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菲氣象定律”,即: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也就是說,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套用這一定律,有可能還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爾菲氣象定律
- 包含: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
- 目的:有可能還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率
- 包括:生產、採購、銷售計畫
簡介,影響,國外發展,相關信息,體制制約,
簡介
如果商家事先知道天氣走勢,在生產、採購、銷售計畫中考慮到氣象因素,趨利避害,不僅能夠避免損失,而且還可以在競爭中獲取一定的優勢。
據中國氣象局開展的全國氣象服務效益評估項目的結論表明:中國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服務每年至少在經濟社會中產生了3328億元效用;投入產出的效益可達1∶69。而這一比例各地不平衡,北京市1∶221,廣東省1∶99。
影響
德爾菲氣象定律 受“德爾菲定律”影響,如今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氣象信息服務不僅日趨多元,還逐漸形成了產業,並衍生出了“空調指數”“冰淇淋指數”“泳裝指數”等跟氣象有關的經濟指標。例如在德國,每當該國平均氣溫超過22攝氏度時,啤酒就開始暢銷,在此基礎上氣溫每上升一攝氏度,啤酒平均每天便會多銷230萬瓶——這就是著名的“啤酒指數”。
另外,有行銷專家推算出了一個有趣的數據,流通類銷售額的65%取決於天氣。因為天氣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們的消費行為。氣溫相差1攝氏度或降水量增減1毫米,反映到商場的客流和銷量都會有明顯變化。
國外發展
國外在開展商業化氣象服務方面,大致有三種類型:完全由國家氣象部門從事商業化肯己訂服務,以紐西蘭為代表;國家氣象部門只搞公益無償服務,由私人公司開展商業化服務,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國家氣象部門既搞公益服務又搞商業化服務,同時也允許私人公司從事商業化服務,以應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為代表。
三種類型中,以美國、日本的氣象經濟發展得最好。在美國,氣象服務體制公私分明:國家氣象局部門向社會和私營氣象公司無償提供有關普通氣象信息服務,私人氣象公司經過審查登記後,專門向不同行業提供個性化氣象服務。但一開始,美國的氣象服務體制並不是如此,其氣象服務私營化過程也是比較緩慢的。
大約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商業氣象服務市場開始出現,當時私營公司主要進行一霉驗囑些商業氣象服務,但受限於資金和技術,商業氣象服務市場發展遲緩。直到1991年,美國政府對公私氣象服務的界限進行了劃分,初步確立了公私合作的氣象服務體制,但兩者如何合作並沒有理順。柯林頓政府上台後,開始進行果斷的氣象服務改革,將原來國家公益氣象服務全部實現私營化。
根據美國國會1996財政年度預算案,政府決定從1995年10月開始,國家氣象局停止三種分類氣象信息:停止向非聯邦政府部門提供火災氣象預報服務;停止海運氣象信息廣播,海洋氣象由美國海岸警衛隊接管;停止向新聞機構提供全國勸櫻套天氣概述。從1996年4月開始,國家氣象局又全部停止播發有關農業分類氣象信息廣播服務。
美國已擁有2000多家私營商業氣象服務公司,它們經營靈活,業務紛紛擴展,能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優勸厚罪質服務,也讓用戶更切實感受氣象服務能加強防災避險和提高經營效益。這些私營商業氣象服務公司一年就有幾十億美元的營業額。
相關信息
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氣象有償服務就出現萌芽狀態,1985年,國務院批准氣象部門開始開展有償氣象服務。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國歸刪元歡許多氣象台也陸續歸束開展了針對特定企業、特定行業的專業氣象服務。廣東省氣象台每年會為40-50家企業提供有償的專業服務,包括航運、供電、港口、海上石油平台、海上工程等等,服務內容既包括臨近性短時精準預報,也有未來一段時間,如一個季度、半年的天氣預測,後一種服務一份產品價格在200-300元。
