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主體部分共包括七章,其中第一章為理論基礎與研究設計,內容涉及建構主義以及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傳播學、國家形象理論、刻板印象與偏見以及民族中心主義。第二章至第六章為該書實證分析部分,各章依照所屬話語束分析德媒涉華報導,並基於分析結果獲得相關領域的中國形象側面。第七章對第二至六章的各話語束的分析結果加以總結,並且敘述中國經濟形象、科技形象、軍事形象、體育形象作為中國硬實力形象的不同側面彼此之間的關聯,分析在各話語束中橫向存在的中國形象側面,以及德媒涉華報導中呈現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區域形象,最後通過綜述各領域呈現的中國形象側面,以再建構的方式呈現德國媒體所建構的中國形象。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設計 第二章 中國經濟話語束分析與中國經濟形象 第三章 中國國際關係話語束分析與中國國際形象 第四章 中國科技話語束分析與中國科技形象 | 第五章 中國軍備話語束分析與中國軍事形象 第六章 中國體育話語束分析與中國體育形象 第七章 實證分析話語束總結和中國硬實力形象與國際關係形象 結束語 |
創作背景
國家形象作為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國家安全價值等多重價值。國家形象是一國的無形資產,國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該國的外交經貿關係。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置換成實實在在的利益訴求,而被打上負面烙印的國家形象則會在諸多領域影響甚至阻礙一國利益的實現。對於處在上升期並亟待在全球化浪潮中實現發展的中國而言,需要關注西方已開發國家眼中的中國形象如何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行動能力,因為當代掌握國際主導話語權的依然是西方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普遍流行中國威脅論,中國被視作來自另一個陣營的潛在威脅,中國形象也相應地呈現負面傾向。負面中國形象對於中國的影響已經在各個層面表現出來,尤其是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中。德國是歐洲強國和歐盟的領頭羊,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台上德國都飾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德國眼中的中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德國媒體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建構》就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顯示,德媒涉華報導從來都不是客觀中性的報導,而是德媒在主動的新聞選擇後形成的建構產物。德媒中所呈現的中國形象也非關於中國客觀真實情況的反映,而更多反映出德媒所在話語共同體作為觀察者的訴求和意志,即德媒建構的中國形象具有主體依賴性。德媒所建構的中國形象,背後隱藏的衡量標準是德國/西方的經濟利益與價值觀利益。因此,中國經濟形象呈現變化狀態,時而被認可,時而被妖魔化,或者兩種視角兼而有之;因此,中國經濟威脅論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呈遞進式增長;因此,中國經濟威脅論與中國經濟崩潰論幾乎總是共同存在;因此,中國因為擁有與西方不一樣的政治體制,一再遭到批評,並被期望和要求接受西方模式;因此,中國在科技和軍事、體育等能夠反映中國國力和民族精神的領域實現實力增長時,都被解讀為對西方構成威脅。此外,德媒所建構中國形象的主體依賴性,也表現為德媒涉華報導的民族中心主義特點,表現為德媒在自我優越性框架下觀察中國和評價中國。
德國媒體建構的中國形象以負面為主,並且德媒涉華報導中充斥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德國公眾中對中國持負面態度的人數比例遠遠高於美國,高於歐洲其他國家。德國媒體與德國公眾眼中的中國形象如此負面,除了背後隱藏的經濟利益考量與價值觀標準之外,德國特殊的歷史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英美法蘇四國分而治之,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
柏林圍牆的一邊是社會主義國家,另一邊是資本主義國家。東德的歷史是德國人永遠揮之不去的集體記憶。這段特殊的歷史和政治文化使德國民眾以代入式思維和放大鏡效應看待中國,將其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東德的記憶代入對中國的觀察,甚至更將這種記憶放大化。於是德國眼中的中國形象較之其他西方國家眼中的中國形象而言,往往更為負面,其所持的政治偏見也更為頑固。
該書指出,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經濟、政治和安全等多重價值。在全球化語境下,國家形象的作用更為突出。良好的中國形象對於中國而言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因此必須讓世界、讓西方社會、讓在西方乃至在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德國更好地了解中國、理解中國;必須加強彼此溝通、消解偏見。鑒於媒體是國家形象傳播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為此中國必須充分利用豐富的媒體資源和廣泛的信息渠道,逐漸掌握國際傳播話語權,使之為傳播和提升中國形象做出貢獻。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海霞,北京外國語大學德國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德跨文化交流、德國教育。曾獲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入選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畫、北京外國語大學中青年卓越人才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