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頭到腳的自療智慧》作者紀小龍以30年從醫經驗,透視種種現象,教給你從了解自身、就醫之道和自診自查三個方面告訴讀者怎么弄明自身情況、花小錢看好病、健康長壽的秘訣等。作者以30年從醫經驗,教給讀者自己把握健康與生命的智慧、自己爭取確診與治療的權利。
圖書目錄
第一篇 了解人體,保健、治療心裡都有底
第一課 人體可以“自愈”,了解人體更長壽
每個身體部件都有說不清的奧妙
第二課 從頭說起
頭髮的故事:讓“煩惱絲”不再煩惱
拯救眼睛:中國學生近視眼率排世界第二
大腦好,工作效率高,心理疾患少
耳朵挺不容易
鼻子總發炎,可能是鼻中隔在搗亂
第三課 五臟六腑皆煩惱
誰在對“肺先生”暗下毒手
幾乎人人都有“冠心病”
別讓膽“心驚膽戰”
護腎刻不容緩(上)
護腎刻不容緩(下)
胃,你好嗎?
從小腸的吸收功能說“吃什麼補什麼”不可能
別讓大腸多愁多病
一半人有痔瘡,如何照顧好我們的“出口”
第四課 最易被忽視的器官
該如何對待身上的痣
胰腺:最易被誤診和漏診的器官
生命之河:血管與血液
保護脊髓,頸椎、腰椎病莫小視
你是軟骨頭還是硬骨頭?
第五課 男男女女有“隱秘”
別憋壞了膀胱
保養卵巢,保鮮女人味
呵護生命的搖籃——子宮
孕育生命,巧躲波折
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
淋巴結變大要及時檢查
人體的三道防禦系統
第七課 讀懂你的內分泌
垂體:個子小,本領大
甲狀腺:新陳代謝加速器
腎上腺:“人小鬼大”
第二篇 就醫之道——少花錢也能看好病
第八課 何病求何醫,對症看醫生
進京看病陷阱多,有病亂投醫讓人心痛
看病不要迷信專家和高學歷
病分三種,求醫有別
第九課 選對醫院、科室和醫生
選對醫院
選對科室
選對醫生
第十課 就診需要動腦子
第十一課 看病要及時
第十二課 治病需對路
第十三課 怎樣防誤診
第十四課 如何應對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不靠送紅包
別讓《知情同意書》耽誤事
手術有風險,術後應活動
請相信人體的再生能力
第十五課 防病5步驟
第三篇 自診自查——保證健康長壽的絕招
第十六課 哪些疾病不是病
請容忍身體的小毛病
發燒不叫病,關鍵找原因
脂肪肝不是病,擔心煩惱均多餘
腹瀉是身體為了儘快排泄有害物
被誤解的頸、腰椎病
請你每天咳嗽幾聲
鈣化灶嚇著你了嗎?
你的身體是酸還是鹼
第十七課 哪些“小毛病”里有危險信號
有些小毛病要警惕
哪種肚子疼一定要趕緊看
頭痛是個“頭等”的事兒
手術猝死應警醒
三招制服動脈硬化
囊腫帶來的混亂
息肉不可小視
血管瘤不是瘤,只怕破裂大出血
第四篇 家庭保健看過來
第十八課 健康的女性最幸福
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
痛經也是病
經常摸一摸自己的乳房
更年期女性的錦囊妙計
女性忍無可忍的漏尿問題
沒必要盲目補充膠原蛋白
第十九課 “男”以承受之痛
真真切切看男性
男性特有的癌——前列腺癌
飲酒要因人而異
第二十課 給孩子奠定一生健康的基礎
保健從生命源頭受精卵開始
生命可以從試管中開始
新生寶寶應該注意哪些健康問題
一歲內的孩子,皮膚黃了是大事
關注6~12歲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定要常看看孩子的眼仁兒
常摸摸孩子的肚子
叛逆的青春期
第二十一課 60歲不妨重新來一次
邁好中年這道檻兒
60歲,重新調整自己
樂天知命,順其自然
80以上古來稀
臨終關懷,家屬應該知道這些
生命在於運動,長命在於安寧
第五篇 實效防癌怎么辦
第二十二課 認識癌症真面目
什麼是癌症?
