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清(清朝末年將領)

徐華清(清朝末年將領)

徐華清(1788年-1850年),字際唐,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徐家圈人,清朝末年將領。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武狀元,也是淄博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曾率軍西北平叛,屢建奇功。任福建陸路提督,在任六年,英人不敢進犯。

基本介紹

  • 本名:徐華清
  • 字號:字際唐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1788年
  • 去世時間:1850年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徐華清墓志銘,

人物生平

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徐華清考中武狀元,補為頭等侍衛,後出任直隸督標右營游擊,又二年改甘肅甘州城守營參將,奉命到塔爾巴哈台去屯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新疆維吾爾族頭人張格爾在英國侵略者唆使下叛亂,率領叛軍占據新疆天山南麓的喀什噶爾地區,殘害百姓,製造分裂。清軍數次征剿,不曾獲勝。
徐華清所用大刀徐華清所用大刀
道光二年(1822年),徐華清隨甘肅提督赴西寧平定叛亂。他英勇果敢,身先士卒,率部斬殺叛軍六百餘人,奪獲牛馬四千頭;他多謀善斷,軍紀嚴明,一次在深入追擊叛軍時,口糧供給不繼,清軍見湖澤中黃魚成群,竟相捕食充飢。徐華清認為這么多肥魚當地人都不吃,是必有毒。於是下令禁止部下食魚。將僅有之糧,與士卒共用。其他軍隊多有因食魚中毒至死,唯徐華清的部隊免遭此難。同年,徐華清因戰功被朝廷賞戴花翎。道光三年(1823年),晉升哈密協副將,轉授潼關協副將。
道光六年(1826年),朝廷令陝甘總督楊遇春和長齡,分別由天山南路的喀什噶爾、英吉沙爾等地征討張格爾,命徐華清率部策應。當時以張格爾為頭子組織的所謂“中亞聯軍”,氣焰非常囂張,依仗新疆之千里荒漠,人地兩熟的優勢,和騎兵轉移迅速的特點,與清軍來“你進我退,你住我擾,你疲我打”的運動戰術,使來剿之清軍,不是損兵折將,就是無功而返。這次楊遇春等接受以往圍剿有始無終的教訓,仔細研究戰略部署,採取奇、正並用的戰術;出奇兵突擊和正面部隊包剿,連續作戰一年多,終於在道光七年(1827年)12月,在喀爾鐵蓋山一帶生擒張格爾,將其叛軍全部消滅,從而維護中華民族的國家統一。
道光十六年(1836年),徐華清補授河州鎮總兵。道光十七年(1837年),調任喀什噶爾總兵,奉命駐守喀什噶爾。當地人民多以遊牧、射獵為生,不懂農業種植,徐華清便帶領軍隊搞屯田種地的同時,也幫助人民製造農具,開墾種植,並且連獲豐收,人民過上安定而足食的好日子,把徐華清當成降福於人間的天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華清調署西寧,他離任時,當地百姓萬人夾道相送,並為他建立生祠,逢節即予供祭,以表對他的懷念崇敬之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徐華清被調往青海平定叛亂。六月轉戰於貢爾蓋、烏蘭水一帶,連戰皆捷,最後在瑪慶雪山一戰,將其叛亂者逼上斷壁山崖,而全部剿滅。七月授提督街;九月調往福建抗英前線。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實授福建省陸路提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徐華清與水師提督竇振彪在陳頭鄉一帶合擊“洋匪”,捕獲三十餘人。徐華清在任六年,英人不敢犯境。
道光三十年(1850年),徐華清在福建任滿,調京準備晉升,中途不幸染病。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於蒲城縣行館,終年六十三歲,後賜諡號“威振侯”。

人物評價

徐華清自為官領兵以來,始終站在衛護國家統一,打擊民族分裂和反抗外來侵略的最前線,夙夜辛勞,出生入死於刀光劍影中;功績卓著,英名永標在中華青史間。誠不愧是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

