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conformity behavior),一譯“相符行為”、“遵守行為”。是指在社會情境影響下,或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改變自己的態度,放棄自己原先的意見,而產生和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最早的實驗研究是20世紀30年代謝里夫的遊動錯覺實驗。實驗表明,人們對外界的認識和見解是受到別人或眾人的認識和見解影響的。50年代,阿希對從眾現象進行了一系列經典研究。

名詞解釋,從眾現象,影響因素,產生依據,實驗研究,

名詞解釋

從眾,是人類由於其社會性而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經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於互相影響,因此他們往往具有類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

從眾現象

社會心理學已經證實,人們具有從眾心理(conformity),當決策者行動時,常常考慮他人的判斷和行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種從眾行為,完全理性的人也會參與其中並採取類似的行為。 如果脫離了大多數,會讓人產生不安感,尤其是對自己缺乏自信的時候,這種心理效應會更加顯著。(也稱為“同調行為”)
羊群從眾羊群從眾
管理心理學認為,從眾行為的產生受個體對事物的了解程度、情境因素、個體特徵多方面因素影響。人們的從眾行為有表面與內心兩個層面,表現為表面從眾、內心也接受;表面從眾、內心卻拒絕;表面不從眾、內心卻接受;表面不從眾、內心也拒絕四種情況。
比如,在風險資產市場上,從眾行為(羊群行為)的心理偏差常常出現於各類投資者中,它是投資者心態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體壓力”或“社會影響”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對風險資產的價格具有重要影響。

影響因素

1、群體因素
(1)群體的一致性
(2)群體的規模
(3)群體的專長性
2、個體因素
(1)消費者的自信心
(2)消費者的自我介入水平
(3)消費者對群體的忠誠程度

產生依據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群體對個體的影響主要是由於“感染”的結果。個體在受到群體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時,就會產生與他人行為相類似的模仿行為。與此同時,各個個體之間又會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環反應,從而使個體行為與大多數人的行為趨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環反應的過程,就是心理學研究證實的求同心理過程。正是這種求同心理,構成了從眾行為的心理基礎。
具體來說,從眾行為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尋求社會認同感和安全感的結果。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通常有一種共同的心理傾向,即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較大的群體,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以便得到群體的保護、幫助和支持。此外,對個人行為缺乏信心,認為多數人的意見值得信賴,也是從眾行為產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有些消費者由於缺乏自主性和判斷力,在複雜的消費活動中猶豫不定、無所適從,因而,從眾便成為他們最為便捷、安全的選擇。

實驗研究

(一)實驗原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由於實際存在的或頭腦中想像到的社會壓力與團體壓力,常常會產生符合社會要求或團體要求的行為與信念,甚至改變原來的觀點或放棄原有的意見。
(二)實驗材料:18套卡片,每套兩張,其中一張卡上畫有一根標準垂直線段,另一張卡片上畫有三根長短不等的垂直直線,裡邊只有一條垂直線與標準等長。
(三)實驗對象:不同職業的成人都可以選為被試,但每組中只有一個真被試,其他都為假被試。
(四)實驗步驟與方法:1、主試者對被試說:請你們從三條垂直中選出一條於標準垂直線等長的來。2、實驗中按控制的特殊情境實施。(1)每次實驗只有一個真被試參加,讓其餘假被試一同參加實驗;(2)主試者每拿出一套卡片,被試逐一回答,但規定先由幾個假被試回答,真被試總安排在最後第二個回答。(3)18套卡片呈現18次,第1至第6次,假被試都作正確選擇。但第7次開始,假被試都故意作出錯誤選擇。(4)認真觀察真被試的選擇是從眾還是獨立。3、實驗結束後,主試者要個別訪問真被試的態度,詢問其發生錯誤的原因。
(五)實驗結查處理:1、統計與分析真被試在假被試不正確選擇情況下的從眾、順從與獨立的次數。2、歸納與分析被試從眾的原因。
(六)實驗結果介紹:心理學家阿希在1951年開始用此法作實驗,
1965年、1958年又重複實驗,結果頗為一致,實驗結果發現:
1、大約有1/4到1/3的真被試保持了獨立性,每次的選擇反應無一次從眾行為。
1、約有15/100的真被試平均作了總數的3/4次的從眾反應,即從眾行為。
2、所有真被試平均作了總數的1/3次的從眾反應,即12次中有4次從眾。
究其真被試做了錯誤選擇而產生從眾行為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三種:
1、真被試確實觀察發生了錯誤,把他人(假被試)的反應作為自己的參考點。這是一種知覺的歪曲。
2、真被試雖然意識到與他人不同,但卻認為多數人的看法總是比自己的意見正確些。這是一種判斷的歪曲。
3、真被試明明知道他人的反應是錯誤的,但自己卻跟著他作錯誤的反應。這是一種行為的歪曲。
實驗者認為,第三種情況是順從行為,雖然行動上相符,但其內心卻不以為然;第二種情況是從眾行為,被試都相信大伙兒,屬於這種情況的被試人數最多。
華東師大心理學系師生於1982年重複了阿希的實驗,被試是30名師大學生。實驗結果與阿希所作實驗結果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