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思想史(第四版)》是2015年8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保羅·克拉瓦爾。
基本介紹
- 書名:地理學思想史(第四版)
- 作者:[法]保羅·克拉瓦爾
- ISBN:978-7-301-25421-9
- 頁數:424
- 定價:¥55.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8-05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叢書名:科學思想史叢書
- 字數:440 千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章節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保羅·柯拉法樂為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有40多部著作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2004年第30屆國際地理聯合會的大會上保羅·柯拉法樂榮獲世界地理學界最高榮譽"桂冠獎"。 這部《地理學思想史》提供一個對西方地理學由古希臘至今綜合性看法,它是針對中國地理學界學者而構思的。本書挖掘了地理學思想的根源,梳理了地理學科的完整概念及其形成背景、發展過程,並分析了這些概念所能解決的問題和滿足的需求。譯者為全書加注近213條,插繪地圖及人物肖像91幅,編輯中外文和外中文對照索引2506餘條,以及專有名詞127條,幫助讀者真正了解地理學科的影響。
作者簡介
克拉瓦爾(1932- )法國著名地理學學者。法國巴黎第四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地理學思想史、經濟地理、文化地理及地緣政治等。有論文400餘篇、專著30餘冊,其中大部分被譯為各國文字。曾應邀赴世界數十所著名大學演講及擔任客座教授。曾榮獲世界地理學界最高榮譽“桂冠獎”
章節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 歷史學探討的範圍與其限制
二、 科學思想史的特色
三、 地理思想的特性
四、 本書的架構及內容
思考題 參考文獻
■ 古代地理學 (公元4世紀以前)
第二章古希臘時期的地理學
一、 古希臘社會與文化
二、 古希臘文獻里的遊記
三、 伊奧尼亞地圖與地理學: 希羅多德
四、 亞歷山大地圖: 一個重大的進展
五、 作為區域描述之地理學
六、 古希臘地理學的其他傳統
七、 古希臘地理學的傳承與式微
思考題 參考文獻
■ 中世紀與近代初期 (公元4世紀至17世紀)
第三章中世紀與近代初期的地理學
一、 前言
二、 中世紀的地理知識
三、 阿拉伯地理學的角色
四、 航海與地圖學的演進
五、 地理學與文藝復興: 托勒密的再發現及探險時代
六、 基督教、宗教改革與地理學
七、 瓦倫紐斯和宇宙誌面向的地理學
八、 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 近代中期 (公元17世紀至18世紀)
第四章啟蒙運動與地理學(1675—1800)
一、 前言
二、 現代國家、科層體制與統計學的誕生
三、 科學地圖學的興起
四、 對自然的新觀念: 旅行與自然科學
五、 地理學與野外實察經驗: 盧梭與裴斯泰洛齊
六、 地理學的認同危機與認識論的回應: 康德
七、 啟蒙運動、演化理論與人類的單一性或多樣性: 孔多塞與盧梭及赫爾德的比較
思考題 參考文獻
■ 近代晚期 (19世紀至今;現代:20世紀至今)
第五章科學的地理學之興起(1780—1900): 從締造者到演化論
一、 前言
二、 19世紀經濟與學術的關聯: 傳統與現代觀念的地理學
三、 洪堡
四、 李特爾
五、 1860年以後: 新經濟與政治的關聯
六、 1860年以後: 新的知識性背景
七、 拉采爾
八、 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國家學派時期(1890—1950): 德國與美國學派
一、 對環境決定論的批判與地理學的三個基本概念
二、 自然地理學的發展
三、 地理學的德國學派
四、 索爾與伯克利學派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國家學派時期(1870—1960): 法國學派
一、 傳統與制度化: 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地理學
二、 維達爾前的法國地理學: 雷克呂
三、 維達爾·德·拉白蘭士
四、 法國傳統區域分析
五、 維達爾與維達爾學派(Vidalian)之地理學者的區域與區域組織
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地理學
七、 結論: 地理學的法國學派之成就與限制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新地理學: 20世紀60—70年代
一、 前言
二、 新社會需求的興起
三、 新學術環境以及新邏輯實證論的影響
四、 新地理學、理論、模式與計量方法
五、 社會問題,社會關聯與激進地理學——馬克思主義觀點對英美地理學的影響
六、 生活空間、意義與人本主義的研究取向
七、 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邁向後現代地理學(1960—1990)
一、 前言
二、 對於環境的再度關心
三、 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危機
四、 區域研究興趣的再興
五、 新技術環境裡的文化與區域組織
六、 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地理學
七、 邁向後現代的地理學?
