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詩五首

《從軍詩五首》是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創作的一組五言古詩。

其中第一首讚美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西征張魯的武功,該詩先寫曹操出征的神武與勝利之速;次寫陳賞慶功的情景;後寫詩人不願避世厲節求仕的心志。第二首先描寫出征戰士離家鄉赴疆場時的悲壯心情,後讚美他們竭盡忠貞一往直前的慷慨決心。第三首描述東征路上的軍旅生活,征途艱苦,心情悲愴;但是將士們皆能為國事忘“所私”,把授命捐軀視為不可違逆之理。第四首描寫東征隊伍的雄偉壯觀,頌揚曹操的英明韜略,而詩人自身則深感慚愧,雖位居中堅而無微謀可陳,只能以盡其薄身之力自勉。第五首前半描寫戰爭所造成的城池荒蕪、人民死亡的慘象,深含詩人憂國傷時之情;後半描寫譙郡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讚美曹操恩澤施及鄉邦的美政。

該組詩詩風自然質樸,平實易懂,語言明麗流暢而不失其文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從軍詩五首
  • 創作年代:東漢末年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王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從軍詩五首
其一
從軍有苦樂1,但問所從誰2
所從神且武3,焉得久勞師4
相公征關右5,赫怒震天威6
一舉滅獯虜7,再舉服羌夷8
西收邊地賊9,忽若俯拾遺10
陳賞越丘山11,酒肉逾川坻12
軍中多飫饒13,人馬皆溢肥14
徒行兼乘還15,空出有餘資16
拓地三千里17,往返速若飛18
歌舞入鄴城19,所願獲無違20
晝日處大朝21,日暮薄言歸22
外參時明政23,內不廢家私24
禽獸憚為犧25,良苗實已揮26
竊慕負鼎翁27,願厲朽鈍姿28
不能效沮溺29,相隨把鋤犂30
孰覽夫子詩31,信知所言非32
其二
涼風厲秋節33,司典告詳刑34
我君順時發35,桓桓東南征36
泛舟蓋長川37,陳卒被隰埛38
征夫懷親戚39,誰能無戀情40
拊衿倚舟檣41,眷眷思鄴城42
哀彼東山人43,喟然感鸛鳴44
日月不安處45,人誰獲恆寧46
昔人從公旦47,一徂輒三齡48
今我神武師49,暫往必速平50
棄余親睦恩51,輸力竭忠貞52
懼無一夫用53,報我素餐誠54
夙夜自恲性55,思逝若抽縈56
將秉先登羽57,豈敢聽金聲58
其三
從軍征遐路59,討彼東南夷60
方舟順廣川61,薄暮未安坻62
白日半西山63,桑梓有餘暉64
蟋蟀夾岸鳴65,孤鳥翩翩飛66
征夫心多懷67,惻愴令吾悲68
下船登高防69,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寢70,此愁當告誰。
身服干戈事71,豈得念所私72
即戎有授命73,茲理不可違74
其四
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75
逍遙河堤上76,左右望我軍。
連舫逾萬艘77,帶甲千萬人78
率彼東南路79,將定一舉勛80
籌策運帷幄81,一由我聖君82
恨我無時謀83,譬諸具官臣84
鞠躬中堅內85,微畫無所陳86
許歷為完士87,一言猶敗秦88
我有素餐責89,誠愧伐檀人90
雖無鉛刀用91,庶幾奮薄身92
其五
悠悠涉荒路93,靡靡我心愁94
四望無煙火95,但見林與丘96
城郭生榛棘97,蹊徑無所由98
雚蒲竟廣澤99,葭葦夾長流100
日夕涼風發101,翩翩漂吾舟102
寒蟬在樹鳴103,鸛鵠摩天游104
客子多悲傷105,淚下不可收106
朝入譙郡界107,曠然消人憂108
雞鳴達四境109,黍稷盈原疇110
館宅充廛里111,士女滿莊馗112
自非聖賢國113,誰能享斯休114