癌症患者最常問的問題
賈伯斯以身試癌不可取
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癌症的真實面目
癌細胞也會自然死亡,關鍵在於改善自身環境
躲開污染:生活中的致癌因素
預防癌症的良方
第二十三課 治癌前一定先確診
癌症診斷中也有假象
癌症診治一定要有病理依據
不做病理檢查遺恨無窮
那些介於良惡之間的腫瘤
第二十四課 最易誤診的癌症
一種可以治好的腦瘤——腦膜瘤
淋巴瘤沒有良性的
跋 在與細胞對話的過程中,我感受著生命
作者簡介
紀小龍,男,52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腫瘤生物治療科主任,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1978年
第三軍醫大學畢業,1981年
解放軍總醫院碩士研究生畢業,1987年在美國安德森腫瘤中心做博士後研究1年,1994年在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進修,1997年在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任訪問教授。現任國內11家雜誌的副主編、編委以及美國《環境腫瘤病理雜誌》編委。全軍解剖學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專家庫成員。1993年開始享受
政府特殊津貼。在腫瘤早期診斷、淋巴瘤診斷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及關鍵診斷1000例以上。1981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
腫瘤免疫封閉機制的研究。1991年報導了世界上首例淋巴結
肺吸蟲病,1996年發現並報導了特殊類型
霍奇金病,1997年率先對肝癌治療中癌細胞死亡機制進行研究報導。2003年7月組織成立國際上首家納米醫學研究所並任所長。新近開展的“腫瘤自體血活化療法對晚期癌症患者進行生物治療”和“腫瘤形態機制的研究”均為國內外少有人涉及的課題。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參加編寫專著12部,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四等獎6項。
圖書序言
感悟生命的脆弱與堅韌
作為醫生,總是要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不停經歷著一個個生命的延續或終止這樣截然不同的故事。三十多年的醫療實踐,慢慢地,我悟出了生命具有的雙重性:脆弱性及堅韌性。所謂脆弱性,生命就像路邊的小草,隨時都可以被踩倒、枯萎、消失;所謂堅韌性,實際上也如同路邊的小草,儘管它地面上的莖葉可以被毀滅,但是如果它扎在地下的根仍然活著,那么野火燒不盡的地方,春風就會吹又生,總是會再次冒出新芽,會再次鑽出來,青翠起來,迎風招展起來。
記得我剛當醫生的時候,遇到一個病人,在過去20年中,他經歷過喉癌手術、淋巴瘤化療、橫紋肌肉瘤手術、腎癌手術、鼻咽癌放療,5個惡性腫瘤在他身上出現了,每一個都可以置人於死地,然而他卻頑強地生活著、抗爭著……為了不忘記他,我還就他的5個癌腫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雜誌上。以後陸續看到那么多的病人,原本都已經病得奄奄一息,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但是,突然間,那該燃燒到盡頭的油燈,又重新注入了活力,點燃起來,明亮起來,展現出光芒。其實,人最本質的東西是生命,而生命本來是一種生物基因繁衍生息的符號,是人類社會給生命罩上了迷人的七情六慾的光環,人類對生命才有了一種痴迷,在人的眼中,生命成了一種炫耀、一種力量、一種象徵,這時,生命就會升華,就能堅韌無比!
反之,在我們的周圍,有那么多的不幸與災難發生著,地震、海嘯、水災、車禍、礦難、瘟疫……成千上萬的鮮活的生命,頃刻間就可以消失。
在醫院裡,有的病人看起來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他可以瞬間就從你手裡消失,流走,終止了生命。這時,醫生只能嘆惜。就我自己遇到的:一位
肺小細胞癌的病人,用上化療,原本已經壓迫上腔靜脈而導致頭面腫脹的頸部腫大的淋巴結,幾天就縮小了,原已絕望的病人臉上開始有了笑容,她女兒扶著她來看我,就在我辦公室門口,突然病人“呵”的一聲,倒地而亡!另一位腎癌肺轉移的姑娘,上午查房時還與她說說笑笑的,傍晚時突然心跳、呼吸停止!最殘酷的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骨肉瘤兩肺轉移,當我查房時,他問我:“爺爺,我什麼時候能回學校上課去?”而我知道,他沒幾天活頭了呀!叫我如何回答他!果然,幾天后的一個夜晚,年幼的孩子被推進了太平間。一天天,一年年,重複著同樣的例子,延綿著無盡的哀傷……
其實,生與死只有一紙之隔,一捅即破,生命的花朵可以在轉眼間凋謝。生命是一個過程,我們每個人從生到死,平均只有短短的七十幾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個瞬間,但對每個人來說,卻是我們的全部!而我們平凡的每一個人,就是在脆弱和堅韌的天平上保持著平衡。
