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大師的青少年時代

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大師的青少年時代

《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由廖靜文原著,崔立秋改編。徐悲鴻人生的一幕幕會不期然地閃現在腦海。有時划過的是悲鴻隱忍著飢餓和疼痛在作畫,有時又閃過悲鴻在絕望中悲號著沖向黃浦江邊,有時悲鴻笑著和齊白石探討書畫,有時悲鴻摩挲著他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臉上是難抑的激動和興奮…… 從四赴上海叩開求學的大門,到成為一個藝術大師,悲鴻用堅韌詮釋著自己的生命。當一次又一次的困難襲來時,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這個瘦弱的年輕人呢?悲鴻自己的話“愛畫入骨髓”也許是最好的解答。我想人生因為有愛才有意義,徐悲鴻正因為對美術愛得深沉,才會在藝術道路上積極求索,百折不撓。正因為愛到骨髓里,所以有了對其他藝術品類的喜愛,有了對藝術家的惺惺相惜,有了對中西方藝術交融的探索,有了對國家美術事業發展全局的關心。正因為由內心對美術的小愛勃發了大愛,徐悲鴻在中國美術史上畫上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筆。 人生很短暫,有了愛便有了寄託,為了這個寄託而忙碌一生,這一生便是精彩的。 《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適合青少年閱讀。

基本介紹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32
  • 作者:崔立秋 廖靜文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206965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由廖靜文原著,崔立秋改編,是“大師的青少年時代”系列圖書之一。徐悲鴻曾說過:“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應當給後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東西。”他憑藉天才的智慧、堅毅的精神和畢生的努力,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少有的能夠全面掌握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藝術大師。

圖書目錄

一 水鄉小鎮
二 啟蒙畫師
三 “江南貧俠”
四 流浪少年
五 勇挑重擔
六 四赴上海
七 取名“黃扶”
八 悲鴻畫馬
九 結識康公
十一 場婚姻
十一 北平任教
十二 巴黎!巴黎!
十三 拜師達仰
十四 問學康普
十五 窮途末路
十六 買畫·賣畫
十七 遊歷歐洲
十八 “二徐之爭”
結語 徐悲鴻和他的學生們
後記

文摘

一 水鄉小鎮
1895年7月19日深夜,塘河水無聲地流淌著,岸邊一所燈光搖曳的小屋裡,忽然傳來一聲嬰兒呱呱墜地的清脆哭聲,接著便是一串噼噼啪啪的爆竹聲,打破了沉沉黑夜的寂靜。於是一陣陣狗叫聲此起彼伏,在這個江南小鎮寬寬窄窄的巷子裡久久迴蕩。
這個嬰兒就是徐悲鴻,他出生的小鎮是宜興縣屺亭橋鎮。有一座石拱橋將河的兩岸連線起來,橋的名字叫屺亭橋,小鎮也因此得名。徐悲鴻在《悲鴻自述》里對這個江南小鎮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
距太湖之西三十里,荊溪之北,有鄉可五六十家。憑河兩岸,一橋跨之,橋日屺亭。吾先人世居業農之所也。吾王父硯耕公,以洪楊之役,所居盪為灰燼。避難歸來,幾不能自給,力作十年,方得葺一椽為廬於橋之側,以蔽風雨,而生先君。室雖陋,吾先君方自幸南山為屏,塘河為帶,日月照臨,霜雪益景,漁樵為侶,雞犬唱答,造化賦予之豐美無盡也。
徐悲鴻的故鄉江蘇宜興,位於蘇浙皖三省接壤之地,是舉世聞名的“中國陶都”和“江南水鄉”。紫砂壺便是宜興遞給遠方客人的一張靚麗名片。
宜興,古稱荊邑,春秋時期屬吳國,秦置陽羨縣,是宜興設縣的歷史源頭。宜興可謂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散落在黃土地上的一座座石碑,無言地見證了宜興的千古文明和滄桑歲月。被稱為“江南第一碑”的“國山碑”,歷經千年風吹雨打,文字大多湮滅不見,這座三國吳孫皓封禪的古碑,記錄了宜興境內最早的地震資料。晉陸機撰文,王羲之書寫,記載周處射虎、斬蛟、改過自新“除三害”的生平事跡,被稱為“一廟三絕”的“平西將軍周府君碑”,在全國現存古碑之中亦可列為珍品。《吳越春秋》中記載宜興鄉女救伍子胥的“貞義女碑”,由唐李白撰文,李陽冰書並篆刻,有極高的文史價值。
宜興是“梁祝”故事的發源地,這裡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墳墓,還有記載梁祝故事的“碧蘚庵”碑。在宜興,人們隨處可見很多美麗的蝴蝶,它們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飛來飛去。當耳畔響起梁祝的千古愛情絕唱時,很多人都會突發奇想:在這些美麗的蝴蝶中,是否有一對是由梁山伯與祝英台“化蝶”而成的呢?
宜興還有關於范蠡與西施的美麗傳說。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知道越王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的人,便悄悄地帶著西施,深夜乘了一條小船,秘密地離開吳都,逃往宜興。在無以為生之際,偶然發現了宜興的紫色陶土可以制陶,後來范蠡就成為宜興紫砂陶器的祖師,許多制陶丁人都供奉他的畫像。
此外,宜興地處太湖之濱,境內湖泊遍布,風光優美,竹林蒼鬱。當年蘇東坡走遍天下,從天府之國到河南開封,到杭州,再到海南,最終卻在宜興買田置宅,準備在此安度晚年。他在《菩薩蠻》一詞中寫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如今,在宜興周處斬蛟的蛟橋下,還保存著蘇東坡親筆題寫的“晉征西將軍周孝侯斬蛟之橋”的石碑。
徐悲鴻的祖父硯耕公曾參加太平天國起義,革命失敗後便在屺亭橋鎮上做丁,茹苦含辛十年,才在河邊蓋起一所小屋躲避亂世風雨。徐悲鴻便出生在這問小屋裡,並度過了他苦難的童年和少年時期。
P001-004

