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雖然坦克早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已出現於戰場上,可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各方對於該如何使用坦克還是意見分岐。多數的保守派軍人堅持步兵才是戰場上的主力,坦克只是配屬步兵的支援兵器,用以突破陣地和支援火力而已,只有少數如
古德里安將軍等預見到裝甲兵在未來戰場上的主宰地位。
1934年,德軍對於未來裝用作戰的構想是以兩種坦克為主:一種是數量較多,搭載高初速火炮的坦克,據此研製後來的三號坦克。另一種則僅扮演火力支援角色,搭載一門大口徑火炮,以發射榴彈來支援步兵突破的坦克,這就是四號坦克的初衷。因此,四號坦克的原始設計其實是一種支援坦克;又因為德國境內橋樑負荷的限制,所以四號坦克的重量限制在24噸以下,並規定要與三號坦克在零件方面有很高的通用性。
1934年1月11日,德國陸軍武器署提出了一項坦克規格需求方案,主要戰鬥由兩種坦克搭配:主戰坦克配備高初速火炮,而支援型坦克則搭配大口徑炮(即後來設計的四號坦克)。軍方計畫開發一款重24噸、最高時速35千米/小時、安裝一門可發射高爆彈的短管大口徑火炮的坦克,作為掩護步兵攻擊的輔助坦克。
研製歷程
1934年,
克虜伯公司、萊茵金屬及MAN生產的三款試驗型坦克開始進行測試,結果克虜伯公司的坦克被選中,並以四號坦克A型的名稱進行量產。第一輛四號坦克A型於1937年10月製造出來,隨後的六個月則繼續生產另外35輛同型車,並繼續改進工作。但由於為了簡化結構花了不少時間,直到1939年時四號坦克才能進行量產,此時已經發展到D型了。
1940年,德國為克虜伯公司的四號坦克及戴姆勒-賓士公司的三號坦克提出一個標準化的方案。德國政府原計畫把大部份四號坦克分配給步兵及防禦工事,但由於三號坦克的不足,才使得四號坦克得以承擔其三號坦克的戰鬥任務。四號坦克陸續參與了
波蘭戰役以及
法國戰役,最後在1941年進入
蘇聯戰場。雖然該坦克設計良好,但薄弱的裝甲使其難以勝任三號坦克的作戰任務,故在大戰期間該坦克仍持續不斷的進行修改。直到當德國開發
五號中型坦克並將之投入於戰事後,很多四號坦克才由前線退下來,並開始被五號中型坦克所取代。
從1939年10月,四號坦克正式批量生產開始,至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時為止,德國各軍工廠多種型號的四號坦克總計生產了8870輛。
技術特點
總體布局
四號坦克在發展中有A、B、C至J等10個不同型號,而且各型四號坦克之間性能上也有若干差異。四號坦克戰鬥全重為18.4~25噸,因具體型號而異。
四號坦克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無線電員兼機槍手。A型的車長5.6米,車寬2.9米,車高2.65米。從總體布置上看,前部為駕駛艙和傳動裝置艙,駕駛員居左,無線電員兼機槍手居右,他們有各自的艙門。中部為戰鬥室,裝75毫米火炮,車長席位於炮塔後部中央,炮長位於火炮左側,裝填手位於火炮右側。炮塔側面開有多個小艙門,便於補充彈藥和乘員用手槍向外射擊,但對炮塔的防護性有較大削弱。車體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遞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武器裝備
四號坦克的主要武器為1門75毫米火炮,但各型間的火炮身管長度卻有差異。四號坦克A~F型採用的是24倍口徑的KwK37型火炮,F2型和部分G型為43倍口徑的KwK40型火炮,G、H、J型為48倍口徑的KwK40型火炮。坦克火炮身管加長的目的,主要是從支援步兵作戰和打坦克轉變為以反坦克作戰為主。24倍徑KwK37型火炮為立式炮閂,電擊發裝置,火炮的高低射界為-10~+20度,彈種包括:榴彈(65%)、穿甲彈(25%)和發煙彈(10%)。火炮彈藥基數:A型,122發;B~F型,80~87發。穿甲彈在2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僅能擊穿30毫米厚的鋼裝甲,威力明顯不足。KwK40型43倍口徑的火炮,穿甲威力提高到98毫米(1000米距離)和63毫米(2000米距離)。KwK40型48倍口徑的火炮,更進一步提高到106毫米(1000米距離)和64毫米(2000米距離)。由於炮彈的重量較輕,遠距離上的速度下降快,威力大減,因此,四號坦克多用於近距離上攻擊敵方坦克。
四號坦克的瞄準裝置為望遠鏡式,倍率2.5倍,視場24度。
四號坦克的輔助武器為2挺7.92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置機槍。前置機槍安裝在球形機槍座上,有-10~+20度的高低射界。機槍的彈藥基數為2500~3150發,因型號而異。
動力裝置
