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地理學史

德國地理學史

德國地理學史在近現代地理學發展史占有重要地位,對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都有突出的貢獻。德國既是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又是環境、區域和景觀三大學派的故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國地理學史
  • 外文名:German geography history
在近現代地理學發展史中德國地理學占有重要地位,對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都有突出的貢獻。德國既是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又是環境、區域和景觀三大學派的故鄉(見地理學發展史)。
早期發展早期的德國地理學主要是蒐集地理事實,分析因果關係,謀求地理知識的科學體系化。1544年出版的由S.明斯特爾主持編輯的《宇宙誌》,是早期地理大發現以後發表的第一本地理學著作,敘述了托勒密所稱世界的一般情況和地球的主要分區,在一個多世紀內被看作是世界地理的權威著作。1650年,B.瓦倫紐斯寫成《普通地理學》(曾譯《通論地理》),把地理學分成普通(或通論)地理學和特殊(或專門)地理學兩部分,並指出它們是一個整體的相互依賴的兩個部分。18世紀的哲學家I.康德把地理看成空間的描述,並認為自然地理學是“自然的概括”,是“所有其他可能的地理學”的基礎。
近代時期A.von洪堡和 C.李特爾是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799~1804年,洪堡考察美洲,廣泛觀察自然現象和居民生活,收集了大量資料。他把自然界作為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一個整體,對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現象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地理學的目的是研究現象的空間分布、空間關係和互相依存。堅持“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地域結合”的論點,他的代表性著作是《宇宙》(5卷,1845~1862)。1820年,李特爾開辦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他建立了在人地關係基礎上的近代地理學。他認為地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探討了自然環境與人類歷史的因果關係,強調人地關係的綜合性和統一性,運用經驗法和比較法對各種地理現象進行研究,並側重人文現象。他長期任教,其地理思想對後世有重要影響。他的代表性地理學著作是《地學通論》(19卷,1817~1859)。1828年,德國柏林地理學會成立。從19世紀後半葉起,繼洪堡和李特爾之後,德國地理學有很大的發展。
自然地理學O.佩舍爾研究了地表自然特徵,確立了自然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分支學科地位。把新地理學引進德國大學並培養出一些傑出地理學家的主要人物是F.von李希霍芬,他把地理學定義為研究地球表面以及與其有成因聯繫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並確認地理學的研究限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 水圈、 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觸的地方。在部門自然地理學方面,A.彭克創用“地表形態學”一詞,論述了地球形態的起源和發展。他把阿爾卑斯山第四紀冰川時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的理論曾成為冰川地貌和冰期研究的重要基礎。彭克還積極倡導各國協作編制百萬分之一世界地圖。W.P.柯本在1900~1936年制訂了以全球植被分布為基礎,以氣溫和降水量為指標的氣候分類(見柯本氣候分類)。W.彭克研究了地貌學的理論問題,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人文地理學F.拉采爾對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致力於研究人類遷移、文化借鑑和人地關係,探討了環境對人類活動及演化的影響。他認為存在著協調的人地關係,包括環境與人的協調關係、地表同一區域內人文現象的相互關係。拉采爾最先提出“生存空間”概念。它所涉及的是作為一種空間(地理)組織的人類社會與其物質背景之間的關係。雖然這個概念後被K.豪斯霍弗等篡用,作為領土擴張的理論,但在科學上它是有關人類社會生活和需要方面的一個富有成果的概念。對人文地理學、經濟學、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基本理論也都源於德國,如J.H.von屠能的農業區位論、A.韋伯的工業區位論以及W.克里斯塔勒始創的中心地學說等。
區域地理學和景觀學區域地理學和景觀學是德國地理學的傳統研究方向。A.赫特納對區域地理學作出卓越貢獻。他強調地理學是一門關於區域分異的科學,即研究地表現象分布的地區差異。他認為區域是自然與人類現象相互結合的具體體現,區域地理學是地理研究的頂峰。他長期從事地理學方法論研究,其經典著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赫特納地理學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較大影響。
O.施呂特爾首先把景觀作為地理概念。他提出地理學應首先著眼於地球表面可以感覺到的事物,認為景觀學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他運用歷史地理學的方法來分析景觀,提出了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區別。S.帕薩爾格系統地提出全球範圍內景觀分類和分級的原理和方法,並創立城市景觀的概念。他的代表著作有《景觀學基礎》(1919~1920)和《比較景觀學》(1921~1930)。
地緣政治學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曾出現一股地理思想上的逆流,即利用地緣政治學為其領土擴張服務。K.豪斯霍弗是這股逆流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地緣政治是利用地理知識來支持和指導一個國家的政策的一種藝術,綜合了國家有機體說、民族優越論、生存空間論及大區域觀念等,主張國家的空間應該隨國家的生長發育而不斷地擴大。他將這種思想為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政策服務。當然,不應把已存在的地緣政治學說都說成是反動的。
現代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兩個國家。德國的地理學經過重建在60年代已重新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學研究保持了傳統的統一思想。在地理教學中,這種統一思想把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聯繫在一起;在地理研究領域內,表現為部門地理和區域地理共同發展。
地貌學是德國地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研究的重點是用大量的計算方法研究形態動力過程和地形演變的原因。自然地理學研究廣義的環境和地生態學問題,區域生態學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現象的區域組合和生活形式的聯繫。聯邦德國的C.特羅爾致力於開展山地地生態學和高山比較地理學的研究,提出景觀生態學,倡導並組織了南北美洲及歐亞大陸山地地生態學的研究工作。民主德國也很重視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包括地生態學分類和自然資源的經濟評價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新技術的套用和小區域的高質量製圖則仍然是兩個德國的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長處。
人文地理學的一般趨勢是明顯地離開舊的傳統地理學方法,愈來愈趨向於空間分析,用系統分析和統計方法論證功能和結構。60年代以來,民主德國著重研究工業人口和居民點的集結以及國土問題。
區域研究在地區開發方面有重要地位。聯邦德國的延續10多年的大型協作項目──墨西哥計畫,以“人類和環境的演化”為總題,在有限面積的範圍內研究了人類從開始至今的歷史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大約80%的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在國外搞野外工作。區域研究的重點地區還包括熱帶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