後記

《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已經完稿多日,但是我的思緒依然無法從悲鴻的生活中走出來。
悲鴻人生的一幕幕會不期然地閃現在腦海。有時划過的是悲鴻隱忍著飢餓和疼痛在作畫,有時又閃過悲鴻在絕望中悲號著沖向黃浦江邊,有時悲鴻笑著和齊白石探討書畫,有時悲鴻摩挲著他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臉上是難抑的激動和興奮……
從四赴上海叩開求學的大門,到成為一個藝術大師,悲鴻用堅韌詮釋著自己的生命。當一次又一次的困難襲來時,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這個瘦弱的年輕人呢?悲鴻自己的話“愛畫入骨髓”也許是最好的解答。我想人生因為有愛才有意義,徐悲鴻正因為對美術愛得深沉,才會在藝術道路上積極求索,百折不撓。正因為愛到骨髓里,所以有了對其他藝術品類的喜愛,有了對藝術家的惺惺相惜,有了對中西方藝術交融的探索,有了對國家美術事業發展全局的關心。正因為由內心對美術的小愛勃發了大愛,徐悲鴻在中國美術史上畫上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筆。
人生很短暫,有了愛便有了寄託,為了這個寄託而忙碌一生,這一生便是精彩的。
悲鴻短暫的人生是精彩的,是充滿魅力的。這種魅力感染和影響著無數人。也感染了他的愛人廖靜文女士,她用自己的一生守護悲鴻和悲鴻的藝術。《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正是根據廖女士的《徐悲鴻一生》改編整理的。完稿之後,我真正理解了廖女士的心情。一萬多個日日夜夜,廖靜文就是在對徐悲鴻的懷念中度過的,她的腦海中每天都會閃過悲鴻生前的一幕幕。悲鴻的音容笑貌沉澱下來的是悲鴻的藝術,悲鴻的一幅幅畫作,悲鴻的藝術理念,悲鴻藝術對後代美術工作者的影響,這些逐漸成了廖靜文的寄託。正因為有愛,廖靜文有了寄託,有了這寄託,廖靜文的人生是精彩的。和廖靜文聊天,她的口中時時掛著悲鴻的名字,臉上掛著的是幸福的笑容。
我深深感到廖靜文是偉大的。不僅是守護,廖靜文對徐悲鴻藝術的保護和傳播,在中國美術史上都是巨大的貢獻。
通過編寫這本書,我走進了徐悲鴻和廖靜文兩個人的內心世界,從而產生了久違的愛的情愫。忽然覺得人生真美好,人生可以很精彩。但願讀者朋友們通過讀此書也能找到一點同感。
崔立秋
2011年8月於石家莊
(本書部分圖片系網上收集,因作者、出處不詳而無法標註,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由於時間倉促,雖然我們多方聯繫,但仍有個別作者沒能聯繫到,敬請有關作者儘快與我們聯繫,以便支付稿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