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體行動到社會現象》是一本2023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個體行動到社會現象
- 作者:唐崴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2月1日
- 頁數:165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7146228
《從個體行動到社會現象》是一本2023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崴。
《從個體行動到社會現象》是一本2023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崴。內容簡介 社會學是多範式的,但大體看來,主流的社會學理論和研究分為兩類:實證主義的,主要研究巨觀整體的社會現象,注重採用客觀的方法去發現巨觀...
社會影響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是指由於社會壓力而發生的個人行為與態度朝社會占優勢的方向變化的過程。具體包括從眾、服從、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群體極化與群體思維等。內容簡介 一般來說,在他人的作用下,個體或多或少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他人在場很可能對個體行為產生抑制作用,那些受助者本來是想...
社會互動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它是個體對他人採取社會行動和對方作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即我們不斷地意識到我們的行動對別人的效果,反過來,別人的期望影響著我們自己的大多數行為。它是發生於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的社會行動的過程。社會互動是動物存在的重要方式。任何個體間的互動都...
社會事實是“事物”,它不能用生理學、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只能用其他社會事實作因果解釋。它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簡要概念 「社會事實」是任何不管固定與否,能使個體受到外在約制力(external constraint)的行動方式(way of acting);或者,是那些存在著(having an existence of its own)、對一個已知社會...
社會作用力指由於其他個體的真實的、隱含的和想像的存在或行動,而發生在個體(人或動物)身上的在心理狀態和主觀情感、動機和情緒、認知和信念、價值和行為等方面的任何一種變化。理論 拉塔涅的“社會作用力”,是指“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動對個體產生的任何影響”,更詳細一些,即指“由於其他個體的真實的、隱含的和...
社會惰化的原因 還有一種與“社會助長”相對的他人對個體行為所造成的影響。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的成員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象,叫“社會惰化”。它一般發生在多個個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績又不能單獨計算的情況下。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奈曾在...
鄭艷認為去個性化,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個體喪失其個體性而融合於群體當中,此時人們喪失其自控力,以非典型的、反規範的方式行動。也有學者指出去個性化 (deindividualization) 是指處在群體中的個體不是以個人的方式來行動而是融合於群體中,喪失個體可辨別性的一種狀態。提出概述 去個體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思廷格(...
在米德之前的社會心理學領域內,沒有人完全地解釋過心靈及自我如何從行動中產生,人們通常把心靈與自我的實存作為社會過程發生的先決條件,而且未能對心靈及自我的機製作出分析。米德的貢獻就在於,論證了作為心理或意識活動的心靈與自我完全是社會的產物;而語言,為它們的出現提供了機制。生物個體轉變為具有心靈的有...
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
提出“對話”是教育過程的核心,語言是知識積累、傳輸與表征的基本形式的觀點,從而使基於微觀社會關係層面上的教育研究得到了豐富與發展。雖然它認為知識與個體關係不大,但它提出的對話是教育過程的核心是比較讓人欣慰的。主要參考文獻 裴新寧社會建構論及其教育意義(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
心理學、管理學名詞。指團體經常對個體施加壓力,以使團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知覺、判斷、信仰和行為)表現出與團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試驗 社會心理學家阿虛(S.E.Asch)的一項著名心理學試驗。他將試驗的大學生分成8人一組,要求他們指出附圖中的A、B、C這3條線中的哪一條和X線等長。其中每組只有一位是...
四、交往、想像與社會及對他人的觀念。交流欲是人的本能性情感,這是庫利研究了個體意識中社會觀念和感情的起源及發展情況的結論。嬰兒的早期交流只是為了滿足肉體活動的本能需要,從種種形、聲、觸摸的刺激中產生興奮的表情,而後發展到為滿足情感需要而進行感情交流。甚至當該子獨自呆著時,他們也要通過想像(常常是...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是由包括行動系統、行動結構、行動權利以及社會最優等四組基本概念構成的。但是,他的理論忽視了行動者的偏好、欲望以及心理預期,忽視了感性選擇以及社會關係網路對個體行動以及社會行動的制約作用。理論簡介 自西方文明發源以來,“理性”一詞就成為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主題,成為貫穿西方文明歷程的...
離開了個體的人,社會不復存在;社會中的任何行為都是由個人做出的,一個社會或集體有所作為,總是經由相互合作的個人的行動表現出來的;社會或者集體是無法被具化的,只有個人的行為才賦予社會或者集體以具體的意義;分析和研究個人的心理和動機是分析和研究社會現象的出發點,只有進行個體分析,才能真正理解社會現象...
