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相關笑話,自我意識,實驗分析,套用,啟示,優勢,表現形式,不屑認知型,片面認知型,隨意認知型,克服,三要素,儘早認知自己,儘快明確方向,持續改進自己,測試,
來源
本世紀初,有個叫拉賽爾·康維爾的美國牧師,以“寶石的土地”為題在美國巡迴演講。他的演講使整個美國捲入了激情的漩渦。據說他舉行了多達6000次的講演,其內容如下;從前印度有個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農民,為了尋找埋藏寶石的土地時變賣了家產,出外旅行,終於窮困而死。可是,此後就有人從他賣出的土地里發現了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石。康維爾引用這個真實的故事,並用大量的實例說明,人們向他所尋求的,恰恰是自己手中的東西。這是一個對我認識的問題,這也是“蘇東坡效應”所折射出來的哲理。
相關笑話
古代有則笑話: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時和尚將解差灌醉,並剃光他的頭髮後逃走了。解差醒時發現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裡呢?”
自我意識
自我,是伴隨著個體的社會化產生的,自我的形成與發展又推動著個體的社會化。每個個體都有獨特的自我。個體的自我,就它的最廣的含義說,是一切個體能夠叫做“我的”之總和。它不但包括個體的軀體、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而且包括所有與個體有關的存在物,如個體的雙親,配偶,子女,親戚、朋友,個體的成就,名譽、財產和權力等。這一切使個體對自身的存在產生滿足或不滿足的體驗。狹義的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心理活動感知與控制的腦的機能活動。自我是個體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腦對個體自身以及對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能動反應。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對區分為三個互相關聯的部分,即:物質的自我(個體對自己的軀體和外部世界中屬於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社會的自我(個體自己被他人或群體所關注的反映,是個體自我的中心部分),精神的自我(個體能夠感知與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過程、狀態、特徵,這是個體自我的核心之所在)。總而言之,自我是個體反映自身及其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腦的機能活動。
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個體的活動離不開自我,自我客觀地存在於個體的活動中。自我對於個體的活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為個體的自我作為個體活動的覺察者,調節者與發動者,它可以使個體的活動具有獨特性、一致性與共同性。不同的自我優勢,會引起相應的自我評價與自我追求,進而去尋找理想的自我實現。所有的自我行動,都是自我的外現,其意義在於保持個體的心理平衡,使個體與現實世界的關係和諧。從角色扮演這個角度看,角色的本身雖然決定著這一角色扮演者個體的共同輪廓,但是它不能決定每個角色扮演者的個體活動和行為。因為每個角色扮演者的個體行為活動,都取決於個人掌握角色和使其內化的程度,而內化的過程之本身又受到角色扮演者個人一系列的自我認識,自我態度,自我心理特點的影響。 “誰象命運似的推著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詩人泰戈爾曾經這樣說過。完全可以這樣說:同樣一種角色的扮演者,其扮演的水平和質量因人而異,甚至有的呈現高低、上下的迥然不同,究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自我”這兩個字上來。
實驗分析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人確實容易拔高自己。他找來25個人,他們相互之間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較了解各自的優缺點。實驗者請他們每個人分別根據9個標準即文雅、幽默、聰明、愛交際、講衛生、美麗、自大、勢利、粗魯,對所有包括自己在內的人排名次。比如,根據文雅標準,誰最文雅排第一,其次為第二......以粗魯為標準,誰最粗魯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其他24個人進行評價,這樣,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還有24個他人做出的評價。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這25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誇大優點和掩飾缺點的傾向。例如,有一個人自以為自己的文雅程度應該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個人在這方面給他評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僅列第二十幾名。還有一個人,對自己“愛清潔”的品質的名次比他人給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對“聰明”和“美麗”的程度的評價都提前了6名,而對自己“勢利”、“自大”、“粗魯”程度的評定卻比別人評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別人給他定的後退了6名。
從這個實驗我們能看到,我們對優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常常比別人的估計高,對不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則常常比別人的估計低,也就是說我們更容易拔高自己。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實際上就是為了克服我們有意無意地拔高和美化自己的傾向,使我們能更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當然,這裡的謙虛謹慎,並不是要求大家隨意貶低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說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在學習和工作中才能揚長避短,取得好成績。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也不是在封閉著的自我意識中自然地形成的,而是在與周圍各種各樣的人的接觸中,注意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想像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並以此為素材,把它作為一個客觀標準內化到自己的心中而形成自我形象的。由此可見,自我評價中有許多也是社會對自己評價的反映。
