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八記》是斯雄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8年4月。
該書收有《琅琊山記》《凌家灘記》《大通記》等八篇散文。作者以其記者的獨特眼光,將徽州地區的風土人情、徽州文化、歷史故事有機結合於一體,通過文字與圖片的形式,把徽州地區的人文特色詳盡地表現出來,讓讀者對徽州地區有一個精確、到位的了解。該書圖文並茂,地域性較強,是一部較好的表現徽文化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徽州八記
- 作者:斯雄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首版時間:2018年4月
- 字數:20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徽州八記》為遊記散文集,立足琅琊山、凌家灘、花戲樓等安徽八景,以獨特視角,用準確凝練、富有美感的語言,穿透歷史煙塵,于山川地理、民風民俗、歷史遺址、自然風物、現實人文中展現安徽獨具特色的人文底蘊和厚重歷史承載。書中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歷史與現實結合,寫實與抒情並重,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品目錄
自序:心游萬仞的樂與趣 琅琊山記 凌家灘記 石牌記 大通記 小崗村記 淠史杭治水記 科學島記 花戲樓記 後記 |
作品鑑賞
《文心雕龍·物色》指出:“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作家寫氣圖貌、屬采附聲之際,只有心隨物宛轉而物亦與心徘徊,才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斯雄所著《徽州八記》,雖寥寥八記,卻以少總多,既充分展示出八百里皖江水、七千萬江淮人的政治、經濟、科技、歷史、山川、人文、藝術和精神風貌,又完美表達了作者對江淮大地深入的了解、深沉的熱愛和深刻的思考。
“以少總多”,必然要求選材嚴,作者必須選取有代表性的描寫對象。《徽州八記》的選材是嚴而又嚴的。《凌家灘記》介紹含山縣距今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所代表的“凌家灘文化”,特別是其玉文化含蘊的中華文化禮制規範的博大精深。《小崗村記》記敘了鳳陽小崗村民率先在全國實行包乾到戶,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第一幕的壯志豪情,讚美了江淮兒女敢為天下先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擔當精神。《淠史杭治水記》和《科學島記》則以濃墨重彩之筆,抒寫安徽淠史杭水利工程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科技創新;前者是安徽勞動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建的治水奇蹟,後者是安徽科技工作者在“科學島”攀科技高峰、為華夏爭光的華彩樂章。一唱三嘆的《石牌記》和《花戲樓記》,分別講述中國戲曲之鄉懷寧縣石牌鎮哺育出“京劇之父”徽劇、名揚海內外的黃梅戲及亳州花戲樓磚雕木雕彩繪“三絕”藝術的傳奇故事。
“情貌無遺”,必然要求開掘深。選材嚴和開掘深有機結合,才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才能以點帶面,由個別上升到一般。頗具懷古幽思的《琅琊山記》本意並不是懷古,它既對安徽山水的人文底蘊大加稱頌,更對歐陽修治理滁州的“寬簡之策”擊節讚賞,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值得後來治滁者三思。《大通記》雖然惋惜昔日“小上海”的繁華不再,但由此而萌生的“通於大道、順應自然”的徹悟,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物事如此,人與人生,亦大抵如此”。《凌家灘記》以大量出土文物,事實勝於雄辯地證明安徽歷史文化的燦爛久遠,作者還進一步思考人不能簡單停留在今不如昔或者昔不如今的片面武斷思維中。《淠史杭治水記》對“人定勝天”窮本溯源的思考,則具有正本清源的意義。人類唯有積極探尋宇宙奧秘,掌握自然規律,才能“制天命而用之”,絕不能機械地理解“人定勝天”,更不能違背客觀規律辦事。
安徽歷史的燦爛久遠,江淮兒女的時代擔當,八皖山水的文採風流,江邊小鎮的繁華新夢,大別山區的全國之冠,大湖名城的科技創新,戲曲之鄉的矢志堅守,藝術世界的人生追求,這就是《徽州八記》所傳揚的徽風皖韻。江淮大地的八個景觀被作者心靈化了,而作者的所思所想,也藉助著意選取的對象而顯現出來。這就是《徽州八記》的“藝術”——“物色盡而情有餘”。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5月10日,《徽州八記》入選5月文藝聯合書單。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徽州八記》 | 2018年4月 | 安徽文藝出版社 | 978-7-5396-52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