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坊公信俗

德化窯坊公信俗

德化窯坊公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窯坊公俗名叫林炳,後人感念於他的功德將其塑像尊為窯坊公,並建祖龍宮奉祀。德化窯坊公信俗儀式獨特,奉祀的供品主要以陶瓷作品為主,陶瓷廠的負責人都會把自己新開發並獲得訂單的工藝品及陶瓷大師創作的藝術品、參加比賽得獎的作品拿到祖龍宮進行敬奉。舉行儀式時有道士舞、道士宣讀奉祀者的捐資情況等相關內容。

2010年,德化窯坊公奉祀習俗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12月,德化窯坊公信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Ⅹ-4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化窯坊公信俗
  • 別名:德化窯坊公奉祀習俗(市級項目名稱)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
  • 項目編號:Ⅹ-44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德化縣祖龍宮坐落於寶美村卦寨山之東、全國100處國家重點大遺址保護專項單位之一“屈斗官古窯址”位於山之南,兩地相距不足300米。自唐宋以來,卦寨山的周圍建窯燒瓷就沒有中斷過,千百年來,每當瓷窯點火燒成之時,窯工都要先奉祀窯坊公。
窯坊公俗名叫林炳,今寶美村人,生活於北宋年間。當時的德化陶瓷已是泉州刺桐港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但燒瓷的窯爐都是些方形平頂的小窯,難以大批量生產滿足出口需求,於是林炳將窯房改造成圓拱形的大窯,之後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多個窯房串連起來,既充分利用熱能又能增加產量,為此後演變發展成龍窯奠定了基礎。林炳創造的大瓷窯提高了燒成溫度,成為此後燒制 “中國白“的關鍵技藝,在陶瓷史上是劃時代的創舉。後人感念於他的功德將其塑像尊為窯坊公,並建祖龍宮奉祀。
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德化縣成立祖龍宮管理董事會,林睦柱等人為董事,籌資重修祖龍宮。1990年,祖龍宮重修落成,重新開啟家家戶戶事瓷的局面。
2006年,祖龍宮獲批覆重修,林睦柱特意請來畫匠在大殿兩側牆上繪上“林炳拱大窯”“玄女託夢”“大窯建成”“揚帆起航”四幅壁畫,講述林炳“拱大窯”的故事”。

民俗內容

祖龍宮奉祀窯坊公儀式獨特, 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是窯坊公誕辰之日,祖龍宮舉行慶典活動,參與慶典的不是廟裡常見的善男信女,而是那些陶瓷行業的從業人員,他們奉祀的供品也不是什麼美味佳肴,而主要是以陶瓷作品為主,陶瓷廠的負責人都會把自己新開發並獲得訂單的工藝品及陶瓷大師、陶瓷藝人新創作的藝術品、參加比賽得獎的作品拿到祖龍宮進行敬奉。
舉行儀式時有道士舞、道士宣讀奉祀者的捐資情況等相關內容,還有舞龍、三通鼓演奏、南音演唱、南獅表演等,奉祀窯坊公信俗活動內容豐富,氛圍熱烈莊重。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德化窯坊公奉祀習俗歷史悠久,是德化縣及其周邊陶瓷產區民間信仰的核心空間和聖地,典型的陶瓷生產信眾活動的廟會,同時還承載著閩台兩岸源遠的陶瓷文化。
德化窯坊公奉祀習俗表達了人們對陶瓷生產祈福禳災、祈求平安吉祥、經濟發達的心愿,信俗活動中保留有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並承載著大量的民俗事象,是德化縣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德化龍窯燒成技術於宋代傳到日本,日本的歷代窯工也尊奉林炳為“陶祖神”,並稱龍窯為“德化窯”。窯坊公作為串窯的始祖,千年不息的窯火之魂,是歷代窯工們共同奉祀的窯祖神,在台灣地區乃至歐美等國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成了聯絡海外僑胞愛國愛鄉的感情交流之橋。

傳承狀況

多年來,窯坊公奉祀習俗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特別是窯爐的燒成技術不斷地改造創新。現代除了月記龍窯借“德化瓷燒制技藝”得以保存下來,其他的陶瓷廠家已經不在使用傳統的龍窯,與之相應的窯坊公奉祀習俗也就失去了活動環境,參與習俗活動的也都是些中老年人,有失傳之慮。

傳承人物

德化窯坊公信俗代表性傳承人物:林睦柱。

保護措施

1996年,德化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將祖龍宮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列為旅遊景點。
德化窯坊公信俗保護單位為:泉州市德化縣祖龍宮保護管理委員會。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1993年,林睦柱等人牽頭組織了林炳窯爐革新九百周年慶典活動,展出瓷器得獎產品及優秀作品。“慶典錄像傳至台灣及東南亞等地。
衍生作品
為進一步光大祖龍精神,林睦柱與郭少青遍訪先輩,整理出版《瑤台陶淵》一書,記錄下林炳的許多傳說故事及祖龍宮的歷史變遷,為研究陶瓷文化的學者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