四號坦克在發展改型過程中,坦克動力幾經變化。A型為V型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230馬力。B型為A型的功率提高型,最大功率增大到265馬力。C型從第41輛生產型坦克開始,採用改進了點火裝置的邁巴赫HL120TRM型汽油機,最大功率提高到300馬力,該動力裝置一直沿用到J型坦克。四號坦克的變速箱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有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
該坦克的懸掛裝置為平衡懸掛式,每側8個負重輪中,每兩個為一組,連線到鋼板彈簧上。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誘導輪處有履帶張緊度自動調節裝置。每側履帶上部有4個托帶輪。履帶為高錳鋼鑄造件,每側有99塊履帶板。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200千米。
裝甲防護
四號坦克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式結構。各型四號坦克的裝甲是不斷加厚的。以產量最高的四號坦克H型為例,車體前穿甲厚度達到了80毫米,側面為30毫米,後部為20毫米;炮塔的正面裝甲為50毫米,側面和後部為30毫米,頂部為10毫米。四號坦克的H型和J型更在履帶兩側加裝了側裙板,炮塔側後部加裝了護板,使坦克防護性能更為提高。
性能數據
衍生型號
四號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在投入批量生產的7年多的時間裡,先後生產出A~J型共10種型號的四號坦克,反映出戰時的特點,一旦在戰爭中發現坦克設計和製造上的不足或缺陷,便立即加以改進。下面分別介紹各型坦克的特點。
A型
該型是四號坦克的基本型,戰鬥全重為18.4噸,發動機的功率為230馬力,從1937年10月到1938年3月,共生產了35輛,參加了對波蘭和法國的“閃擊戰”。主要裝甲厚度僅15毫米,裝甲較薄。其實,即使是A型,不同月份生產的坦克,也有細微差別,如彈藥數量不同,車體正面裝甲厚度不同,有無高射機槍架等。該型坦克主要用作培訓裝甲兵及製造技師。
B型
B型坦克主要改進是在戰車主要部位加厚了裝甲,達到了30毫米,因而使戰鬥全重增加到18.8噸。發動機的功率增大到265馬力,車體形狀也有若干變化。1938年4月至9月間共生產了42輛。B型坦克參加了對波蘭和法國的作戰。
C型
該型坦克是1938年研製方在生產了42輛B型後,又進行了局部改進,軍方此時將四號坦克定位為自行火炮。
D型
D型坦克是德國實施的波蘭戰役後,1939年9月27日正式授予四號坦克D型的軍方編號為Sd Kfz 161。D型坦克在1939年10月至1941年3月間製造,共生產了229輛。車體和炮塔的側面和後面的裝甲加厚,使戰鬥全重增加到20噸。車體正面的裝甲板改為表面硬化的裝甲鋼板。在第1、第3、第5、第7和第8負重輪處加裝阻尼器。為了執行進攻英國的“海獅”計畫,德國1940年7~8月份,還將48輛D型坦克改裝成潛水坦克。後由於“海獅”計畫未能實施,這批潛水坦克僅在布格河作戰中使用過,後來又改為普通坦克。
E型
E型坦克於1940年9月至1941年4月間共生產了223輛。根據波蘭戰爭中的教訓,在車體正面又加裝了30毫米厚的附加裝甲板,使戰鬥全重達到了21噸。炮塔後部增加了外部儲物艙。
F/F2型
F型和F2型坦克從1941年4月到1942年2月,共生產了462輛。該兩型坦克主要改進是加厚了裝甲,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到了50毫米,使戰鬥全重達到了22.3噸。另一個重大的改進是,增加了負重輪和履帶的寬度。F2型是在F型的基礎上,換裝了43倍徑的75毫米火炮,提高了火炮的威力,戰鬥全重增加到23噸。F型和F2型總生產量為175輛。
G型
G型坦克從1942年5月到1943年6月,共生產了1687輛。G型坦克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對付蘇軍的“T-34衝擊”,將火炮身管長從24倍增大到43倍,並進一步增長到48倍,提高反坦克作戰的能力。炮塔根部和車體的形狀也有相應變化。後期生產的G型坦克還加裝了側裙板。
關於G型坦克,文獻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有F2型和G型之分;另一種說法是F2型為G型的初期生產型。裝43倍口徑的火炮的炮口制退器為單氣室型,48倍口徑的為雙氣室型。
H型
H型坦克是四號坦克中生產數量最多的一種,德國軍方編號為Sd.Kfz.161/2,總生產量達到3774輛。由於增強了防護性,戰鬥全重增加到25噸,最大裝甲厚度達到了80毫米。該坦克寬大的側裙板和炮塔後部加裝護板,使該型坦克的薄弱部位的防護性得到加強。有的H型還在車體首上裝甲處加裝了附加裝甲。48倍口徑的75毫米火炮,使它具有與盟軍的中型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在
諾曼第抗登入戰役中,德軍有大量H型坦克投入戰鬥。
J型
