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民間故事書

德國民間故事書

德國16世紀與民歌、笑話並列的一種民間文學體裁,來源於中世紀末期民間傳說和笑話故事。隨著印刷術的普遍使用,書籍傳播的範圍迅速擴大,市民階級為滿足讀書的要求,把民間傳說笑話故事改編成故事書。16世紀是民間故事書發展的高潮。後來長期不被重視,直到18世紀萊辛、赫爾德和歌德才又肯定了民間故事書的意義。19世紀許多浪漫主義作家大力提倡民間故事書,約瑟夫·封·格勒斯是民間故事書最先的蒐集者和出版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國民間故事書
  • 來源:中世紀末期民間傳說和笑話故事
  • 發展高潮:16世紀
  • 蒐集者:約瑟夫·封·格勒斯
簡介,主要作品,

簡介

民間故事書的作者最初是貴族,後來大部分是手工業者。他們把古代傳說和民間流傳的趣聞、軼事,用散文體翻譯或編寫成故事,開始只供宮廷貴族和教權階層消遣取樂,16世紀以後主要讀者是市民階級。
民間故事書無作者姓名。早期作品大部分取材於法國的英雄故事和騎士冒險小說, 如 《胡克·沙普勒》(1500)、《美麗的美魯齊納》(1456)、《美麗的瑪格洛納》(1527)、《奧克塔維亞努斯皇帝》(1535)、《海蒙的兒女們》(1535);或取材於德國英雄傳說,如《刀槍不入的齊格弗里德》(1726);根據德國宮廷史詩編寫的
有《恩斯特公爵》(1610)、《特里斯丹和綺瑟》(1484)、《維加洛伊斯》(1493)。還有一些則取材於古希臘、羅馬故事,如《特洛伊的毀滅》(1472)、《亞歷山大》(1472)、《推羅的阿波羅尼奧斯》(1471)。用拉丁文寫的東方故事有《所羅門和馬科爾夫》(1484)、《七賢師的故事書》(1470)和《萬劫流浪的猶太人》(1602)。還有取材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故事,如《格里塞爾狄斯》(1471)等。這些早期的民間故事都是重複敘述日耳曼和南方其他民族的古代傳說,沒有新鮮內容,藝術上缺乏創造性。真正有價值,而且至今仍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是農民戰爭和宗教改革時期產生的一批散文故事,它們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對社會有不同程度的批評,語言形式獨具一格,是民間故事書的精華。

主要作品

《梯爾·歐倫施皮格爾》
這是一部流傳很廣的笑話集。據傳歐倫施皮格爾是北部德國(今荷蘭)的一個農夫,生活在14世紀。他到處流浪,每到一地都有一番惡作劇,諷刺有產者、手工業行會師傅、強盜騎士、酒店老闆、神父、律師以及一些貪得無厭的農民。他的行為體現了當時下層市民和手工業者對農民戰爭前夕中世紀愚昧、虛偽的等級制度的不滿和改革的願望。
後來以這個人物為中心寫的笑話故事,有用薩克森方言寫的《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483),用高地德語寫的《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515)。以後德國作家漢斯·薩克斯、弗蘭克·魏德金德、蓋哈特·豪普特曼都寫過以歐倫施皮格爾為題材的作品。比利時作家沙爾·德·科斯特的小說《歐倫施皮格爾的傳說》(1867),德國作家君特·魏森博恩的劇本《歐倫施皮格爾、費德勒和胖子坡姆帕內的故事》(1949)以及著名作曲家理察·施特勞斯的交響樂曲《梯爾·歐倫施皮格爾有趣的惡作劇》(1895),都取材於這部故事書。
《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
浮士德的真實姓名可能是格奧爾格·查培爾,生於1480年。他冒充學者、魔術師、星相家、算命者到處漫遊,自誇精通點金術。晚年生活貧困,約死於1540年。後來圍繞這個人物產生了許多關於魔術師的傳說和與魔鬼訂約的故事。1570年開始有人記載,1575年出版了拉丁文的浮士德的故事。最完整的是《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全書共69章,1587年在法蘭克福出版。
故事書中的浮士德是魏瑪附近羅達地方一家農民的兒子,在維滕貝格學神學,後來成為星相家、數學家和醫生。一天他與魔鬼訂約,魔鬼答應為他服務24年,條件是浮士德必須放棄基督教信仰,把自己出賣給魔鬼。魔鬼引導浮士德週遊世界,使他獲得了人類當時尚未獲得的一切知識。24年後契約期滿,浮士德只剩下眼睛和幾顆牙齒在屋內,屍體被拋在屋外的糞堆上。後來學生髮現了他的一本自傳,據傳就是這部《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
浮士德的故事本來在民間流傳,經路德派的僧侶加工修改,把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要求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努力當作罪孽。但浮士德的形象所代表的16世紀德國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運動中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思想要求仍然十分清楚。這部書出版後很快被譯成英、法、荷蘭和捷克等多種文字。以後英國作家克里斯托弗·馬洛寫了《浮士德博士一生的悲劇》(1589),德國魯多爾夫·韋德曼、約翰·尼科勞斯·菲采爾都寫過浮士德的故事。18世紀以後萊辛、弗里德里希·米勒、弗·馬·克林格、克·迪·格拉伯、尼·雷曼也寫過取材於浮士德故事的作品。直到歌德的詩劇《浮士德》和托馬斯·曼的小說《浮士德博士》(1943)出版後,浮士德的形象才為世界所熟知。
《希爾德市民故事集》
這部故事書產生於阿爾薩斯,1597年出版,全稱為《拉萊故事書,拉萊堡居民罕見的、荒誕的、聞所未聞而且至今未被描寫過的故事和行為》,1598年第二版改名《希爾德市民故事集》。故事中希爾德的居民本是希臘七賢之一的後代,被貴族聘作顧問,他們的家產卻遭到毀壞,因而回家。他們作了很多蠢事,如建造了一座市議廳而未開窗,便在中午用口袋裝進日光倒在廳里;又如在地里播種食鹽,等等。開始他們是有意識作蠢事,逐漸成了習慣,最後全村人都變成了傻子。
《希爾德市民故事集》內容生動,語言幽默,人物既可笑又可愛,他們的種種惡作劇表現了市民階級無力反抗各種壓迫的自我嘲諷,同時也表明封建領主統治束縛了人民的智慧,壓抑了市民階級的發展。後來以希爾德的市民為題材的作品有《愛開玩笑的人》(1603)、《詼諧滑稽的人》(1650)等。
《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是中世紀日耳曼人關於動物故事中的人物,有不少故事。最初是拉丁文寫的《被浮者的潛逃》(約1140)。大約1185年,亨利希·封·格利謝采爾根據這部作品用中古高地德語寫成《列那狐》,是德國最早的以動物為題材的作品。大約1250年在尼德蘭產生了《列那狐傳》。以後亨勒克·封·阿爾克瑪充實了荷蘭的《列那狐傳》,於1498年在呂貝克用北部方言發表,傳遍北部德國。全書為詩體,6,800行。內容敘述一隻狐狸為非作歹,引起公憤,被告發到國王獅子之前;但狐狸欺騙國王,陷害同伴,最後身居宰相和國王顧問之職。它影射人類社會,諷刺教會和世俗統治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