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之知是指關於人們以道德修養或理性為基礎而獲得超經驗知識的認識。北宋張載《正蒙·大心》:“德性之知,不萌於見聞。”《神化》:“窮神知化,與天為一,豈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爾。”德性之知不產生於見聞,非個體主觀努力所能達到,而是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結果。它是“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大心》)的知,與“心”通用,具有思維頓悟的功能。《大心》:“天之明莫大於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幾萬里之高也;天之聲莫大於雷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幾萬里之遠也;天之不御莫大於太虛,故必廓之,莫究其極也。人病其以耳目見聞累其心而不務其心,故思盡其心者。必知心所以來而後能。”如果摒棄其神秘色彩,就其合理核心看,它與理性認識是大體相符的。參見“見聞之知”。
相關詞條
- 德性之知
德性之知是指關於人們以道德修養或理性為基礎而獲得超經驗知識的認識。北宋張載《正蒙·大心》:“德性之知,不萌於見聞。”《神化》:“窮神知化,與天為一,...
- 見聞之知與德性所知
見聞之知與德性所知是中國北宋哲學家張載關於認識論的重要概念。...... 見聞之知起於感官與外物的交接,是"耳目內外之合",即通過感官達到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德...
- 見聞之知
“德性之知”的對稱。 人們通過感官接觸外界事物而獲得的知識。 北宋張載《正蒙·大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它只是“小知”,不如脫離見聞的“德性之...
- 麗物之知
黃宗羲認為人的知識有兩種:“麗物之知” 和 “湛然之知”,也即是北宋哲學家張載所提出的“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湛然之知”(德性之知)的意思是:在...
- 王畿評傳
權實的兩重性,對於提出的一些新的命題進行了分析,說明他哲學思想的本質特徵和...(二)良知是德性之知,知識是聞見之知(三)良知是本來之真,知識是生死之本...
- 哲學知識全知道
“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60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60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61 【儒學人物】 周公--儒學的奠基人和先驅61 孔子--千古聖人62 儒--恢復周禮的哲...
- 成聖之道
第三章“程伊川之致知與涵養工夫”,是藉助程伊川對“格物致知”工夫的體會和講論,運用哲學詮釋整理出一套較全面地由“聞見之知”轉化出“德性之知”的道德工夫...
- 王廷相(明代學者)
王廷相重視“見聞之知”,極力反對宋儒所謂的“德性之知”,反對王守仁的“致良知”說。他認為知識是“思”與“見聞”相結合的產物。要求在實踐中練習,這才是“...
- 宋元明清哲學
程頤也區別“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他所說的“德性之知”主要是對“理”的認識,同張載所謂“德性所知”有一定區別。程頤論求知方法,強調格物,說“今人...
- 二程墓
二程墓有三個墓冢,二前一後,前者為程頤程顥之墓,後者是其父親之墓,意為父...而“德性之知,不假聞見”,只要“知性便知天”(《遺書》卷二)。考察了“...
- 格物論
知之對象,則是內在於人心的天賦,即道德天理,故“致知乃本心之知” (《朱子語類》卷十五),也就是張載所說的“不假聞見”的“德性之知”。人之不知只是被...
- 具身道德的心理機制及其干預研究
內容簡介道德判斷和德性發展是心理學領域研究熱點之一,具有極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道德發展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怎樣促進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更是道德...
- 大師思想集萃:哲學知識全知道
“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60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60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61 【儒學人物】 周公--儒學的奠基人和先驅61 孔子--千古聖人62 儒--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