詩人美樂土115,雖客猶願留11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苦樂:《史記·李將軍列傳》載:程不識李廣俱戍邊,二人治軍嚴簡不同,程軍擊刁斗、李軍則不擊。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士卒“鹹樂為之死”。
2.從:跟隨。
3.神:神機妙算,謂有韜略。武:勇敢。神且武:意為智勇雙全。
4.勞師:讓部隊去打仗。《左傳》:“勞師以襲遠。”
5.相公:指曹操,時任漢丞相,故稱。 關右:古地名,即函谷關以西之地,古人以西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關征討張魯等割據勢力。
6.赫(hè)怒:勃然震怒。《詩·大雅·皇矣》:“王赫斯怒。” 天威:天朝軍威。
7.獯(xūn)虜:對獫狁的蔑稱。獫狁(xiǎn yǔn),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分布在陝、甘北部及內蒙古西部。此指曹操於建安二十年(215)龔屠氐(dī)王竇茂以下萬餘人之事。氐又稱西戎,為獫狁的一支。
8.羌夷:對羌族的蔑稱。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舉巴夷及賨(cóng)民歸附曹操一事。
9.邊地賊:指張魯韓遂等邊關割據勢力。此指西平、金城諸將麴演蔣石等共斬叛將韓遂以獻以及張魯投降之事。
10.忽:猶如,好像。俯:低下頭。 拾遺:拾取東西。這裡喻容易。
11.陳:陳列。 賞:賞賜。
12.逾:超過。 川:河。 坻(chí):水中的高地。《左傳》:“有酒如淮,有肉如坻。”
13.飫(yù)饒:飽食、富裕。
14.溢:同“益”,更加。溢肥,指兵強馬壯。
15.徒行:步行。 兼乘:兩乘、兩匹戰馬。
16.余資:豐裕的財物。
17.拓地:指通過戰爭而占領地盤。
18.“往返”句:言出征凱旋用時很短。
19.鄴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一帶。建安十八年(123)曹操封魏王,定都於此。
20.所願”句:所期待的都實現了,沒有事與願違。
21.晝日:白天。晝,《文選》作“盡”。 大朝:天子大會諸侯群臣。
22.薄言:發語詞。《詩·周南·芣(fú)苢(y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23.“外參”句:與下句“內”相對,指對外參與理明時政
25.憚(dàn):怕,畏懼。犧:古代用來祭祀的牲畜。為犧,意謂被捕捉殺死。此句言禽獸害怕成為祭品,喻士人不願為官。《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犧也。’”此處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連鳥獸都害怕因為糟蹋莊稼而被捕殺。
26.良苗:指莊稼。實:所結的果實。揮:搖動。
27.竊:私下。負鼎翁:指殷商時賢相伊尹。傳說伊尹善於烹調,嘗負鼎求見商湯。《韓詩外傳》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
28.厲:同“礪”,本指磨刀石,此為磨礪的意思。朽鈍姿:朽木、鈍刀般的資質,為王粲自謙之詞。姿:同“資”。
29.效:效仿,學習。沮(jǔ)溺:指長沮桀溺,是春秋時的兩位隱士。據《論語·微子》載:他們隱居而耕,不願涉世,並嘲諷孔子周遊列國。
30.把:拿著。把鋤犂:指耕種土地。犂(lí):同“犁”。
31.孰:同“熟”。孰覽:仔細觀看。夫子:指孔子。據《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勸孔子隱居以避世,孔子不從,悵然若失地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人不可在山林里與鳥獸同處,我不與世人生活一起,還能同誰在一起呢?倘若天下有道,我就不參與變易的工作了。)
32.所言:指孔子主張歸隱之言。
33.厲:整肅。秋節:秋季。厲秋節,到了用兵的季節。據《禮記·月令》載:孟秋之月涼風至,始行殺戮之事。天子於是命令將帥,整頓軍隊,以征不義。
