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君(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徐惠君(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惠君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40年12月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1963年7月畢業於蘇北農學院同年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工作,1980年調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自1970年起先後從事菸草花葯培養、小麥花葯培養、小麥原生質體培養,小麥體細胞無性系變異及外源基因引滲、小麥轉基因及DH群體構建等研究。“六五”以來均為國家攻關子專題或專題主持人、是“863”計畫、“973”項目、中澳合作項目、歐共體合作項目及轉基因專項的主要參加人。先後於1987、1990、1998年赴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CSIRO)、德國MPI研究所合作研究。1978年作為先進集體代表參加全國科學大會,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獎、農業部及山東省科技進步獎7項,申請專利2項;發表相關論文50餘篇;培養碩士、博士5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惠君 
  • 國籍中國
  • 職稱:研究員
主要研究成果,近期主要論文,

主要研究成果

1.菸草單倍體育種研究 70年代與他人合作研究菸草花葯培養,是我國最早開展花培研究者之一。在國內外首次育成通過花葯培養的新品種“單育一號”、“單育二號”、“單育三號”。並對花葯培養技術和花粉植株後代遺傳規律作了大量研究,對促進我國花葯培養技術在其它作物上的套用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該項研究獲1978年科學大會獎,排名第二。
2.小麥花葯培養研究 作為課題主持人參與了國家“六五”至“九五”的細胞工程育種攻關,攻關驗收均得到國家科委、國家計委、財政部(二委一部)的表彰,其中提高小麥花培綠苗誘導頻率的研究獲“六五”攻關驗收A獎。先後育成北京8686、中8701、京411花培系等小麥優良花培品種(系)。
3.生物技術改良小麥種質研究 作為主要完成人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種植業研究所合作,綜合套用現成生物技術,包括組織培養、CSph突變體,ELISA分析、分子探針、同工酶分析等,與常規育種技術結合首次在國際上將中間偃麥草等3個不同來源的抗黃矮病抗性基因導入普通小麥。證實其抗性由顯性單基因控制,確認了組織培養引滲外源有益基因的可行性。育成了世界上首批抗黃矮病的小麥新品種張春19、張春20,於2000年通過甘肅省品種審定,該成果在種質和方法研究上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5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三;並申請專利二項。
4.小麥轉基因研究 1996年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了歐共體合作項目“小麥土傳花葉病遺傳工程改良”,負責小麥轉化,通過不斷研究摸索了一套較為有效的基因槍轉化小麥的技術。1998年在德國科隆MPI研究所合作研究期間,套用這套技術體系在較短的時間將歐洲小麥梭條花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WSSMV-CP)導入普通小麥,填補了該研究所的空白。1999年回國後,又先後將中國小麥黃花葉病毒複製酶基因(WYMV-NIb)、中國土傳花葉病毒CP基因(CMWV-CP)、Cre-loxp控制發育基因導入普通小麥。

近期主要論文

1.多效唑小小麥組織培養中的套用研究,作物學報,1994,20(5):637-639,徐惠君、王山葒、樓奎福等。
2.組織培養與普通小麥異源易位系的選育,遺傳學報,1996,23(5):376-381,徐惠君、辛志勇、劉四新等。
3.提高小麥X與玉米胚培養植株生產頻率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96,4:15-16,陳新民、徐惠君等。
4.矮稈、早熟、高產冬小麥花培新品種CA8686的選育和利用,北京農業科學,1996,5:15-16,徐惠君、趙樂蓮、杜麗璞等。
5.用基因槍將歐洲小麥梭條花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WSSMV-CP)導入小麥,第六屆全國遺傳學討論會論文集,1999,P26-27,徐惠君、H.Steinbiss等。
6.小麥遺傳轉化中適宜選擇劑濃度和標記基因的確定,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0,8(2):71-73,葉興國、徐惠君、杜麗璞等。
7.基因槍介導法向小麥導入黃花葉病毒複製酶基因的研究,作物學報,2001,27(6),徐惠君、龐俊蘭、葉興國等。
8.小麥遺傳轉化幾個因素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1,34(2):128-132,葉興國、徐惠君、杜麗璞等。
9.小麥農桿菌介導轉基因植株的獲得與檢測,中國農業科學,2001,34(5),葉興國、徐惠君、杜麗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