八、 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章最近演化出來的多樣性: 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法國地理學
一、 前言
二、 尋找更適合現代世界的地理學: 馬克思主義之插曲 (20世紀40年代末至20世紀50年代)
三、 區域規劃與套用地理學的爭執
四、 氣候地形學與系統性自然地理學的發展
五、 新地理學與區域研究的現代化
六、 社會地理學和政治地理學
七、 對實際境遇、歷史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興趣的恢復
八、 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地理知識形式與制度的關聯
一、 前言
二、 對“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的興趣
三、 對“深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s)的興趣
四、 社會組織形式、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lores)以及社會對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需求
五、 學術地理學的社會變遷
六、 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規範性空間思想與地理學史
一、 前言
二、 分析性與規範性的思維
三、 規範性思想的動力
四、 西方傳統的規範性思想與城市和區域規劃
五、 非西方傳統的規範性思想與地理學
六、 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全球化: 對地理學的挑戰
一、 前言
二、 運輸與交通: 新的網路結構
三、 經濟競爭
四、 全球化下的經濟
五、 人口集中、逆城市化及大都市區化
六、 鄉村的終結與城市生活方式的普世化
七、 新網路結構轉化下的社會生活
八、 全球化與文化角色的加重
九、 全球化與生態限制
十、 理念的發展與變遷: 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
十一、 政治世界的平衡
十二、 地理學的另一次企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地理學的前景
一、 地理信息系統
二、 監測地球(Monitoring the Earth)
三、 人文地理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
四、 文化轉向及人文地理學的重建
五、 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中外文索引
外中文索引
附錄一譯者參考文獻
附錄二圖表出處 Glossary
專有名詞圖次
圖1地理學科之發展傳統 \ 1
圖1 1庫恩(T.S.Kuhn) \ 4
圖1 2孔德(Auguste Comte) \ 7
圖1 3斯特拉波(Strabo)) \ 7
圖1 4段義孚(Yi fu Tuan) \ 7
圖2古希臘時期的地理學 \ 13
圖2 1希羅多德(Herodotos) \ 16
圖2 2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ēs) \ 18
地圖2 1埃拉托色尼的世界地圖(19世紀推測繪製) \ 18
圖2 3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 \ 20
地圖2 2托勒密的世界地圖(15世紀抄本) \ 20
圖2 4希波克拉底(Hippocratēs) \ 22
圖2 5亞里士多德(Aristotelēs) \ 22
地圖2 3古希臘時期的地理學(本書第二章),文中論及之地名 \ 24
圖3中世紀與近代初期的地理學 \ 27
地圖3 1T及O地圖 \ 30
圖3 1馬可·波羅(Marco Polo) \ 35
圖3 2麥哲倫(F.Magellan) \ 38
地圖3 2墨卡托繪製的亞洲地圖(16世紀繪製) \ 39
圖4啟蒙運動與地理學 \ 47
圖4 1培根(Francis Bacon) \ 49
圖4 2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 49
圖4 3哥白尼(N.Copernicus) \ 49
圖4 4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 49
圖4 5牛頓(Isaac Newton) \ 49
圖4 6萊布尼茨(G.W.von Leibniz) \ 49
圖4 7斯賓諾莎(B.Spinoza) \ 50
圖4 8霍布斯(Thomas Hobbes) \ 50
圖4 9洛克(John Locke) \ 50
圖4 10康德(Immanuel Kant) \ 52
圖4 11盧梭(J. J.Rousseau) \ 52
圖4 12赫爾德(J. G.von Herder) \ 52
圖4 13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 54
圖4 14卡西尼一世(Jean D.Cassini) \ 57
圖4 15庫克(James Cook) \ 58
圖4 16林耐(Carol Linné) \59
圖4 17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 \ 60
圖4 18杜爾哥(A.R.J.Turgot) \ 67
圖4 19赫西奧德(Hesiods) \ 68
圖4 20孔多塞(Marqie Caritat de Condorcet) \ 68
圖5科學的地理學之興起(1700—1900): 從締造者到演化論 \ 73
圖5 1馬克思(Karl Marx) \ 78
圖5 2洪堡(A.von Humboldt) \ 81
圖5 3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 \ 85
圖5 4李特爾(Carl Ritter) \ 86
圖5 5阿加西(Jean Louis Agassi) \ 88
圖5 6韋伯(Max Weber) \ 91
圖5 7拉馬克(J.B.de M. de Lamarck) \ 92
圖5 8達爾文(Charles R.Darwin) \ 92
圖5 9華萊士(A.R.Wallace) \ 93
圖5 10孟德爾(G.J.Mendel) \ 94
圖5 11赫克爾(Ernst Haeckel) \ 94
圖5 12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 \ 95
圖5 13森普爾(Ellen C.Semple) \ 97
圖6國家學派時期(1890—1950): 德國與美國學派 \ 103
圖6 1岡朵(Alphonse de Candolle) \ 108
圖6 2林德曼(R.L.Lindeman) \ 109
圖6 3柯本(W.P.K ppen) \ 109
圖6 4戴維斯(William M.Davis) \ 110
圖6 5馬頓(E.de Martonne) \ 111
圖6 6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 \ 113
圖6 7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 \ 113
圖6 8尼采(F.W.Nietzsche) \ 115
圖6 9特羅爾(Carl Troll) \ 116
圖6 10索爾(Carl Ortwin Sauer) \ 117
圖7國家學派時期(1870—1960): 法國學派 \ 127
圖7 1雷克呂(Eilsée Reclus) \ 130
圖7 2克羅普特金(Pyotr Kropotkin) \ 131
圖7 3維達爾·德·拉白蘭士(P.Vidal de la Blache) \ 133
圖7 4樂普雷(P.G.F.Le Play) \ 140
圖7 5布朗夏爾(Raoul Blanchard) \ 145
圖7 6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 \ 145
圖7 7白呂納(Jean Brunhes) \ 145
圖7 8費弗爾(Lucien Febvre) \ 146
地圖 7 1國家學派發展時期(本書第六及七章),文中論及之國家與地區 \ 151
圖8新地理學: 20世紀60—70年代 \ 155
圖8 1庫恩(T.S.Kuhn) \ 156
圖8 2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 160
圖8 3波普爾(Karl Popper) \ 160
圖8 4杜能(J.H.von Thünen) \ 162
圖8 5哈格斯特朗(Torsten H gerstrand) \ 164
圖8 6哈維(David Harvey) \ 167
圖8 7布蒂默(Anne Buttimer) \ 169
圖9邁向後現代地理學(1960—1990) \ 175
圖9 1凱恩斯(John M.Keynes) \ 187
圖10最近新演化出來的多樣性: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法國地理學 \ 203
圖10 1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 207
圖10 2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 217
圖12 1柏拉圖(Plato) \ 251
圖13全球化: 對地理學的挑戰 \ 271
圖14地理學的前景 \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