34.司典:主管刑法之官。詳刑:亦作“祥刑”,指決獄應該審慎,善於用刑。
35.我君:指曹操。順:適應。時:時令。《禮記》:“舉事必須其時。”
36.桓(huán)桓:武勇的樣子。東南征:指征討孫權
37.泛舟:行船。蓋長川:覆蓋水面。
38.陳卒:排列起來的士兵。被:覆蓋。隰(xí):低洼的地方。埛(jiōng):同“垌”,遙遠的郊野。《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埛。”
39.征夫:出征的士兵。親戚:親人。
40.戀情:依戀之情。
41.拊(fǔ):同“撫”,撫摸。衿:衣襟。檣:船的桅桿。
42.眷眷:依戀不捨的樣子。詩人在《登樓賦》中有“情眷眷而懷歸兮“之句,其“眷眷”之意與此相同。
43.東山:《詩經·豳風》中的一篇,描寫古代征戰的生活和士兵對往事、故鄉、親人的思念。東山人:指《東山》詩的作者。
44.喟(kuì)然:嘆息的樣子。鸛(guàn):鳥名,形狀似鶴。感鸛鳴,鸛之鳴令人感傷。《詩經·東山》中有“鸛鳴於垤,婦嘆於室”之句。
45.安處:安寧的生活處境,意謂沒有戰事。
46.恆:一作“常”。
47.公旦:指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
48.徂(cú):往。輒(zhé):就。三齡:三年。
49.神武:英勇威武。神武師,指曹操南征的隊伍。
50.速平:迅速平定。
51.親睦恩:指父母、妻子之情。
52.輸力:盡力。
53.一夫:一個普通的男人。
54.素餐:白吃飯,意謂不勞而食。《詩經·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55.夙夜:早晚,即整天。恲(pēng):流露,形於顏色。《淮南子·齊俗訓》:“仁發恲以見容。”
56.縈:纏繞。
57.羽:箭羽。先登羽,先行出戰,喻建功心切。李善注引《東觀漢記》:“賈復擊青犢於射犬,被羽先登,所向皆靡。”
58.金聲:指軍中鳴金收兵的號令。
59.遐(xiá):遠。
60.東南夷:此處指孫權。
61.方舟:兩船並行。順廣川:沿大江順流而下。
62.薄暮:傍晚。未安坻:沒有安全靠岸,指船還在江中行駛。
63.西山:西邊的山。
64.桑梓:是征途中所見的桑樹和梓樹。
65.夾岸:河兩岸。
66.翩翩:飛翔的樣子,含輕盈自如之意。
67.多懷:思緒纏繞。
68.惻(cè)愴(chuàng):悲痛傷感。
69.防:堤岸。
70.回身:轉身。
71.服:從事。干戈:古代兵器,乾指盾,戈指戟。干戈事,指戰事。
72.所私:指懷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
73.即戎:用兵,交戰。李善注引《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注引包鹹:“即,就也;戎,兵也;言以攻戰。”授命:獻出生命。《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
74.茲(zī):這。
75.濟:渡過。白馬津:渡口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北,距鄴都百餘里。
76.逍遙:悠遊自得的樣子。
77.舫(fǎng):船。連舫:船船相連。逾:超過。
78.帶甲:指全副武裝的士兵。甲:古代軍人作戰是穿的護身服裝。千萬人:極言其多。
79.率:循,沿著。東南路:孫權在東南方,故言。
80.定:成功。一舉勛:一舉成就的大功業。
81.籌策:計謀。帷幄:軍用的帳篷。《史記·高祖本紀》:“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82.一由:全憑。聖君:指曹操。
83.時謀:適時的計謀。
84.諸:“之於”的合音。具官臣:充數之臣。具:充作。這裡是詩人自謙之詞。
85.鞠躬:原意是恭敬,這裡是效力、服務的意思。中堅:古代主將所在的中軍部隊,是全軍主力。這裡指軍隊中最重要的部門。
86.微畫:小小的計謀。畫,謀劃、計策。
87.許歷趙國人,曾為趙奢出謀劃策而敗秦軍。完士:凡士,普通人。
88.一言:一席話,此指計策。
89.素餐:無功而受祿.