作為主體因素的一個方面,自我效能是指個體應對或處理內外環境事件的效驗或有效性。和傳統心理學的能力理論不同,社會學習理論的自我效能理論並不試圖描述主體自我的某一穩定不變的屬性(Evans,1989),而要從個體心身機能的發揮這一動力學角度來探討主體自我在其中的作用。所以,它的自我效能概念所把握的,是個體以自身...
作為團體它不是由各個個體的特徵所決定的,而取決於團體成員相互依存的那種內在的關係。由此認為,雖然團體的行動要看構成團體的成員本身,但已經建立起來的一個團體有著很強的紐帶使個體成員的動機與團體目標幾乎混為一體,難以區分。所以一般說來,引起社會團體變化而改變其個體要比直接改變個體容易得多。這就是整體...
從眾效應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在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進而在行為上努力與之趨向一致的現象。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包括行為上的從眾。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效應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其作用取決於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產生從眾行為,...
大量的心理學實驗也證明,個體社會適應不良及人際關係不協調主要是由自我意識不正確所造成的。只有健全的自我意識才能正確認識、悅納自己,合理分析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從而保持良好的社會適應和人際關係,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總之,健全的自我意識通過合理的自我認知、良好的自我體驗、自覺的自我控制,從而促進個體的自我...
意志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它在人主動地變革現實的行動中表現出來,對行為(包括外部動作和內部心理狀態)有發動、堅持和制止、改變等方面的控制調節作用。人的行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機決定的,這些動機是為了保證生存和滿足各種需要而產生的。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或社會有某種需要時,就會...
只能是盯著自己身邊熟悉的“片斷”;現代社會極快速的變化,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往往較大地滯後於事物的發展;人在社會中所處地位、身份、工作的不同,文化背景、教育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及價值多元化等等。造成了個體的心智模式不可能完善性,因而,不斷地改善人的心智模式的修煉是人生中根本性的任務之一。
通過探索和承諾,個體可以在以後重要的認同領域(如性別、宗教、職業等)中獲得承諾和決策能力。如果個體不能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則出現自我認同危機,即不能確定自己是誰,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或生活方向。有些社會現象,如青少年犯罪,就是由認同危機引起的。自我認同危機通常出現在青春期,但又不限於年輕人,中...
它從內容上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為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於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歷史感,均體現在這部意識發展史中。《精神現象學》作為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及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面的歷史辯證法。在紐倫堡,黑格爾...
自我,是伴隨著個體的社會化產生的,自我的形成與發展又推動著個體的社會化。每個個體都有獨特的自我。個體的自我,就它的最廣的含義說,是一切個體能夠叫做“我的”之總和。它不但包括個體的軀體、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而且包括所有與個體有關的存在物,如個體的雙親,配偶,子女,親戚、朋友,個體的成就,名譽、...
內傾型個體在內部世界中獲得支持並看重發生的事件的概念、意義等,因此他們的許多活動是精神性的,他們傾向於在頭腦內安靜的思考以加工信息。外傾型個體經常先行動後思考,而內傾型個體經常耽于思考而缺乏行動。感覺(S)─直覺(N)維度 該維度又稱之為非理性維度或知覺維度,表示個體在收集信息時注意的指向。即傾向...
念動現象”:又叫意動現象,很普遍:當人們手拿一根繫著重錘的直線,閉上眼睛想像重錘作圓周運動時,會發現重錘真的轉動起來了。如想像舉重時,會感覺到肌肉的緊張,並能記錄到肌肉相應的生物電活動;想像視物引起眼動。想像不僅可以改善個體的身體狀況,也能使人體出現病理性變化。如假孕、誤診、被害妄想症等。
人類從原始社會起就處於群居的狀態,群居能夠保證更多資源的最佳化和群體的生存發展,這是經歷了無數個時代驗證的。伴隨網路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交流機會逐漸減少,人在網路上選擇信息的自由度隨之加大,很容易自製信息繭房,脫離整個社會的發展,這些都大大減少了經驗的分享。當每個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缺乏粘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心理與生理逐漸成熟,在知識和實踐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個體對自我認知程度不斷增強,就能主動進行自我修正和補充。社會影響 每個人都生活在集體當中,時時刻刻接觸著他人和事物,對於自我的評價和認同都需要從外界獲取,且人與人的認知和性格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共性。只不過內在自我意識強烈的人...
在人的各種心理活動中,它發揮著調節、控制、指導的作用,它不僅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在階級社會中還會帶有階級性色彩。這後一句話反映了個體意識與社會意識的必然聯繫性。“從廣義方面來理解,‘意識’是指與物質相對的活動的結果,用作名詞,如知識、思想、觀念等等,哲學中常說的‘物質決定意識’,這‘意識’是...
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從眾現象 社會心理學已經證實,人們具有從眾心理(conformity),當決策者行動時,常常考慮他人的判斷和行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種從眾行為,完全理性的人也會參與其中並採取類似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