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馬努戰役

德西馬努戰役

德西馬努戰役是古代歐洲的羅馬共和國迦太基之間的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德西馬努戰役
  • 地點:古代歐洲
戰役背景,戰役經過,戰役結果,

戰役背景

公元前215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烽火燒遍整個地中海西部。除了巴卡家族主導的義大利西班牙戰場,本土的元老院中的主戰派也控制了局勢,進而從南部威脅羅馬勢力範圍。但共和國海軍已開始在突尼西亞海峽附近巡航,隨時準備攔截重建中的迦太基艦隊。因此,元老院在一段時間內就嘗試迂迴前進,並將戰場選擇到了撒丁島
直到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撒丁島的東部與南部海岸都是迦太基殖民地。按照他們與羅馬的和談條件,這裡也沒有被作為賠償割讓出去。然而,由於迦太基人在戰後轉向發展內陸農業和礦業,致使海外商業基地的重要性下降。於是,羅馬便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巧妙的將迦太基留居者驅逐出去。
對於初涉海外殖民的羅馬共和國而言,撒丁島是一塊潛力巨大的處女地。上面不僅有足夠供養移民團體的沿海農業,還有亟待開發的內陸牧區和豐富礦藏。只是由於土著人群的激烈抵制,以上期許都未能獲得很好落實。加上共和國的主要經營方向是在波河流域,就讓撒丁島在很長時間內都容易被人忘卻。
到了公元前216年,坎尼戰役的訊息從海路傳到撒丁。大量分布在島嶼西部和內陸的居民,開始策動反抗羅馬殖民的大規模起義。他們推選一位擁有迦太基血統的貴族漢普西科拉來擔任首領,將羅馬勢力完全壓縮在以南部海港為主的幾個據點內。當時的羅馬已沒有多餘兵力支持海外,讓撒丁駐軍的情況非常糟糕。但漢普西科拉也知道自己的部隊實力有限,不可能靠山民就拿下這些沿海城池。因此,他立刻幾波人渡海求援,向突尼西亞本土和西班牙戰區索要部隊。
德西馬努戰役
後人繪製的 漢普西科拉畫像
此時的迦太基元老院,基本上已認同了由漢尼拔策動的反羅馬大戰。但撒丁島的位置過於偏遠,既不能有效支持西班牙戰場,也不能影響西西里局勢。只是出於兩條戰線的局勢不明,才勉強同意讓萬餘名軍隊改變航線,先將撒丁島上的羅馬殘軍驅逐。然而,地中海上的惡劣天氣,又讓運輸艦隊遭遇暴風襲擊。不得已之下,迦太基艦隊改在巴利阿里群島停泊,免得在海上全軍覆沒。這個意外也給局勢發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
第二年,羅馬的可怕動員水平開始展現威力。一支新組建的生力軍被派往撒丁島,並由新到任的執政官提圖斯(提圖斯·森普羅尼·格拉古)指揮。加上原本的殘餘駐軍,共和國在島上的人手擴增到20000步兵和1200名騎兵。對於這個重要性排不進前3的次級戰場而言,無疑是具有決定性的強大力量。提圖斯也非常清楚,島上的有限資源不適合大軍長期活動,便利用一切辦法引誘起義者向自己主動發起進攻。漢普西科拉的兒子希奧斯特斯,就因為輕敵冒進而與羅馬軍團正面衝撞。
德西馬努戰役
當時的撒丁本土居民 依然處於鐵器時代初期
德西馬努戰役
撒丁人的裝備
由於地域封閉等原因,這個階段的撒丁島土著依然處於鐵器時代初期水平。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是當年從地中海東部遷徙而來的海民後裔,並一直保留著邁錫尼特色的武士階層文化。少量的披甲貴族,以長矛和劍盾作為殺傷武器,並在戰時擔任衝鋒主力。依附於他們的普通聚落成員,不少是用弓箭進行掩護的輕步兵力量。雖然可能配有護甲和短劍,但終究不以主力陣戰為特產。結果,希奧斯特斯的部下一觸即潰,損失了5700多義軍成員。