2007年的新年,我是在病中度過的,感冒一次,折騰一回。渾身不適,冷熱交替,只能臥床,軀體不動,腦兒胡思:一會兒地獄天堂,一會兒病毒細胞,一會兒田頭村莊,一會兒好人壞蛋……人的生命太脆弱?一個普普通通的感冒,讓我在床上待了7天,在高峰的三四天時是最難過的。當時腦子裡出現了“這么難受,死就死了吧”的念頭,也想起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句子,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嘆息過,我走也就沒什麼的了。我是一個從醫三十多年的人,自己經歷病痛時尚且如此,也就更能理解那些在病中的患者的痛苦和他們有病亂投醫的心情。
可是,如果我要問人類健康的大敵是什麼?大夥的答案可能會是:肥胖、疲勞、糖尿病、不良的生活習慣、愛滋病、B肝等許多許多。還有人可能會回答:19世紀最可怕的疾病是肺結核,20世紀則是癌症。而我則認為,這些都不是,真正可怕的是愚昧無知!在我三十多年的行醫過程中,見到太多太多的這種愚昧和無知。
一是對自己的身體一無所知。許多人讀了不少書,可就是不想一想自己的身體是怎么一回事。連心在何處、肝在哪兒也一概不知。一些原本簡單的毛病被耽誤、被忽略,最後發展到不可收拾,怪誰呢;二是迷信神醫神藥。有一點不舒服就不知所措,認為有靈丹妙藥,手到病除的奇蹟發生。原本好端端的身體被自己鼓搗得千瘡百孔;三是好壞不分、良莠不辨,今天聽風就是風,明天聽雨就是雨,原本是棒棒的身體眼睜睜地被自己毀掉了。 作為醫生,我感到無奈,這種無奈是束手無策時的不甘心,這不甘心敦促我寫下這樣一本書。就是想把醫生知道的一些事情告訴給廣大讀者朋友,讓大家哪怕只是稍微地去了解一下自己的身體,且不說這部機器有多么精妙美麗,就是從健康的角度出發,也應該稍微具備一些最基本的生理知識,才能不犯下最低級的錯誤;然後你也要稍微了解一下我們目前的真實的醫療現狀,學會聰明地去治病求醫,不要簡單地就被誤診,盲目地就開刀動手術,更不能輕易地去迷信什麼靈丹妙藥、神醫神藥;我也渴望通過本書把那些容易“渾水摸魚”、屢屢“製造事端”的疾病逐一告訴大家;我更期盼珍愛生命的人們主動地了解疾病、自覺地識別症狀、正確地選擇醫療,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醫生與病人不再是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彼此提防,而是攜手對付病魔,這就是雙倍的力量!
2013年4月9日
紀小龍於北京永定路
圖書後記
在與細胞對話的過程中,我感受著,生命
作為一名病理醫生,我工作的直接對象不是病人,而是一個個標本、一張張病理片子。透過這張張玻璃,我觸摸到了世間最真實、最寶貴的東西——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對起“一錘定音”作用的病理醫生來說,錯誤是一次也不能發生的,一旦發生,後果不堪構想。
雖然我每天與顯微鏡、標本打交道,但我時時提醒自己:謹慎、細心。我如履薄冰,傾力挽救了一個個死亡線上的生命,這讓我感到欣慰,感到無愧。
許瑞江醫生是醫科大學畢業的大學生,每天清晨我都能看到他念英文、,傍晚鍛鍊身體、白天勤懇工作的身影。一天上午,外科送來了他的腎臟切除標本,切開一看,在腎盂、腎盞內有一個橢圓形腫物。我不由心中一沉。顯微鏡下看,細胞豐富,生長活躍,診斷移行細胞癌,Ⅱ一Ⅲ級是毫無疑問的了。夜深人靜,我注視著那雜亂無章地擠在一起的癌細胞,大大的細胞核和核仁,就像一雙雙窺視的眼睛在肆無忌憚地向周圍尋找著侵襲、擴散的方向和途徑。突然,這些癌細胞均勻細粒般的染色質引起了我的注意。對了,這些癌細胞有不同於一般腎臟移行細胞癌的地方!通過電鏡檢查,發現這些細胞內有許多
神經內分泌顆粒。這一下,真相大白,許瑞江醫生是屬於腎盂的類癌,而不是一般的細胞癌。這是當時國內外的首例報告。8年過去了,他一直以生龍活虎般的姿態活躍在醫生的崗位上,成了一個出色的好醫生。
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它是一門內容豐富而又深奧的綜合性學科。有人說:名醫是從死人堆上站起來的。再高明的醫生,誤診、誤治都是不可避免的,經驗的獲得來自大量的一個個病例的診治實踐。作為醫生這個特殊的職業,除了大量接觸病人,從病人身上獲得經驗外,還要求對病人有特殊的同情心。要求做人誠實、正直、忠厚、謹慎、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計較得失等品德來自我要求,自我修行,這樣才能真正獲得經驗。知識會青睞心地善良、品質純正的人。
醫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生物學不同於其他自然科學,任何醫學上的定理都會有10%的誤差。醫學上絕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和定律。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絕不會表現相同,總是會有約10%的例外。因此,醫療實踐中經驗要時時刻刻不斷積累,把一個個的個性病例積累起來才能成為真正的經驗,即醫學經驗是以個例為特性的,而不是共性。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歷史上留下的是諸多“醫案”,而不是專著。只有將一個個的個例都一一化解和診治過,並且記錄下來,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個例,才會有一點參考價值。而僅僅熟記一些醫療原則,不做一個個病例的積累,就永遠不具備真正的醫學經驗。
悟到了這一點,我似乎能與顯微鏡下每一個靜止的細胞都交談起來,可以詢問每一個細胞的來歷、使命,以及每個細胞的“喜怒哀樂”。只要“誠心誠意”地去與它們交流,最終都可以從它們的“嘴裡”得到真實情報,做出明確診斷,這是我真實感受的記錄。這種將靜止的細胞看活起來的思維方式,將伴隨我的病理生涯,直至最後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