套用
在企業里,考核為員工提供了自我評價和提升的機會。在考核過程中,員工的實際工作表現經過上級主管的考察與評價後,通過面談或其他渠道,將結果反饋給被考核的員工,並聽取其員工的意見。這樣的話,考核便為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條件,從而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期望,進一步達成雙方在工作表現上的共識,通過建立共同認可的行為和績效目標來增加員工完成工作任務的動機。看來有效地溝通對於提高自我評價的客觀程度是非常有效的。
啟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這座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悟,或者僅是個模模糊糊的認識。這就是一種社會
心理效應:“蘇東坡效應”。
對自我的認識,如同觀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樣,自然不妨近些,再近些。潛入海底,可證龍宮之虛;登上月球,更信玉兔之無。倘遠遠一瞟,霧裡觀花,隔岸看戲,就很難認清真面目。然而近觀,也並非一味地越近越好。對此,有人比喻道,猶如看畫,從一定的距離與角度看去,齊白石的蝦趣圖真是形似而神似,栩栩如生。
但是,倘過於貼近去看,又只盯住一處,滿眼不過幾個墨團,便無甚意趣了。看畫如此,看人亦然。魯迅先生說人是怎樣的美人,倘用放大鏡照她搽粉的臂膊,也會只看見皮膚的褶皺及褶皺中的粉和泥的黑白畫。名作與美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平常的作品與普通的人們了。對自我的認識,也很有這種太遠了不行,太近了又不行的境況。“蘇東坡效應”可不是“天外來客”。客觀世界就是在模糊與清晰的矛盾鬥爭之中發展。
對自我的認識也是如此。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腦之中,便產生了概念上及思維上的模糊性。由於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確地反映客觀,這就常使人腦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大於客觀模糊性;又因為人類還具有自己的倫理、道德,意識、情操,這又使得這一人文領域的模糊性變得更為複雜。
一方面,角色扮演者對“自我”的認識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又使得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增添了難度。
鑒此,“蘇東坡效應”無疑給我們敲起了警鐘。
這當然不是要我們被“蘇東坡效應”牽著鼻子走,向“自我”甘拜下風,只好讓對“自我”的認識模糊下去。不,當然不能這樣。在“蘇東坡效應”敲響的警鐘聲中,我們應該聽到的是這樣一種召喚:保持警覺,切勿盲目,力求對“自我”認識得全面些,清晰些……
從蘇東坡效應總結出三大啟示:
啟示1:最大的劣勢是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
一個人的最大劣勢是什麼?有的人可能覺得是出身不好,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家庭貧窮,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沒有高學歷,還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沒有出眾的相貌……不錯,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當代社會競爭中的劣勢,不過他們既然已成客觀事實,我們只能先接受它們。若想徹底改變它們,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唯有客觀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激發進取的信心,從而不斷改變這些不良的現狀。
啟示2:通過別人來充分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一直是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難題。中國有句成語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臘戴爾波伊神托所的入口處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五個醒目大字,這都充分表明認識自己是多么重要。然而認識自我並非單純靠自己,有時候藉助別人來認識自己,往往更為客觀、公正。
啟示3:最好的聽眾是自己,請與之"對話"
想要認識自己,就要與自己良好地"對話"。這種對話是在內心深處的拷問和反省,是正與邪的相互抗爭,也是自己思想鬥爭的根本形式。通過"對話"分辨是非,從而不斷完善自己。
優勢
而這“主我”與“賓我”在開展“自我內向交流”的過程中,又會出現三種自我狀態,即“長者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太”、“幼者自我狀態”。這種種自我狀態,是指在相互關係中占優勢的某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與某個人的實際年齡並無聯繫。“長者”代表著社會的繼承性,這一自我狀態是指以父母的地位對待子女的狀態,其姿態特徵,表現於對人採取批評教育等行為,表現為“長輩”的訓誡,還表現為向他人提供庇護,保衛和保護。“應該幫助別人”、“任何人都不可輕信”。那什麼叫“幼者自我狀態”呢?“幼者”表示人的直率情感。“我是一個可愛的人,所以人人都該誇獎我”;“我是一個弱小的人,所以人家才欺負我”。
這三種自我狀態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對具有暫時的或長期的優勢,並使產生與之相應的感覺、思考與行動方式,表現出哪一種自我狀態。
表現形式
不屑認知型
“我自己什麼樣,我還不了解?”這是許多人的口頭談。其實,許多人對自己,真是一知半解。我的優點和特長是什麼?我的缺點和不足是什麼?我的遠見、身體、心態、思維、反應、承受能力、人際關係、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是什麼樣的?能打多少分?許多人都不清楚。自以為是到後來,耽誤大事。