J型坦克,是四號坦克中最後一種車型。從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共生產了1758輛。該坦克是在H型的基礎上經小的改進而成。主要變化為卸下了炮塔旋轉電機,取消了車體後部的輔助發動機及相應的排氣管,換裝了200升的燃油箱。由於燃油箱的容量增加,坦克的最大行程從210千米增大到320千米。單從外觀上看,J型坦克和H型坦克沒有明顯的差異。
服役動態
投入實戰
四號坦克原本設計之處只是火力支援車,三號坦克才是戰鬥的主力。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侵蘇作戰時,德軍共有428輛四號坦克,至1943年,光是庫爾斯克之戰,德軍就使用了841輛四號坦克,此時的四號坦克已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了。由於三號坦克無法有效對抗T-34坦克及KV-1重型坦克等蘇聯坦克,再加上新開發的坦克遲遲未能成功,以至於德軍不斷地改進四號坦克其中包括了加掛裝甲和利用備用履帶增強防護等措施。總之,四號坦克雖然不像虎式或豹式坦克那么有名氣,但它卻是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
1944年2月7日,德軍第五裝甲師的幾輛四號坦克在突圍的過程中,有兩輛四號坦克進行反擊作戰。在與蘇軍坦克的對抗中,四號坦克共摧毀了8輛
T-34坦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德軍四號坦克部隊與蘇軍裝甲部隊作戰,最終摧毀了21輛蘇聯坦克。
1944年6月11日下午,德軍第十二裝甲團的幾個營試圖突破由加拿大第六裝甲團的包圍圈,並占領樂梅斯尼勒。第十二裝甲團的四號坦克在反擊作戰中,摧毀了32輛加拿大軍坦克,進而迫使加拿大人撤退,而德軍僅損失了2輛四號坦克。
別國使用
四號坦克除了裝備德軍,還出口多國。1942年向羅馬尼亞出口11輛,匈牙利32輛;1942年底及1943年初期間,其中大部分損失在東線。在整個二戰期間,羅馬尼亞接收了約120輛不同型號的四號坦克。德國供應了46(又稱91)輛四號坦克以武裝保加利亞,12輛給義大利以此作為組建新裝甲師的基石。該批坦克在義大利獨裁者
墨索里尼被廢黜後,用於訓練義大利乘員,但在1943年中期德國占領義大利期間被收回。西班牙政府於1943年3月提出100輛訂貨要求,但到12月僅僅得到20輛。在1944年芬蘭獲得20輛四號坦克,在同年第二批次,匈牙利獲得62或72輛(雖然有20輛用做補充德軍損失)。總共約有297輛各型四號坦克供應了德國盟國。
戰後情況
1945後,一部分四號坦克仍在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芬蘭、埃及、西班牙、敘利亞、約旦和土耳其的軍隊中使用。
1949~1950年,芬蘭人將四號坦克退出現役部隊,但仍用於培訓目的使用,直到1962年全部退役。
1950年代,法國將戰後繳獲的一部分四號坦克賣給敘利亞,蘇聯,
捷克斯洛伐克和西班牙。該批四號坦克甚至到了1966~1967年,
阿以衝突期間,敘利亞軍隊仍在使用。
總體評價
四號坦克雖然是德國1934年的設計,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時仍稱得上是優秀的坦克,其優異的基本設計使它能進行不斷的改裝。例如車身重量自原來的17噸增至最後的25噸,主炮由原來低初速的24倍徑短炮身火炮提升至高初速的48倍徑長炮身火炮:裝甲厚度也自最初的14.5~20毫米提高至30~80毫米。無論火力、機動力或裝甲防護力都足以和盟軍新式坦克對抗。
至大戰結束時,四號坦克系列共製造了上萬輛,大戰期間,除了德國外,
義大利、
西班牙及
土耳其也獲得若干四號坦克。但是四號坦克的生涯並不隨著大戰結束而終止。戰後一批為數200輛左右的德國坦克(大部分是四號坦克和III號突擊炮)被送給
敘利亞、
約旦等國,一直使用到1967年的
第三次中東戰爭,距離四號坦克開始生產的1937年已有30個年頭,這是除了T-34以外服役最久的坦克。該高可靠性的“德軍軍馬”真算得上是二次大戰中的傑出坦克之一。
從德國四號坦克的綜合性、其生產數量,連續生產年份,改裝的潛力和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來看,無疑,該坦克是一種優秀的主力坦克。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占有應有的地位。從其實戰表現來看,四號坦克H型、J型也具有同T-34坦克和M4“謝爾曼”等中型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但是,它最初畢竟是20世紀30年代的產品,發展到最後,其戰鬥全重也只有25噸,防護性上的先天不足,在二戰的由後期已經凸現。如果一對一地和T-34坦克或“謝爾曼”坦克較量的話,四號坦克明顯處於下風。全面來看,論二戰中發揮的作用,四號坦克要優於德國
黑豹坦克。(
《國際展望》 《坦克裝甲車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