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羅斯特效應

德羅斯特效應

德羅斯特效應(Droste effect)是遞歸的一種視覺形式,是指一張圖片的某個部分與整張圖片相同,如此產生無限循環。這種圖片可以通過名為 Mathmap的數學軟體製作出來。

基本介紹

起源,特點,體驗,舉例,製作,

起源

德羅斯特效應的名稱是由於荷蘭著名廠牌德羅斯特(Droste是創立於1863年的荷蘭第一大朱古力品牌),可可粉的包裝盒,包裝盒上的圖案是一位護士拿著一個有杯子及紙盒的托盤,而杯子及紙盒上的圖案和整張圖片相同。這張圖片從1904年起開始使用,數十年間只進行了一些小幅的調整,後來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概念。詩人及專欄作家Nico Scheepmaker在七十年代起,開始使用“德羅斯特效應”此一詞語。

特點

德羅斯特效應就好像是說,你拿著一面鏡子,然後再站在一面鏡子前面,讓兩面鏡子相對。你看到鏡子裡面的情景,是相同的,無限循環的。最經典的就是一個人拿著一個相框,相框裡他拿著相框……基本就是“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的故事。
德羅斯特效應德羅斯特效應
德羅斯特效應是一組非常有意思的照片,非常神奇,有的需要你花時間去辨別,如果你在這些圖像上盯著太久,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越來越走到框架裡面,甚至造成頭暈、胸悶、腦子混亂…這種神奇的效果稱為“德羅斯特效應”。

體驗

如果你想自己真正的體驗一次,那么找兩面大鏡子,使其以“丨 丨”的形式互相平行放置。在光線好的情況下,你站在兩面鏡子中間,就可以看到許多的“小空間”。
德羅斯特效應

舉例

在電影《盜夢空間》中,造夢者們還特別就“德羅斯特效應”引入進夢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演示解說了一番。迪卡普里奧測試佩姬的題目中要求她製造的“迷宮”,第三幅符合考試要求的循環圓形也與此有關。
德羅斯特效應德羅斯特效應
在夢境設計師艾倫.佩姬第一次嘗試被藥物催眠進入夢中時,在其“被殺死”喚醒之前,她曾在夢境中製造過“並不十分危險”的空間,即拉動兩面大鏡子平行相對,可以創造出很多小空間,而隨之佩姬擊碎的,正是一種視覺幻境(出現在夢的第二層)。
等到後面,萊維斯帶佩姬參觀講解,就正式引入了這套效應。這種視覺形式主要套用在夢境設計師設計的迷宮中,利用無限循環、遞升效果設計複雜無懈可擊的夢境,輔助盜夢行動前的一切準備工作,以確保準確無誤地植入、入侵、操控思想、解夢、甚至同歸於盡。

製作

這些圖片是來自網友自製的,非常有意思。這種照片是通過名為 Mathmap的數學軟體製作出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