相對於歐美、日本相對成熟、健康的氣象經濟,國內的氣象經濟雖然已經走過了25年的歷程,但仍未成氣候。可以說,中國的氣象經濟目前還在起步階段。
國內民眾已經習慣於免費獲取氣象信息,一時還沒有接受有償氣象信息服務的概念。而且,國內的企業、行業也不太認識氣象經濟,很少主動地做這方面工作。
幾乎所有的戶外行銷活動負責人對氣象服務的認知幾乎都停留在風霜雨雪和戶外活動上。他們能做的是提前兩個星期根據公共氣象服務關注天氣趨勢,然後做兩手準備,無論下不下雨都得搭雨棚,如果一切順利還好,如果遇到雨天,那么提前準備的雨傘雨衣或者就近的避雨場館就派上用場了。
企業普遍認為公共享辨罪挨氣象信息已經足夠,並沒有通過掌握更精細化氣象產品來拓展商機的意識。一些對安全有特別要求的行業,對氣象資訊服務也大都是保障安全的需求,沒有增效的概念。
雖然國內氣象部門在拓展氣象經濟方面乏力,跨國氣象公司卻已經對中國虎視眈眈。像美國國際氣象服務公司、日本天氣新聞公司等先後在廣東、上海開設分支機構,並取得資訊、諮詢服務的營業許可證,從事遠洋導航氣象服務。比如對於海洋氣候預報,日本的氣象服務公司不僅可以做到預報海上天氣狀況,而且可以為不同噸位的航海船隻規劃最佳行駛路線,以避開海浪襲擊,僅這一項服務就拉走了中國大陸90%的業務。
體制制約
目前國內的氣象經濟發展還受到很多束縛。像氣象預報有一個硬傷,就是它不可能做到100%準確,預報不準帶來的損失該誰負擔,說不清楚。
根據《氣象法》的規定,中國不允許非氣象部門從事氣象經濟,也不允許私人採集氣象數據,從法規層面上就限制氣象經濟的發展。目前國內的氣象觀測數據並沒有充分公開,即便允許設立私人氣象公司,它能提供的服務也非常受限。而長期以來,氣象部門由於受到計畫經濟體制的影響,一直採用事業單位運作模式,沒有真正面向市場,面向市場的動力也不強。
氣象信息在供給與需要之間是不對稱。一些企業更需要比較長期的氣候分析,而氣象部門對長期氣象的預報準確性不高,無法滿足客戶對預報準確性方面的需求;氣象部門目前提供的產品還比較粗糙,信息未深加工,往往只能簡單地告訴客戶天氣的信息,而缺乏氣候對行業、對產品的影響分析,無法告訴氣候對客戶的生產及銷售活動具體帶來什麼影響,無法為商家的管理和決策層在採購、物流、客流等各個環節上提供指導,針對性不強。
由於一些行業活動的特殊性,對氣象信息提出要求是高質量、精細化,而這正是有償和公共不太一樣的地方,氣象部門在這方面也比較薄弱。
相對於歐美、日本相對成熟、健康的氣象經濟,國內的氣象經濟雖然已經走過了25年的歷程,但仍未成氣候。可以說,中國的氣象經濟目前還在起步階段。
國內民眾已經習慣於免費獲取氣象信息,一時還沒有接受有償氣象信息服務的概念。而且,國內的企業、行業也不太認識氣象經濟,很少主動地做這方面工作。
幾乎所有的戶外行銷活動負責人對氣象服務的認知幾乎都停留在風霜雨雪和戶外活動上。他們能做的是提前兩個星期根據公共氣象服務關注天氣趨勢,然後做兩手準備,無論下不下雨都得搭雨棚,如果一切順利還好,如果遇到雨天,那么提前準備的雨傘雨衣或者就近的避雨場館就派上用場了。
企業普遍認為公共氣象信息已經足夠,並沒有通過掌握更精細化氣象產品來拓展商機的意識。一些對安全有特別要求的行業,對氣象資訊服務也大都是保障安全的需求,沒有增效的概念。
雖然國內氣象部門在拓展氣象經濟方面乏力,跨國氣象公司卻已經對中國虎視眈眈。像美國國際氣象服務公司、日本天氣新聞公司等先後在廣東、上海開設分支機構,並取得資訊、諮詢服務的營業許可證,從事遠洋導航氣象服務。比如對於海洋氣候預報,日本的氣象服務公司不僅可以做到預報海上天氣狀況,而且可以為不同噸位的航海船隻規劃最佳行駛路線,以避開海浪襲擊,僅這一項服務就拉走了中國大陸90%的業務。
體制制約
目前國內的氣象經濟發展還受到很多束縛。像氣象預報有一個硬傷,就是它不可能做到100%準確,預報不準帶來的損失該誰負擔,說不清楚。
根據《氣象法》的規定,中國不允許非氣象部門從事氣象經濟,也不允許私人採集氣象數據,從法規層面上就限制氣象經濟的發展。目前國內的氣象觀測數據並沒有充分公開,即便允許設立私人氣象公司,它能提供的服務也非常受限。而長期以來,氣象部門由於受到計畫經濟體制的影響,一直採用事業單位運作模式,沒有真正面向市場,面向市場的動力也不強。
氣象信息在供給與需要之間是不對稱。一些企業更需要比較長期的氣候分析,而氣象部門對長期氣象的預報準確性不高,無法滿足客戶對預報準確性方面的需求;氣象部門目前提供的產品還比較粗糙,信息未深加工,往往只能簡單地告訴客戶天氣的信息,而缺乏氣候對行業、對產品的影響分析,無法告訴氣候對客戶的生產及銷售活動具體帶來什麼影響,無法為商家的管理和決策層在採購、物流、客流等各個環節上提供指導,針對性不強。
由於一些行業活動的特殊性,對氣象信息提出要求是高質量、精細化,而這正是有償和公共不太一樣的地方,氣象部門在這方面也比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