90.伐檀:指《詩·魏風·伐檀》篇。
91.鉛刀:鉛質的刀,言其飩劣,喻才力低下。詩人自謙之詞。
92.庶幾:表希冀之詞。薄身:微小的力量。
93.悠悠:憂思的樣子。涉:徒步渡水,此處意為徒步行走。
94.靡(mí)靡:行路遲緩。《詩·王風·黍離》:“行邁靡靡。”
95.煙火:人煙。
96.但:只。丘:小山包。
97.城郭:內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榛(zhēn)棘(jí):叢生的樹木和野草。
98.蹊(xī)徑:小路。由:經過。
99.雚(huán):蘆類植物,幼時叫蒹,長成後稱雚。蒲:水生植物,即蒲草。竟:遍布。廣澤:浩渺的水澤。
100.葭(jiā)葦:初生的蘆葦,此處泛指葦草。
101.夕:日落的時候。
102.漂吾舟:風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103.寒蟬:秋後的蟬。
104.鸛(guàn)鵠(hú):這裡泛指大鳥。摩天:迫近於天,形容很高。
105.客子:旅居異鄉的人。此處為詩人自稱。
106.收:結束,停止。
107.譙(qiáo):郡名,曹操的故鄉,在今安徽亳(bó)縣。
108.曠然:豁然開朗。
109.達:及。四境:四方,各處,指譙郡地界。《孟子·公孫丑下》:“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110.黍(shǔ)稷(jì):兩種穀物,此泛指莊稼。盈:滿。原疇:田野。
111.館宅:房舍。廛(chán)里:古代城鎮裡住宅的通稱。
112.士女:男子和女子。馗(kuí):通“逵”,四通八達的大道。
113.自非:假如不是。聖賢:指曹操。
114.斯:這。休:美善,指和樂美好的生活。
115.詩人:指《詩·魏風·碩鼠》的作者。樂土:安樂幸福的地方。《詩·魏風·碩鼠》:“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116.客:指詩人自己。

白話譯文

其一
從軍有苦有樂,要看隨誰去出征。
跟隨智勇雙全的主帥,哪裡會有持久的戰爭。
我們主公征伐關西地,盛怒下奮起天朝威風。
頭一次降服那裡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誠。
西徵用兵神速,取勝像彎腰拾取東西一樣容易。
犒賞豐盛,賞品堆積如山,酒肉漫過河流
軍營里官兵酒足飯飽,人馬更加壯實和勇猛。
徒步出征凱旋乘馬歸,去時空空回來財物豐。
開拓關西三千里地盤,往返神速猶如鳥飛騰。
載歌載舞勝利回鄴都,原有誓願大功已告成。
白天大會群臣同慶賀,傍晚興高采烈回家中。
朝廷上參謀清明政治,回家裡料理家事繁榮。
禽獸怕做犧牲自斷尾,我如良苗茁壯沐春風。
雖然力量有限,但是願以伊尹為榜樣,刻苦自勉為國盡力。
不能學習長沮與桀溺,相互追隨隱退將地耕。
仔細閱讀孔子隱居詩,確知夫子主張行不通。
其二
肅殺的秋季涼風已至,就該慎重考慮征伐之事了。
我們主公適時去出征,英勇大軍出征討伐孫權。
出征的船隊覆蓋江面,陳列的士兵遍布郊野。
征戰將士思念著親人,誰能沒有眷念的感情。
撫摸著衣襟倚靠著桅桿,眷顧不已想著鄴城。
讓人同情《東山》主人公,鸛鳥長鳴喚起心中的悲傷。
日月運行不止,人處戰亂之中,又怎能得到安寧。
古人隨周公征戰,一去就是三年。
主公的神勇之師,定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取勝。
捨棄與家人的深厚感情,為此次征戰貢獻力量竭盡忠貞。
只怕我力微德薄,作用還抵不上一個平常人,只有誠心報答無功而受祿的恩遇。
自己終日感慨,報恩的思緒縈繞於心。
建功立業只願做先鋒,哪還顧得上聽鳴金而停止。
其三
隨軍千里去征戰,討伐那盤踞東南的孫權。
船船相併沿著大江而下,夜晚將至還未抵岸。
眼前太陽半落西山,林梢上儘是夕陽的餘暉。
兩岸的蟋蟀聲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鳥翩翩飛翔。
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淒悽愴愴讓我哀傷。
走下戰船登上那高處的陣地,草葉上的夕露沾濕了衣衫。
回身赴帳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悶訴給何人。
既然自己已參加了戰鬥,怎么能時時掛念一己之私。
作戰中隨時獻出生命,這種道理怎可違背!
