茶,因其迎合了許多歐美消費者的口味而大受歡迎。

重視教育

徽商教育是一種良性循環的教育,自古以來形成的重視教育的風氣不僅造就了一大批縉紳官僚,也為徽商造就了大量具有相當文化基礎的商業人才,從而提高了徽商集團的文化品位和徽州人的整體素質,而有了一定文化品位的徽商集團,又更自覺地去重視教育,從而形成了徽州教育的良性循環。徽商重視教育,自古至今已成為習俗,納入其生命的一部分,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徽州人文化底蘊深厚,"富而教不可緩"是徽商篤信的信條,正是如此才"代不乏人",使徽商幾百年不衰,造就了一代徽商帝國。 徽商賈而好儒,徽州人在經商致富後都十分重視發展教育,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他們在"振興文教"上總是毫不吝惜地輸金資助。為了讓更多的子弟習儒就學,徽商積極捐資,廣建書院。明清時期,"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在清初時,徽州書院多達54所。徽商對子弟業儒無不寄予厚望,期待甚殷。有的家族明確規定,對族中聰穎好學的子弟,無力從師者,必須給予資助,並將此列入家典,世世遵行。徽州在這種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養的風氣下,出現了大量人才。清代各省狀元人數,安徽居第三位,有九人。安徽八府五州中徽州一府便占四人。這是徽州異於其他商幫之處,也是徽商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由於徽商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能夠做到冷靜地分析市場形勢,分析自然和社會諸因素對供求關係的影響,從而在進退取捨之間不失時機地作出正確的判斷。例如清代的鹽場,以兩準鹽場產鹽最多,鹽利最厚,因此淮鹽的專賣權便成為許多商幫競相逐利的對象。而清政府在考察任命兩淮總商時,規定堪當其任者應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於商人中擇家道殷實者",即"資重引多"的富商;其二,"於各商中擇明白曉事者",即"推淮商之乾敏者以錄有司之事",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能力和辦事幹練的人。徽商之所以能夠壟斷兩淮鹽業,與其中不乏"諳於鹽法,利弊周知"的人才是分不開的。

徽商衰落原因

清末的近百年間是徽商的衰落時期。徽商衰落的原因很多,除當時的苛捐雜稅太多以及太平天國起義等原因外,值得引起重視的有以下幾點:
官商結合的壟斷市場的結束
徽商的主體是鹽商。徽州鹽商在清政府實行"綱鹽制"時,其所經營的鹽業是受政策保護最多的,他們憑藉壟斷兩淮鹽引的特權,在徽商中實力最雄。而在道光年間清政府在兩淮實行"改綱為票"的鹽法改革,從根本上取消了徽州鹽商在兩淮鹽業中的壟斷特權之後,徽州鹽商居然沒有一點競爭能力,從此便一蹶不振。
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的衰落
外國商品加入競爭後,徽商沒有後發優勢。如徽州茶商在清光緒前由於外國不諳種茶之法,中國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也是處於壟斷銷售的貿易地位,故而能大獲其利,成為當時中國近代對外貿易中實力最強的商人集團。但富裕起來的茶商沒能居安思危。清光緒時,印度、錫蘭等國大面積引種茶葉成功,為了與中國爭奪國際市場,一是這些產"洋茶"的各國對本國茶葉出口採取免稅甚至倒補的鼓勵扶持措施;二是這些國家的茶商採用了近代化的工廠生產,使用機器制茶,極大地提高了其制茶的工藝。 與之相比清政府卻從鹹豐以來,逐年在提高茶葉關稅,茶葉的成本在加大;徽州茶商制茶仍舊限於作坊式的手工生產,落後的制茶工藝導致其茶葉質量已不如"洋茶"。此時的茶商仍寧願將大量資金浪費於奢侈性享受之中,也不願進一步提高生產工藝。 光緒二十三年,清兩江總督劉坤一借鑑國外機械制茶的經驗,明令以機器製造外銷茶,但徽州茶商因循守舊,缺乏近代化生產的開拓意識,他們以費多效微為名,激烈反對,此事只得作罷,中國的茶葉一方面由於關稅的原因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制茶工藝落後,質量不如"洋茶",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失去了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出口量逐年遞減。
積累的資本未用於擴大再生產
徽商經營方式是一種封建小農經濟。鴉片戰爭後,徽商沒有考慮後路,獲利後沒有用於擴大再生產,而是用於消費。江浙商人有一萬要變兩萬,而徽商發跡之後,往往不注重創業而注重功名,由原來勤奮敬業、吃苦耐勞,變成了貪圖享受、追逐功名、大興土木、廣建豪宅,把大量的金錢用於買田、置地、修祠、建房、娶妻、納妾、續譜、止坊,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商業資本萎縮。 如清鹹豐年問,徽商注定貴花黃金百兩、白銀八十萬兩在家鄉修建豪宅承志堂。全宅有七個樓層、九個天井,房屋60問,占地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正廳前後三開間結構、兩進迴廊,前有天井、外院、內院,後有書廳、花園、魚塘,還有娛樂廳、麻將廳、鴉片廳、小姐樓閣和保鏢、女傭住室等等,整幢建築裝飾考究,磚、木、石三雕俱全,其徽商巨富的鋪排遺風可見一斑。有的為了賞賜一個官位而揮金如土、攀親折桂,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影響了再生產的擴大,而且造成商業資本的嚴重匱乏,難以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而走向衰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