片面認知型
片面認知型有兩種人:一種是充分認知自己的優點,自信心極強,往往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給人以自高自大的感覺。這種人的優勢是極強的優越感和自信心有助於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潛能,乾成大事。不足是成功的機遇大,失敗的機遇也大,遇到挫折會很嚴重,還容易脫離民眾。另一種認為自己沒本事,不思進取,一輩子沒發揮自己的優勢,被動的走過一生。
隨意認知型
一些人認定“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亂想沒有用”,不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不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喜歡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不願動腦子,混日子過。
克服
克服“蘇東坡效應”的辦法,是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覽全景。概而言之,就是要從微觀和巨觀這兩個“視角”的“結合點”上對準“焦距”。
日本一位專家建議你,不妨把你的頭腦比作是你的思想的廣播電台。這個廣播電台用兩種差不多功率的頻道向你播送通訊。一個是P頻道,另一個是N頻道,請你看一看這兩個頻道的工作情況吧。比如說,今天,你的上級領導把你叫到他的辦公室里,和你一起檢查了你的工作。他基本上肯定了你的工作,同時也為改進工作提出了幾項重要的忠告。晚上你回到自己家裡,自然要想起當天所發生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把頻道對到N,“播音員”大概就會用如下的腔調向你說:“要當心!他想要整你呢!”可是,如果你把頻道對到P,“播音員”就會這樣說: “他對你的忠告是正確的,照著去辦,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他對你是一片好心……”在這種情況下,你聽哪個頻道的話,其心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請務必記住,如果長時間把頻道對到P或者N,就會愈發被它吸引,改換頻道就會愈發困難。
你頭腦中存在的這兩個“頻道”,社會心理學稱之為“主我”和“賓我”。你與其他角色扮演者發生角色互動的同時,也需要自我的內向交流。當“賓我”向“主我”發出行動的命令時,“主我”或是唯命是從,或是拒不執行,當“主我”向“賓我”就某事提出質疑時,“賓我”或是對答如流,或是悶聲不響。人們常說的思想矛盾、自我鬥爭,就是“主我”與“賓我”所產生的對立狀態。
“成人”代表了現實的行為,這一自我狀態的目標在於客觀地收集來自外界的信息,支配著人有秩序地、理智地,與外界要求相適應地行動,並作出冷靜的估計,對一切事物作出公允的評判。這就是說,“成人自我狀態”是指象成年人一樣地理智地考慮和處理問題的狀態,其特徵是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常用商量的口吻,決策時較能深思熟慮,辦事合乎情理。那么,什麼叫“幼者自我狀態”呢?“幼者”表示人的直率情感。這一自我狀態,是指以小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表述自己的見解,表現為兒童特有的一切衝動性(輕信、嬌氣、異想天開以及任性調皮,氣量狹小等等),表現為對周圍世界的直率態度(相當天真),表現為幼稚行為(頑皮,浮躁等等)。這三種自我狀態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對你具有暫時的或長期的優勢,並使你產生與之相應的感覺、思考與行動方式。換言之,你本來處於年齡上的成人狀態,但你有時也可能從幼者狀態的觀點出發,去看待周圍的一切並採取行動(典型的言語和思想是:“我是一個可愛的人,所以人人都該誇獎我”、“我是一個弱小的人,所以人家才欺負我”),或者以長者狀態來看待世界(“應該幫助別人”、“任何人都不可輕信”)。
每一個人的“自我”都是這個“長,成、幼”的三位一體。就個人而言,最為理想的應該是讓這三種狀態處於正常化之中,就是說,要根據特定的情境、特定的要求,表現出你的哪一種自我狀態。
於是,你的“自我”成熟與否也就在此顯露端倪了。一般說來,自我認識的透明度與自我的成熟程度是成正比的,對自我認識得愈清晰,其自我的成熟程度就愈高,反之則低。
三要素
儘早認知自己
儘早認知自我,是早日發現自己優勢、發揮自己作用的前提。縱觀歷史,10歲認知自己,聖人也;20歲認知自己,領袖也;40歲認知自己,晚成也;60歲認知自己,後悔也。
儘快明確方向
認知自己,知道自己的優與劣,是走好自己人生的第一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制定自己的目標,長遠的方向,則是認知自己的作用。柯林頓年輕時立志要當美國總統,並始終不渝為之奮鬥,最後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雖不是每一個想當總統的人都能成為總統,想當老闆的人都能有自己的企業,但你只要努力奮鬥,就一定會得到收穫!
持續改進自己
世界在變化,人也會隨之改變,了解昨天的你,不一定了解今天的你。所以,了解自己要一生一世。同樣,每個人只有不斷的改進自己,適應世界的變化,才會跟上時代的潮流,永遠不會落伍。所以,不想改變自己,老想改變世界,最後會失落和後悔的!
測試
國外有關專家設計了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測驗題。如實回答這些“考題”,可使你對上述問題得出基本的結論,基本了解你自己是否被“蘇東坡效應”牽著鼻子走,掌握你的“自我”及你對它認識的實際狀況。這些“考題”如下:
1、你的情緒是否時常變動?
2、你對別人的友情能維持很久嗎
?
3、你購買廉價或處理商品,是否常超出自己的需要?
4、你守信用嗎?
5、你是否輕率的結識異性朋友和定下約會?
6、你對自己購買的東西常能滿意嗎?
7、你是否輕率的對人或事下定論?
8、你從事的工作是否常有疏誤?
9、你是否有你已不再喜歡的老朋友?
10、你的生活習慣正常嗎?
11、你是否常憑初次印象判斷人?
12、你能認真地寫信給他人嗎?
13、你是否因做錯事而感到不安?
14、你平時遵守交通規則嗎?
15、你在閱讀書刊或檔案時,對註解常忽略過去而成為習慣嗎?
記分規則與結果分析
計分規則是:1、3、5、7、9、11、13、15題,回答否定記1分;2、4、6、8、10、12、14題,回答肯定記1分。
結果分析:
得分為11分以上者,說明“自我”是比較成熟的;
得分在8-10分之間者,說明“自我”是部分成熟的;
得分在5-8分之間者,說明“自我”是不夠成熟的;
得分在5分以下者,說明“自我”是相當幼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