其四
早晨從鄴都橋出發,傍晚就渡過白馬津。
悠然地漫步在河堤之上,四處都能看到我方的士兵。
相連的戰船超過一萬艘,穿著鎧甲的將士成千上萬。
出征的隊伍沿著東南方向的道路前進,將建立一舉平定孫權的功勳。
作戰的計謀策劃於中軍帳中,一切的計謀都有聖明的主公決斷。
可惜我沒有適合時宜的計謀,只是一個充數的臣僚罷了。
我兢兢業業地置身於傑出人才之間,微小的計謀都提不出來。
許歷是一個普通將士,都能提出打敗秦軍的計策。
我享受著俸祿,提不出計策,實在愧對那些有功的人。
我雖然才力低下,也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奮鬥。
其五
憂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緩緩而行我滿心憂愁。
四面環望不見人家煙火,看見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城郊長遍了樹叢雜草,小道荒蕪沒有人行走。
蘆荻蒲草遮滿了河面,葦草順著水勢向下流。
夕陽西下涼風吹起,風吹小船行駛輕悠悠。
寒秋之蟬在樹頭鳴叫,白鸛天鵝在高空遨遊。
我的心頭有許多憂愁,淚水紛紛落下很難止住。
早上進入了譙郡境地,豁然開朗叫人解除了煩憂。
雄雞唱曉傳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莊稼長得綠油油。
城裡鎮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頭。
如果不是有聖賢治國,誰能夠將這福分享受。
古時的詩人曾稱美樂土,雖是行客我也願在此長留。

創作背景

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率軍西征張魯。十一月張魯歸降,十二月曹操自南鄭班師,次年春正月回到鄴城。王粲隨軍西征,組詩中第一首當作於班師之後。
建安二十一年(216)十月,曹操南征孫權,王粲從征。組詩中第二首及以下三首都作於大軍南征途中。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其一
詞前十八句為第一段。首四句以議論開頭,說明只要統帥神武,從軍就無苦有樂。接著“相公征關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證明。詩中以“震天威”、“俯拾遺”、“一舉”、“再舉”等誇張之筆,寫曹操用兵所向無敵的神武之態;以“軍中多飫饒,人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飛”寫曹軍的兵強馬壯、輕捷矯健;接著八句,以“陳賞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還,空出有餘資”寫軍中飲食宴樂之盛和俘獲物資之多。
“歌舞入鄴城”以下十四句為第二段,寫班師凱旋,並述厲節入仕協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詩語言明快,感情豪壯,專寫從軍之樂,極盡鋪張揚厲,比喻誇張,與其它“愀愴之辭”(鐘嶸詩品》)迥然不同。
其二
該詩開頭至“喟然感鸛鳴”為第一段,描寫了出征的時機和出征前的場面。首四句說明大軍出征“順時”“厲秋節”以及出征的目的“東南征”,接下來兩句描寫了出征大軍軍容強盛嚴整。然後筆鋒一轉由景入情,表達了戰士離家鄉赴疆場時的悲壯心情。儘管軍容強盛嚴整,畢竟連年征戰,詩人的厭戰事情油然而生,於是“倚舟檣”“思鄴城”。
“日月不安處”以下十四句為第二段,為了一舉平定天下而不再征戎,將士們決心捨命向前“輸力竭忠貞”,讚美了他們竭盡忠貞一往直前的慷慨決心。起句先是自問“日月不安處,人誰獲恆寧”,而後對比典故再自答“今我神武師,暫往必速平”。最後以“輸力竭忠貞”“將秉先登羽”表述建功立業的決心和願望。事實上,作者實踐了自己的誓言,在第二年的正月病逝於徵戰途中。
全篇由景入情,層層升華,過渡自然,曲折宛轉,尤為換筆換墨之妙。
其三
開篇二句“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點明從軍遠征的目的。作者是個胸懷大志的人,這次出征無疑為他提供了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因此,他對這次從軍出征抱有很大的希望。一個“遐”字、一個“討”字,寫出了這次出征的浩浩蕩蕩、堂堂正正,顯現了詩人內心的艱巨感和自豪感,從而為作品奠定了一個慷慨激昂的基調,並成為全詩的主旋律。