徐華清墓志銘

皇清誥授振威將軍福建陸路提督嘉慶戊辰科狀元際唐徐公墓志銘:
道光二十三年,余總制閩粵,與陸路提督際唐徐公相周旋,見其人惇謹和粹,有古名臣風範,久之,情投意合,相見恨晚。公秩滿將入京陛見,往別余,余甚悵然。轉念公方矍鑠,後會當復有日。不料其行至浦城,竟遘疾而卒於行館。余移疾歸里,公之孤使以狀來乞銘於余。余雖不足以知公,然與公既系同寅,又屬至契,義不容辭,謹按其狀志而言之。公諱華清,字際唐。始祖諱謙,明初由徐州沛縣遷臨淄。曾祖諱明貞,祖諱洪,父 諱相臣,今皆贈公官。曾祖妣于氏,祖妣朱氏、王氏,父妣馬氏,俱贈一品夫人。公父好善樂施,村臨淄水,每冬月設板橋以濟行人,民不病涉,其他利物濟人者皆稱是,故遠近以善人稱之。馬夫人生二子,長即際唐公也。幼從塾師讀,頗穎然,然志氣英果,每好言騎射。父知之,因從其志,使之棄文學習武事焉。公體僅中人而具有勇力,每戲以小指開兩石弓,同學輩傳以為異,凡所肄學,皆能過人。所謂有大力必有神巧也。是以鄉會聯捷而大魁於天下,人皆謂積善之報雲。公及第後補頭等侍衛,期滿授直隸督標右營遊記,逾二年改甘州城守營參將。道光二年,西寧用兵,以軍攻賞戴花翎,又歷任副將、總兵諸職,,凡數轉而補授福建提督。前後四十餘年,略無垤躓,論者謂公官運之順利,而不知公實有所以致之也。任甘州參將時,隨提督齊公驅逐番寇,糧偶不繼,諸軍皆仰給於黃魚,公獨下令所屬,禁不使食,曰:“魚多而土人不取,是必有毒。”乃自減其食用,上下均之,士卒賴以不困,餉亦繼至,而他軍之中毒而斃者,則踵相接矣,其料事之智類如此。邊外之民,射獵為生而不諸耕種,公鎮河州時,往喀什噶爾換防,造家具,給耕牛,開墾荒田,教民樹藝,民大豐饒。期滿回任,萬民齎送衣繖,為立生祠,其撫民之仁類如此。公恂謹若儒士,臨敵時則剛毅過人。道光二十三年,赴青海河北一帶剿捕番賊,前後殺獲甚眾,其竄匿瑪慶雪山者,時出寇掠為患,公復率眾搜捕擊殺百餘,落崖跌斃無數,余始潰散。七月,內奉上諭加提督銜,仍交部從優議敘,其制敵之勇又類如此。嗟呼!世之今,猷受寄者眾矣,或失之東隅而收之桑榆,或奮於初基而衰於末路,是皆力小任重而不能全其終始者也。公自涖官以來,明以察事機,武以定禍亂,恩以結民心,大受小知,攸往皆利,豈其遇之獨隆乎,亦所攜持之實有其具也!岳武穆論為將之道曰:“智、仁、勇缺一不可。”公於三者庶幾克全矣。公之在保定也,值歲旱,眾官禱而無應,公自禱之,即日大雨;在甘州派往塔爾巴哈台屯田時,飛蝗為災,公禱於八蜡廟,忽來無數黑頭雀啄蝗盡死,其事甚奇,然誠至感神,理之所有,即不得謂事之所無。至提督福建,英夷不敢犯境,則又公之積威有素,而先聲足以奪之也。彼班定遠之都護西域,馬伏波之鎮撫南邦,千載共仰偉烈。觀公之事,古今人豈不相及與?使更享耄期之壽,其為國家所依重更與何如也。乃年甫逾六旬而歿,是可惜也。公元配王氏、繼配馬氏,俱贈一品夫人。李氏例封太儒人,皆有賢行。子四人,長來修,候補縣丞,馬夫人出;次行修,江蘇試用縣丞,李夫人出;三善修,四纂修,俱業儒,側室張氏出。女二人,長王夫人出,適益都李氏;次張氏出,尚糼。孫崇垣、紫垣、俊垣,俱業儒,星垣一品庠生;錦垣、勤垣尚糼。曾孫振鐸、振聲、振公,俱幼。公歿於道光三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賜謚威恪並給全葬。
御製碑文、祭文遣官致祭,鹹豐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葬於北原之新兆。銘曰:“維岳降神,爰生甫申,功成名立,反璞歸真,牛峰之下,淄水之濱,宅茲吉壤,利其嗣人。”
欽命總督閩浙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兵部尚書寅愚弟劉韻頓首拜撰。
賜進士及第經筵講官吏部尚書上書房行走年愚弟賈楨頓首拜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