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趨,猶徐步,徐行。徐有緩慢地,慢慢地的意思,趨有疾走,快步而行的意思。出自《戰國策·趙策》觸龍說趙太后。《辭海》對“趨”的解釋就有快與慢之兮:“趨,①疾走,快步而行,②也指小步而行,表示恭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趨
- 拼音:xú qū
- 出自:《戰國策·趙策 》
- 解釋:慢慢地裝著快步走的樣子行走
- 相關成語:入而徐趨
- 意義:表示恭敬
解釋,典故,辨析,注釋辯證,
解釋
徐,緩慢地,慢慢地;
趨,①疾走,快步而行。
②也指小步而行,表示恭敬。
(在《戰國策·趙策》 中應作“小步走”解)
典故
《戰國策·趙策》觸龍說趙太后:“左師觸龍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對其中的“徐趨”的注釋,在目前的一些文獻中都是注釋為:“徐,慢慢地;趨,快步走”。如楊金鼎主編的《古文觀止全譯》注:“趨,快步走。古代臣見君應快步走,表示恭敬,觸龍託言有足疾,不能急行,只能作出‘徐趨’的姿勢表示禮節,以取得太后的好感”。又如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注:“徐,慢慢地;趨:快步走。當時臣見君,按禮節當快步走,只因觸龍腳上有毛病,所以只能徐趨,其實只不過作出‘趨’的姿勢罷了。”
辨析
我們認為:上述對“趨”的注釋值得商榷。將“趨”注為“快步走”,“徐趨”就是“慢慢地快步走”了,或許是此語難於被人們所理解,或是語義上不通,而解釋為:慢慢地裝著快步走的樣子行走。出現這種解釋的原因可能是只注意到了“趨”作為“快步走”的一面,其實“趨”不僅可作快步走解,還可作“小步行走”甚至作“緩慢走”解。《說文》:“趨,走也”,“走,趨也”,可見“走”即“趨”,“趨”即“走”。既然是“走”,就有快與慢之分,《辭海》對“趨”的解釋就有快與慢之兮:“趨,①疾走,快步而行,②也指小步而行,表示恭敬”。我們認為:觸龍見趙太后之“趨”應取其“小步而行,表示恭敬”之意,其理由如下:
首先,觸龍的“謝罪”已間接地道出了“徐趨”之意。他見趙太后解釋自己“入而徐趨”的原因是:“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我們認為:觸龍的話不僅解釋了“入而徐趨”的客觀原因,也間接地對“徐趨”的詞義作出了解釋。此處的“徐趨”與“疾走”應是一對反義詞,“疾走”是快步行走,這是無異議的,而快步行走的反義不正是“慢慢地小步走”嗎?觸龍所說的不正是“由於‘病足’,且年齡大,不能快步走(疾走) ,而只能慢慢地小步走(徐趨)”嗎?至於臣見君時還應有其它表示恭敬的動作和表情,並不是“疾走”和“徐趨”詞義本身(固有)的內涵,觸龍對“疾走”沒有說明其“走”之姿勢,我們在釋“徐趨”時也就沒有必要說明其“趨”之姿勢。
故我們認為:《觸龍說趙太后》之“趨”應釋為“小步行走”,“入而徐趨”不應譯為:“進門後裝作快步走的樣子慢慢地走(向太后)”,而應譯成:“進門後慢慢地小步走(向太后)”為好,這樣與觸龍之“不能疾走”正好是對應的,與一個年紀大且有足病者之“走”法也是符合情理的,與文意更為吻合。
注釋辯證
高中《語文》第一冊《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註:“⑾徐趨:徐走,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趨,向前行走。”(第94頁)此註明顯有誤,1,趨字解釋有誤,見下關於古人行走的幾種稱謂分析,《簡明古漢語詞典》釋趨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就以本句為例。2,老臣的“一片苦心”於此處不可領會。其實“徐”與“趨”兩個互相矛盾的詞放在一起,活畫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卻走不動的老態,以動作示其病足,為下文說趙太后(問太后安,為子謀職及談父母之愛子)做了鋪墊。教參附錄的吳小如的文章《讀<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其實講得就相當透徹了, “‘入而徐趨,至而後謝’根據禮節,大臣見國君時應‘趨’行前進,即急走;‘趨’字本身同‘徐’字就有矛盾,作者偏偏把這兩個有矛盾的詞兒放在一起,來刻畫左師公應當快走而走不動的神態。” (教參第189頁)我查了好多個選本,翻譯都比這教材的翻譯要精審,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徐中玉選本)對“入而徐趨”作注曰:“觸龍時了宮門,做出快步走的姿態來,但動作緩慢。趨,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見上,臣見君的走路姿勢,觸龍因腳有病,所以只能‘徐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三冊P49)附古人關於行走的幾種稱謂,供同學們參考。
1.《說文》:“行,人之步趨也。” 《廣雅》:“行,往也”。行,會意。從彳,從亍。本義:走路,行走。
2.步,《說文》:“步,行也”。會意。甲骨文字形,由兩隻腳的象形符號重疊而成,表示兩腳一前一後走路。本義:行走。
4.走:“《說文》走,趨也。”會意。金文字形象擺動兩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腳。合起來表示人在跑。本義: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