然而詩人並沒有立即從正面抒寫自己的豪情壯志及令人神往的戰鬥生活,而是筆鋒一轉,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沿途的景物。“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這二句既寫出了從軍生活的緊張氣氛,又寫出了因離家愈來愈遠而產生的一種惆悵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既是眼前的實景,又是詩人思鄉之情的自然流露。不僅如此,秋風中蟋蟀的哀鳴,暮靄下孤鳥的亂竄,更增加了內心的淒涼與悲傷。詩人把暮色中的行軍、夕陽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鳥等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有機地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圖”。這樣的景物描寫,融情於景,以景寫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渾融一體,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面對如此淒涼景象,詩人的感受是:“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離情別緒,人皆有之,而出征的將士則尤為強烈。這是因為他們隨時都有可能橫屍疆場,即便能僥倖生還,也很難保證在戰亂頻繁的年代不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因此生離死別的痛苦不能不咬噬他的心靈。為了排遣悲傷的情緒,詩人“下船登高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著遠方的故鄉,以至被秋露打濕了衣裳。登高不僅沒能銷憂,反而感到一股寒意陣陣襲來,感情的浪濤不停地在胸中翻騰,無法遏制。“回身赴床寢,此愁當告誰。”柔腸寸斷,難以成眠,甚至連個說心裡話的人也沒有。詩人好像被孤獨、寂寞的氣氛所包圍,跌進了痛苦的深淵。這可以說是思婦遊子的一種共同的心境。作品以簡潔、樸實的語言,形象地勾畫出抒情主人公悲愴難抑的情態。
但是作者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志士,決不會長久地沉溺在兒女之悲中。因此,詩人筆鋒又轉,唱出了時代的音響:“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這猶如平地一聲驚雷,將作者從沉溺中驚醒,也如狂飆突起,噴瀉出慷慨激昂的情懷,悲傷、低沉的情緒蕩然無存。在國事與家事,事業與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擇。
慷慨悲涼,是建安詩人的共同特色,該詩就體現了這一鮮明的時代特色。作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很善於運用感情起伏的反差,來突出內心的激情,這首詩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作品先通過景物描寫,創造出一個典型的藝術氛圍,有力地烘託了詩人孤寂、淒涼、悲愁的心境,使詩歌的情緒跌入低谷。接著急轉直上,又把情緒推向高潮:為了事業的成功,不惜拋棄個人的一切。可以說,這種落差越大,就越能突出詩人慷慨豪邁的情懷,也就越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其四
全詩可分為三段,“朝發鄴都橋”到“將定一舉勛”為第一段,詩中歌頌了“帶甲千萬人”、“將定一舉勛”為統一而戰的戰爭,作者漫步河提之上,眼望著嚴整的軍旅和無數的戰船,心中充滿著必勝的信念。
“籌策運帷幄”到“微畫無所陳”為第二段,該段歌頌了曹操的智勇,同時又為自己在統帥運策帷幄,指揮若定之際,不能替曹操出謀獻策而慚愧。
剩下四句為第三段,作者表明他要向許歷一樣,不惜自身微薄之力,也要決心竭誠盡力投入征戰。
全詩格調激昂渾厚,有聲威有其實,也有情感的波動。
其五
全詩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寫征吳途中所見山河破碎的荒涼景象。開頭二句先點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著,作者以沉痛的筆調具體地描繪了飽受戰火蹂躪的殘破河山:“四望無煙火,但見林與丘。”人煙斷絕,空曠孤寂的荒野,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華的城鎮,此時成了一片廢墟。人煙稀少,雜草叢生,殘垣斷壁,國破家亡,這正是動亂的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雚蒲”六句,詩人把鏡頭從遠處拉回到身邊,對周圍的環境作進一步的渲染。