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鳴澗
- 外文名:Xu Mingjia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86年2月21日
- 職業:合唱團團長,助理指揮,作曲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永遠》,《揮手作別》,《飛揚的心》
人物經歷,人物事跡,
人物經歷
徐鳴澗,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北大學生合唱團團長、助理指揮,以原創音樂聞名。1986年2月21日出生,先後就讀於北京市東直門國小、北京市第二中學、北京市第四中學,2004年進入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學習。1995年就加入楊鴻年先生指揮的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及女子合唱團;2001年加入北京四中合唱團,次年任團長;2003年開始嘗試音樂創作並完成第一首歌曲作品;2005年加入北大學生合唱團,現任團長。主要作品有《永遠》、《揮手作別》、《飛揚的心》、《不流淚》、《出發》、《青春大概》、《遺失的地圖》《微光》《轉身之間》等。他創作的《永遠》捧得第四屆中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最佳原創歌曲獎;他的合唱作品在一二·九師生歌詠比賽中被各個院系反覆唱響;他的電影配樂伴隨火遍北大的《離騷Ⅱ》為燕園學子所熟知……在北大,他的名字與原創音樂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深入骨髓的合唱情結
同大多數音樂人一樣,徐鳴澗從小就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外公外婆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父親督促他學習鋼琴,讓他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培養了他對音樂的濃厚興趣。良好的環境使得徐鳴澗的音樂天賦得以充分的發展。
為參與團隊的藝術活動,國小時的徐鳴澗通過考試加入了中央音樂學院楊鴻年教授擔任指揮和藝術指導的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並由此開始了合唱生涯,在北京四中上學期間,又一直受到中國音樂學院吳靈芬教授的指導並擔任了四中學生合唱團的團長,同時也走上了人生中真正的音樂之旅。談起這些經歷,徐鳴澗表示,從大師的身上,他不僅學到了音樂知識和技巧,更得到了藝術人格和音樂風範上的薰陶。
從那以後,徐鳴澗的合唱生活幾乎從未間斷。在他的成長道路上,合唱、合唱團不僅僅意味著大段時間的辛苦排練及光輝燦爛的舞台演出,對於他,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影響。
進入北大之後,徐鳴澗繼續行走在他的音樂道路上。而北大恰好給了他一個提高各方面修養的成長平台。
大一時他也曾開始一種全新的嘗試——和朋友組建樂隊。然而那個樂隊在北大的發展前景並不像他所預期的那樣樂觀,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重新回到他所熱愛的合唱中來。
經學長引薦,徐鳴澗來到了北大合唱團,並將大量精力轉移到合唱團的工作上。2005年底的北大合唱團十五周年團慶音樂會,他負責策劃和籌辦工作,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思,讓原本就單薄的他一下子瘦了十斤。從排練到演出,從練習場地的借用到作品的編排處理,這個大二的男生承受著別人難以想像的工作強度和壓力。終於,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儘管86年出生的他比合唱團大多數團員都要小,但是憑著極強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他贏得了大家的一致信任:在2006年度的團委會選舉中,徐鳴澗以最高票數當選北大合唱團新任團長。
基於鋼琴與合聲的創作體驗
從童聲合唱團到北京市四中合唱團,再到如今的北大合唱團,徐鳴澗一直用心地經營著他所熱愛的合唱事業,並在合唱團里擔任骨幹職務。然而令他頗感遺憾的是,雖然擁有很好的樂感,由於先天條件的限制,他不能成為一個擁有美好聲音的歌手。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無須在聲音上作太多文章的徐鳴澗有了足夠的精力嘗試創作。高中二年級時,徐鳴澗譜出了自己的處女作——《飛揚的心》。當時,四中合唱團需要團歌,正在擔任團長的他對這項任務自然義不容辭。徐鳴澗的首次創作處於一種非常原始的狀態:“只有動機”,且“不覺得自己應該有什麼風格”,在硬體方面又“完全不懂MIDI”。不過憑藉自幼練就的絕對音高能力,平時用以娛樂的即興彈奏,以及多年的合唱經歷,徐鳴澗已經初步具備了譜曲和編曲的條件。此後略經指點,依託鋼琴與合唱體驗,他便開始了在創作方面的摸索。
他說,自己與在北大寫歌的其他人不一樣的是,合唱的功底和即興演奏帶來的靈感是他創作的兩大源泉。目前,他已經創作和編寫過不少作品,但除去應邀完成的那些之外,純粹為自己所做的只有十幾首。問及最讓他滿意的是哪首作品,我們得到的答案並非影響甚廣的《永遠》,而是上學期創作的《離騷Ⅱ》片尾曲《揮手作別》,這是他投入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完成的歌曲。他說,這反映了他在創作方面的成長。
創作是極其艱辛的。這一點徐鳴澗深有體會。在為《離騷Ⅱ》擔任配樂工作期間,他連續通宵工作過十幾天。當時他試圖以婉轉悽美的旋律表現分手後的回憶獨白,卻又不得不面臨時間緊迫的壓力。在嘗試過各種表現手法之後,他始終不能滿意。在約定的期限到來前的最後10分鐘,他坐在鋼琴前,平淡而且從容,他忽然有興致即興地彈奏了一段。終於,這段長約8分鐘,也是讓他感到最滿意的音樂,便在那個10分鐘裡神奇地完成了。那段精神恍惚的日子讓徐鳴澗獲得了更多的創作心得:創作不像很多事情那樣付出就有回報,但是在獲得回報之前,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徐鳴澗正處在逐漸確立自己創作風格的階段,他說自己傾向於抒情細膩的慢歌路線,希望作品在客群當中達到更多的共鳴。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他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寫歌、編曲、錄音,忙得不亦樂乎。
人物事跡
作為北大法學院的學生,徐鳴澗的課業負擔是相當重的,他是怎樣處理學業與音樂的關係呢?對於這個問題,他的答案讓我們吃了一驚:“音樂對於我來說,絕不僅僅是愛好和消遣,它有時甚至比學業更重要。”坦率與勇敢可見一斑。
他願意為夢想犧牲常人不願放棄的東西。如果不選擇為音樂付出更多,他可以安適的度過大學四年,畢業之後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現在的徐鳴澗選擇了音樂,終日穿梭在錄音室、排練場和教室之間,而且注定在音樂的路上繼續跋涉。
人人都曾有過浪漫的理想,而大多數人會在一次次艱難的抉擇後讓理想的稜角慢慢被磨平。然而對於徐鳴澗來說,在這段頗有些冒險的人生旅程里,他沒有長遠的打算,只有下一步,再下一步……一切只是因為他願意,只要有音樂陪伴,他就願意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