戰役經過

公元215年秋季,撒丁人期盼已久的援軍終於抵達,並在島嶼西部的羅斯城登入。為首的將領是綽號禿頭的哈斯德魯巴。除了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非洲森林象,他的主要優勢在於1500名騎兵,略多於羅馬對手。但步兵數量不過萬人,還不到強敵主力人數的50%。在獲得漢普西科拉召集的5000撒丁義軍支持後,勉強有了同提圖斯決戰的本錢。同樣鑒於島上的資源匱乏,哈斯德魯巴也不願意將本地戰局拖入長期對峙,決心利用正面交戰解決問題。於是就率軍朝著南部的羅馬據點進發。
德西馬努戰役
當代的羅斯古城遺址
德西馬努戰役
圖中的紅點 為羅馬控制據點
面對來勢洶洶的迦太基-撒丁聯軍,提圖斯和部下都感到求之不得。沒有等對方抵達駐軍城市,已調集主力前往迎接。但出於謹慎考慮,雙方都在打照面後沒有立即輕舉妄動,轉而紮營對峙三日。期間,羅馬以軍中的義大利輕步兵出擊騷擾,迦太基同樣有陣營內努米底亞標槍手還擊。只是雙方的總體原則都是儘快完事,不願意為落後的島嶼花費太多時間,因此就不約而同的展開了最終會戰。
提圖斯用最經典的共和國戰術布置戰陣,20000名軍團步兵以中隊為單位展開,形成穩固的前後三線配置。公民騎兵與義大利同盟位列左右兩翼,直面數量略多的迦太基對手。由於本方有非常明顯的數量優勢,羅馬人也不擔心對方會在忙於正面廝殺之餘,分出大量奇兵進行迂迴。
德西馬努戰役
德西馬努戰役中的兩軍布陣
哈斯德魯巴也的確為數量問題所困擾,只能拉長陣線長度,勉強與羅馬軍團保持完整對峙。這支部隊來自北非本土,基本上以使用希臘裝備的突尼西亞和利比亞傭兵為主,所以能在正面衝突中堅持交長時間。他們擺出經典的希臘方陣,占據全軍的右翼和中路部分。漢普西科拉的撒丁義軍勉強被哈斯德魯巴部署在左翼部分。迦太基人的北非公民騎兵被配屬右翼外側,努米底亞輕騎兵按慣例居於左翼,彌補撒丁島民缺乏騎馬部隊的糟糕現實。
此後的4小時內,雙方部隊由不斷接近演變為殊死搏殺。北非步兵的頑強,讓他們擋住了羅馬軍團的消耗式打法。在雙方體能水平接近的時候,羅馬線列的正面也很難對希臘方陣產生決定性優勢。雖然迦太基國內的非首都人口皆為第二等級,但公民身份依然有相應的榮譽感和自主軍事訓練傳統。這讓北非本土士兵的戰力,在布匿戰爭中都有很大體現。羅馬則因大量戰損而擴大招兵對象,使得單個軍團的素質有所下降。在這些人完成長期服役的錘鍊之前,對上迦太基菁英也沒有太多優越感可言。此外,迦太基騎兵的微弱優勢,也因羅馬方面的同類部隊水平不高而尤為顯著。
德西馬努戰役
北非的本土公民部隊 一直是迦太基軍事力量精華
然而,撒丁本土武裝終究是聯軍的薄弱環節。面對羅馬右翼的不斷衝擊,他們的結構性弱勢開始被逐步放大。尤其是居於隊伍前列的披甲武士被擊殺後,缺乏必要準備的平民附庸很難堅持太久。

戰役結果

最後,隨著首領漢普西科拉的陣亡,這些撒丁本島居民被軍團完全擊潰。在羅馬前排隊伍進行追擊的同時,後方中隊及時迂迴,從側翼攻擊北非步兵們的側翼。經過長時間消耗的迦太基步兵,就在兩個方向的重壓下出現潰退跡象。當隊伍完全被提圖斯的部下衝散,哈斯德魯巴也在亂軍中被對方俘虜。
德西馬努戰役
漢普西科拉的陣亡 致使撒丁義軍首先潰敗
少量迦太基步兵卻沒有完全失去秩序,他們較為完整的退往西海岸,卻在沿途的牛角地被追上擊敗。於是,只有更少的人得以回到艦隊停泊的錨地,並搭乘60艘五列槳戰艦撤回北非。
不幸的是,他們再次遭到巡航的100艘羅馬戰艦圍攻。在短促的海戰中,7艘迦太基船被俘虜,餘下的戰艦如驚弓之鳥般衝上北非海岸。由此,迦太基的奪回撒丁島計畫,就以失敗而徹底告終。
隨著撒丁島問題的解決,羅馬得以騰出更多兵力用於東西兩條戰線。迦太基方面則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前進基地。倘若撒丁完全被其控制,那么西班牙東海岸、義大利西北和高盧的馬西利亞城,都將處於艦隊的突襲範圍。羅馬的分兵策略將受到嚴重打擊,而漢尼拔與北非本土的聯繫會更為緊密。
德西馬努戰役
撒丁島的局勢問題 也讓羅馬繼續保持戰略主動
不過,招致慘敗的撒丁本島義軍,也沒有完全放棄對羅馬方面的抵制。一直到數百年後的帝國時代,他們還將征服者的控制區域限定在沿海。只是對迦太基和漢尼拔來說,這點堅韌不拔已無法再幫自己奪得戰略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