蒲葦滿澤的荒野,黃昏時分的涼風,隨波漂浮的扁舟,悽厲哀鳴的寒蟬,凌空飛翔的鸛鵠,組成了一幅蕭瑟淒涼的畫面。身處此境的“客子”,當然要“淚下不可收”了。這裡的景物並不是隨意拾掇的,而是為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選擇的。當然,這也是為反對軍閥混戰這個主題服務的,雖然沒有一句直接抨擊的言辭,但詩人把強烈的感情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之中,因而句句都隱含著批判的鋒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盡頭,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彌望的荒蕪焦土之中,一片充滿生氣的樂土,出現在面前。這就是作者筆下的譙郡——曹操的故鄉。“朝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這是作者的總體感受,一踏上譙郡的地界,所有的憂愁便煙消雲散,心情豁然開朗。這與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作者筆下的環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寫質樸的田園風光:“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寧靜、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描寫一般:“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兩者所表現的畫面和所寄寓的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之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只不過一個是理想,一個是稍帶誇張的現實,接著,作者又寫到繁華的都市風貌:“館宅充廛里,女士滿莊馗。“譙郡是曹操的故鄉,詩人把譙郡的生活寫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對曹操的熱烈歌頌,這雖然是一種歷史的局限,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人們總是熱切盼望出現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這種寫法,也並不是不自然的。最後,詩人對這理想樂土發出了由衷讚美:“詩人美樂土,雖客猶願留。”“樂土”,是作者所嚮往的幸福之地。留戀故鄉,是人之常情;客居異地總是不願久留的。詩人自己在流寓荊州時也曾說:“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樓賦》)可是此詩結尾卻說:這裡雖然不是自己的故鄉,也願意長久地生活在這裡。這就更強烈地表現了詩人對曹操的讚美,反映了人民嚮往安定生活的願望。
此詩的創作意圖主要是通過荒土和樂土的對照,表達自己反對軍閥混戰、嚮往幸福安定生活的願望。作品前後兩個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對應,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體現了作者的這一創作意圖。這兩幅截然相反的畫面並列在一起,造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深化了主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鐘惺譚元春《古詩歸》卷七:(“朝發鄴都橋”二句)恨不將此等句,為今人熱便者盡抹之。
明末清初學者吳喬《圍爐詩話》卷二:王粲《從軍詩》曰“討彼東南夷”者,乃建安十三年戊子,曹操敗於赤壁事,故又曰“白露沾裳衣,愁思當告誰”也。其曰“相公征關右”者,乃建安十六年,操平韓遂馬超,故又曰“拓地三千里”也。其曰“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率彼東南路,將定一舉勛”者,當是建安十八年進軍濡須,相守一月退軍之事,故又曰“鞠躬中堅內,微畫無所陳”也。赤壁、濡須事,措詞得體。
