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中醫藥學(學科)

循證中醫藥學(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循證中醫藥學是借鑑循證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收集、評價、生產、轉化中醫藥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證據,揭示中醫藥臨床作用特點和規律,並指導臨床指南、路徑和衛生決策制定的一門套用學科。經過近20年的碰撞融合,符合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特點的循證評價技術方法不斷發展,循證中醫藥學逐步形成,成為循證醫學學科和研究領域的重要分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循證中醫藥學
  • 外文名:Evidence-based Chinese Medicine
  • 學術會議:循證中醫藥學國際論壇
  • 相關名詞:循證醫學,中醫藥學
形成,發展背景,任務,實踐基本方法,發展成果,

形成

199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辦中醫藥科研院所學術帶頭人高級培訓班,邀請了王家良李幼平赴會分別介紹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的知識和進展,會後討論了中醫藥系統學習和引進循證醫學的想法和計畫。循證醫學的方法如何套用於中醫藥學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中是1999-2004年間廣泛討論的熱點問題。
1999年,李幼平和劉鳴發表題為“循證醫學與中醫藥現代化”文章,指出:採用國際公認的方法學和標準去重新認識和解釋中醫藥,評價中醫藥的療效,用國際公認的學術語言和理論,幫助傳統中醫走出國門,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應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之一。這個觀點得到學界的基本認同。王永炎陳可冀賴世隆張伯禮劉保延等專家學者均發表觀點,討論引入循證醫學對推動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及任務,形成了“一要學、二要用、三要知道局限性、四要創新中醫藥循證評價方法”的指導思想。
2006年,李廷謙團隊評價了中醫藥RCT質量,發現了一系列方法學和報告質量問題,特別是在隨機序列產生及分配隱藏、盲法實施、樣本量估算、對照的選擇、療程合理性等方法學層面問題突出。研究結果在中醫藥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對推動中醫藥循證評價實踐和臨床研究質量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2004-2010年,在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畫和中醫藥行業專項資助下,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組織完成了第一個在WHO臨床試驗平台註冊以終點事件為評價指標的中醫藥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MISPS-TCM),芪參益氣滴丸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臨床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中醫藥循證評價實踐的一個標誌性成果,為中醫藥大規模臨床研究的開展開拓了道路,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技術體系和質量控制方法,起到了示範作用。
2007年李幼平等發表了題為“中國循證醫學中心促進中醫藥現代化的策略”文章,明確了四大舉措:①在中國實施臨床試驗註冊制度,創建中國臨床試驗註冊與發表機制;②制訂中醫臨床試驗報告標準(CONSORT for TCM);③全面開展中醫Cochrane系統評價,按國際標準評價中醫藥療效;④在中醫從業人員中進行循證醫學教育,建立和推廣能夠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中醫臨床實踐模式。這些舉措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各級學會的支持下,在實踐中逐步得到落實,推動了中醫藥循證評價實踐和方法學進步。
2016年,由天津中醫藥大學中國循證醫學中心、義大利國立衛生研究院、中國Cochrane中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一屆循證中醫藥學國際論壇”在天津召開,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循證醫學中心主任張俊華博士正式提出了“循證中醫藥學”概念,闡述其內涵和外延,明確了發展任務。

發展背景

上個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傳統醫學大會提出:世界要以開放的頭腦接受傳統醫藥,而傳統醫藥被廣泛接受依賴於療效的肯定,其中的關鍵環節在於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的關鍵問題是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建立完善公認的中醫藥評價方法技術體系至關重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偉大寶庫,關鍵是臨床價值,而用科學研究數據闡明中醫藥的優勢和價值,是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根基,循證中醫藥學可以提供方法學支撐。

任務

循證中醫藥學的主要任務包括文獻系統評價研究、臨床療效評價研究、安全性評價研究、證據轉化研究、方法學研究、資料庫建設、人才培養等。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循證中醫藥學的主要任務可概括為科學研究、方法學與標準、平台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四個方面九項任務。隨著研究深入和技術革新,還會產生新的研究方向和任務。

實踐基本方法

循證中醫藥學實踐遵循“查證用證”和“創證用證”的基本思路,涉及到中醫學、臨床流行病學、統計學、信息學等多學科的技術方法。循證中醫藥實踐通常分5個步驟:(1)問題的構建;(2)證據的檢索;(3)證據的評價;(4)證據的套用;(5)實踐效果的評價。每個實踐步驟均按照科學原則進行和規範開展,每個環節實施的質量均會對循證實踐的效果產生影響。循證決策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模型,隨著問題和證據的變化不斷完善決策過程,以期達到最最佳化的目標。

發展成果

歷經近20年的發展,循證中醫藥學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以系統評價/Meta分析為主的二次研究廣泛開展;以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為主的有效性研究快速增長;以真實世界研究為主的安全性評價得到開展;以質量控制為主的方法學研究不斷深入;以報告規範為主的國際化研究取得突破;以診療規範為主的標準化研究不斷加強;以複合型人才和跨學科合作為特點的研究隊伍不斷壯大。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產生了廣泛學術影響。
2018年10月,第十屆亞太地區循證醫學研討會、第三屆循證中醫藥學國際論壇和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健康管理論壇在天津召開,開幕式上發布了《循證中醫藥學》,該專著主編是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俊華教授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孫鑫教授,由李幼平教授和張伯禮院士擔任主審,陳可冀院士題寫書名。
據該書主編,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循證醫學中心主任張俊華教授介紹,循證醫學與我國醫療衛生特點結合,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特別是循證科學理念的形成和循證中醫藥學的發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循證醫學實踐。循證醫學的引進和普及套用,推動了中醫藥臨床評價研究的進步,符合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特點的循證評價技術方法不斷發展。循證中醫藥學發展不僅推動了中醫藥高質量證據的生產和轉化套用,還推動了中醫藥臨床研究和決策模式的轉變,同時也豐富了循證醫學的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