清朝詩人詩論家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從軍有苦樂”篇)寫擄獲之多,曲意描摹。“徒行”二句,更有致,語亦蒼古。“禽獸憚為犧”下商度出處,另是一意。(“涼風厲秋節”篇)立言得體,調並蒼勁,古質之筆,不及漢而高於晉。漢人筆古,然情更流麗;晉人亦蒼,然視此較近。(“從軍征遐路”篇)“白日”二句,景活。(“朝發鄴都橋”篇)“逍遙”四句,千萬全軍,儼然在目。後段立言得體,不作書生語。故佳。(“悠悠涉荒路”篇)此應是還師至譙作,然以仲宣始至譙,故云然。前段景地,寫得生動。
清朝作家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六:(“從軍有苦樂”篇)從來以仲宣此詩為頌美。“從軍”四句,似美征西之不久之勞師,然已暗刺征東之勞師也。“相公”六句,似美之,已有黷武意,且暗伏三舉之失。“陳賞”云云,明是貪獲,非王者秋毫無犯之師。“拓地”云云,見幸博一捷,便已志盈氣驕。“晝日”四句,見中日營營,只是外攬權內營私,非古大臣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之義。然此猶屬美詞,以張魯雖小,忠在肘腋故也。(“涼風厲秋節”篇)武帝既勝張魯,乃大興伐吳。此章說士卒出門戀家之苦。至末“棄余”云云,見不顧離家背井之苦,而奮勇先登,是軍師之用命也。軍師用命而猶然敗績,是主人之失算也。其雲“速平”,固是慰軍師;其引周公,固是美相臣,然卻有深意。蓋曰:“才如周公,而征東猶煩三年,況今才未必過周公,而敵大於周公之敵乎?曰:“暫征必速平”,有輕敵之意,必者,不必也。(“從軍征遐路”篇)此篇征夫在外望鄉之苦,連上出門戀家之苦,其苦如此,何忍驅之鋒銷之下哉!(“朝發鄴都橋”篇)此篇“朝發”云云,極陳軍容之盛,便有荷堅投鞭斷流,自驕之意。運籌一由聖君,見剛愎自用,不聽人言。其雲“恨無所陳”,乃是謙詞,觀“許歷”云云,當時仲宣定有所陳,武帝不能用之耳。合首篇自敘觀之,見我本有憚犧之情,不樂仕宦,特感苗委之德而來,一吐胸中之奇耳。(悠悠涉荒路”篇)前征張魯,還稱軍獲之盛,此獨寫大兵之後,千里蕭條,煙火斷絕,分明畫出一群敗兵抱頭鼠竄周周章章光景,以形譙國之美。然兵發自鄴城,勝當歸鄴,敗亦當歸鄴。譙,雖則發跡之處,今則魏之邊境,邊境如此之美,而鄴為建都之地,美更何如?此總形魏國之美也。其形魏國之美何也?蓋曰:魏國之美如此,照他鄉之苦如彼;軍士歸家之樂如此,再照前離家出門之苦如彼;為人上者,何不固本自治,令吾民安家樂業,而膜武不休,何為耶?“朝入”云云,絕幕寫敗兵逃歸,急急如恐逸兵奄至。望譙而止,猶放生魚於池,始則圈圈,既則洋洋,非摹入譙之樂,正形未入譙之苦耳。“雖客願留”者,照前軍發鄴城,則軍士之家皆在鄴城,今以敗北之故,暫住譙國,故曰“客”也;不過暫留,收集後未散兵耳。合五詩觀之,前篇見小功之不足驕;後四篇,大兵不可輕動;此仲宣諷魏武微意,而為萬世戒也。
清朝文學家、詩論家於光華《〈文選〉集評》:(“涼風厲秋節”篇)末寫己欲竭忠貞之節,卻以人情戀土、不樂從征作一番頓折,以反襯下受恩既深,不特不敢戀土,並欲執羽先登。若復鋪敘兵威,便與上篇成印板文字,可想其換筆換墨之妙。

後世影響

《從軍詩五首》並非後世意義上的邊塞詩,但它對後來邊塞詩的影響很大。它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以《從軍詩》命題的樂府詩,後人以《從軍詩》、《從軍行》寫邊塞樂府,形成風氣,以至成為邊塞詩的代名詞之一。如唐代邊塞詩人高適在《送渾將軍出塞》中寫道:“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遠別無輕繞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詩。”不僅化用王粲詩意,而“仲宣詩”就是邊塞詩。唐代另一詩人李益將自己的邊塞之作五十首編集且取名為《從軍詩》並親自作序。

作者簡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東漢末年文學家、詩人。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曾受到著名學者蔡邕的賞識。先依劉表,未被重用。後為曹操幕僚,備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賜爵關內侯,在興革制度、謀劃軍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曹操征吳,病死途中。王粲一生以文才而聞名天下,與曹植並稱為“曹王”,又是“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他為“七子之冠冕”,著有詩、賦、論等60篇。多篇作品收入《文選》。明代人輯錄其作品,編成《王侍中文集》流傳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